大氣熱力學(15)——熱力學圖的應用之三(逆溫)

漫舞八月(Mount256)發表於2024-07-14

目錄
  • 15.1 逆溫的概念
  • 15.2 輻射逆溫
    • 15.2.1 輻射逆溫的形成原因
    • 15.2.2 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
    • 15.2.3 輻射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 15.2.4 輻射霧的形成與特徵
  • 15.3 平流逆溫
    • 15.3.1 平流逆溫的形成原因
    • 15.3.2 平流霧的形成與特徵
  • 15.4 湍流逆溫
    • 15.4.1 湍流逆溫的形成原因
    • 15.4.2 湍流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 15.5 下沉逆溫
    • 15.5.1 下沉逆溫的形成原因
    • 15.5.2 下沉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 15.6 鋒面逆溫
    • 15.6.1 鋒面逆溫的形成原因
    • 15.6.2 鋒面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 15.7 地形逆溫

15.1 逆溫的概念

在對流層中,大體情況是氣溫隨高度而降低。但是具體到對流層的不同高度,對流層的中層和上層受地表的影響較小,氣溫直減率的變化比下層小得多。具體來說:

  • 上層溫度直減率平均為 0.65~0.75℃/100m。
  • 中層溫度直減率平均為 0.5~0.6℃/100m。
  • 下層(由地面至 2km)的溫度直減率平均為 0.3~0.4℃/100m。

對於對流層下層,由於氣層受地面增熱和冷卻的影響很大,溫度直減率隨地面性質、季節、晝夜和天氣條件的變化亦很大。在一定條件下,對流層中也會出現氣溫隨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溫現象。逆溫層對雲霧、垂直運動發生發展以及其他天氣現象影響較大。下面來介紹逆溫的幾個種類。

15.2 輻射逆溫

15.2.1 輻射逆溫的形成原因

由於地面強烈輻射冷卻而形成的逆溫,稱為輻射逆溫。它的形成原因是:在白天,地面受太陽短波輻射加熱後,溫度迅速增加,靠近地面的空氣由於熱傳導或湍流而增溫;到了晴空的夜間,由於太陽短波輻射為 0,地面、雪面或冰面等向外發出長波輻射,近地面迅速降溫。

有利於輻射逆溫的幾個因素:

  • 低風速(若風太大,則大氣中的垂直混合作用太強,不利於近地面的冷卻);
  • 黑夜持續時間較長;
  • 幹空氣;
  • 晴空。當地面的溫度接近露點溫度時可能有霧,這就是輻射霧(若夜晚有云,它將吸收地面的向外長波輻射,然後以較低溫度分別向上和向下輻射長波,使地面不會強烈降溫)。

15.2.2 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

image

如上圖為輻射逆溫的生消過程:

  • 圖(a):這是輻射逆溫形成前的氣溫垂直分佈情形,可以看到此時沒有逆溫。
  • 圖(b):日落前,地面開始輻射降溫,近地面出現淺薄的逆溫層。
  • 圖(c):到了晴朗無雲或少雲的夜間,地面很快輻射冷卻,貼近地面的氣層也隨之降溫。由於空氣越靠近地面,受地表的影響越大,所以,離地面越近,降溫越多,離地面越遠,降溫越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開始的逆溫。隨著地面輻射冷卻的加劇,逆溫逐漸向上擴充套件,黎明前達到最強。
  • 圖(d):日出時,地面開始升溫,太陽輻射逐漸增強,地面很快增溫,逆溫層被抬高,逆溫逐漸自下而上地消失。
  • 圖(e):太陽輻射繼續增強,逆溫最終消失。

輻射逆溫層的厚度往往只有 100m,但所處高度可能位於 10m 到 1km 不等。

15.2.3 輻射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image

輻射逆溫在 T-lnP 圖上的特徵有:

  • 逆溫始於地面,地面經常是 \(T=T_d\)\(T-T_d\),這是因為逆溫層下界與下墊面接觸,溼度較大。
  • 逆溫層中溫度廓線和露點廓線接近,\(T_d\) 幾乎平行於等飽和比溼線,說明逆溫層內空氣混合充分,水汽垂直分佈均勻。
  • 逆溫層頂以上 \(T\)\(T_d\) 迅速減小,由於層結穩定,阻礙水汽向上輸送,溼度較小,因而 \(T-T_d\) 大。

如下圖為 08 時和 14 時探測得到的 T-lnP 圖,綠色曲線為露點廓線,紅色曲線為狀態曲線,藍色曲線為溫度廓線。可以看到 08 時的近地面出現了非常淺薄的逆溫(溫度廓線往右微微傾斜上升後,又往左上升),而在 14 時的探空圖上已經看不到逆溫的出現。

image

15.2.4 輻射霧的形成與特徵

輻射霧的形成需滿足幾個條件:

  • 冷卻條件:地面輻射冷卻強,一般在晴朗少雲的夜間或清晨。
  • 水汽條件:近地面層水汽近飽和,溼度大。
  • 層結條件:湍流弱,近地面氣層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
  • 風力條件:靜風或輕風(1~3 米/秒)。

如下圖所示,輻射霧在 T-lnP 圖上的特徵為:

image

  • 近地面的露點廓線與溫度廓線接近,有淺薄的溼層。
  • 近地面的風速較低。
  • 淺薄溼層的上面出現逆溫。

15.3 平流逆溫

15.3.1 平流逆溫的形成原因

當暖空氣平流到冷的下墊面上時,暖空氣與冷地面之間不斷的進行湍流熱量交換。暖空氣下層受冷的下墊面影響最大,降溫強烈,形成一層淺薄的冷空氣,而上層降溫緩慢,從而形成平流逆溫。平流逆溫非常淺薄,只有數米或幾十米。暖溼空氣與下墊面的溫差越大、暖溼空氣的溼度越大,就越容易產生平流霧(不一定在地面產生)。

例如,暖空氣水平移動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會發生接觸冷卻作用,愈近地面的空氣降溫越多,而上層空氣受冷地表面的影響小,降溫減少,於是產生逆溫現象。

平流逆溫和輻射逆溫的區別為:

  • 平流逆溫是基於空氣的流動而形成,沒有晴空少雲的限制,風速可較大。
  • 輻射逆溫往往是局地形成,要求晴朗少雲且微風。

15.3.2 平流霧的形成與特徵

平流霧的形成需滿足幾個條件:

  • 冷卻條件:暖溼空氣與冷下墊面的溫差越大越有利。
  • 水汽條件:暖溼空氣的溼度要大。
  • 層結條件:層結較為穩定,有逆溫層存在。
  • 風力條件:要有適中的風速(2~8 米/秒)和風向。

如下圖所示,平流霧在 T-lnP 圖上的特徵為:

image

  • 上幹下溼:近地面氣層接近飽和,近地面氣層以上氣層為幹層。
  • 風切變:逆溫層中有中等強度的風切變,且風隨高度順轉(暖平流)。
  • 溫差:暖溼氣團與下墊面的溫差較大。

如下圖是一張探空圖,此時當地出現了平流霧。可以看到圖中有幾個明顯特徵:

image

  • 1000hPa 以下近地面氣層接近飽和,1000hPa 以上氣層為幹層。
  • 圖右側表示不同高度處的風向,925hPa 與 1000hPa 之間的風切變達 6m/s,且風隨高度順轉(暖平流)。
  • 暖溼氣團與下墊面的溫差較大,如 1014hPa 與 964hPa 之間溫差達 7℃。

15.4 湍流逆溫

15.4.1 湍流逆溫的形成原因

在解釋什麼事湍流逆溫之前,需要簡單介紹一下摩擦層的概念。地球的大氣圈可以分為兩個區域:

  • 摩擦層(大氣邊界層):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摩擦阻力影響的大氣層區域。
  • 自由大氣層:遠離地面、不受地面摩擦力影響的大氣,通常是指 2000 米高度以上的大氣層。

由於低層(摩擦層/行星邊界層內)空氣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溫,稱為湍流逆溫。如下圖為湍流逆溫的形成過程:

image

  • 線段 ABC 是湍流逆溫形成前的溫度廓線。由於湍流混合導致氣流不斷有上升與下降運動。
  • 例如,A 點的氣塊沿著幹絕熱線 AD 上升,到達 D 點時氣塊溫度下降;
  • 而 F 點的氣塊沿著幹絕熱線 FE 下降,到達 E 點時氣塊溫度上升。
  • 如此,經過上下層空氣的混合後,湍流混合區的頂部降溫,而湍流混合區的底部增溫。在湍流混合區,對取一個平均值 \(\gamma\),即圖中的溫度廓線 A'F'。
  • 於是,湍流混合區頂部的溫度比自由大氣底部(即邊界層頂部)的溫度要低,BF 之間即為湍流逆溫層。

15.4.2 湍流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湍流逆溫在 T-lnP 圖上的特徵有:

image

  • 逆溫層位於行星邊界層內,但不到達地面;
  • 逆溫層下方的溫度遞減率接近幹絕熱遞減率;
  • 逆溫層下方的露點廓線與等比溼線接近平行;
  • 邊界層內風速較大(有利於湍流混合)。

15.5 下沉逆溫

15.5.1 下沉逆溫的形成原因

由於穩定氣層整層空氣下沉壓縮、絕熱增溫而形成的逆溫,稱為下沉逆溫。如下圖所示:

image

當某一層空氣發生下沉運動時,因氣壓逐漸增大,以及氣層向水平方向的輻散,使其厚度減小(\(\Delta z > \Delta z'\))。如果氣層下沉過程是絕熱的,而且氣層內各部分空氣的相對位置不發生改變,這樣空氣層頂部下沉的距離(CC' 的垂直高度)要比底部下沉的距離(BB' 的垂直高度)大,其頂部空氣的絕熱增溫要比底部多。

不妨舉個例子,設某氣層從空中下沉:

  • 起始狀態:頂部為 3500m,溫度為 -12℃;底部為 3000m,溫度為 -10℃。
  • 按幹絕熱線下沉後的狀態:頂部為 1700m,溫度為 6℃;底部為 1500m(厚度 500m),溫度為 5℃。這樣逆溫就形成了。

下沉逆溫多出現在高氣壓區內,範圍很廣,厚度也較大,在離地數百米至數千米的高空都可能出現。由於下沉的空氣層來自高空,水汽含量本來就不多,加上在下沉以後溫度升高,相對溼度顯著減小,空氣顯得很乾燥,不利於雲的生成,原來有云也會趨於消散,因此在有下沉逆溫的時候,天氣總是晴好的。

下沉逆溫與湍流逆溫的區別如下:

  • 下沉逆溫在邊界層之上(距地 1~ 2km 以上),湍流逆溫在邊界層中。
  • 下沉逆溫厚(可達數幹米),湍流逆溫薄。
  • 湍流逆溫層下的溫度曲線是接近幹絕熱線,溼度曲線接近等飽和比溼線,而下沉逆溫沒有這個限制。
  • 下沉逆溫底部則不易產生雲,而湍流逆溫底部容易有云。

15.5.2 下沉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下沉逆溫在 T-lnP 圖上的特徵有:

image

  • 不及地(距地面 1~2km 以上),逆溫層厚度大(可達數千米)。
  • 在逆溫層中空氣比較乾燥,\(T-T_d\) 大,露點曲線與層結曲線的距離隨著高度升高加大,形成通常所說的喇叭口形

如下圖為探測得到的 T-lnP 圖,可以看到在 700~600 hPa 之間的露溫差較大,逆溫位置較高,逆溫厚度大,且當地的風向指示該層有冷平流。結合當天的高空 500hPa 圖可知當地處於冷高壓控制下,因此這是下沉氣流造成的逆溫。

image

另外在近地面處的溫度廓線也發生了逆溫,可能是輻射造成的逆溫。

15.6 鋒面逆溫

15.6.1 鋒面逆溫的形成原因

冷暖空氣團相遇時,較輕的暖空氣爬到冷空氣上方,在介面附近出現逆溫,稱為鋒面逆溫

image

如上圖,左圖中 \(T_0,T_1,T_2,T_3,T_4\) 為等溫線,右圖為 T-lnP 圖,特別標註了 \(T_0,T_1\) 與層結曲線的關係。顯然,鋒面越低,越靠近地面,逆溫層就越低。

15.6.2 鋒面逆溫在探空圖的特徵

下沉逆溫在 T-lnP 圖上的特徵有:

image

  • 溼度與溫度同時隨著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 由於鋒上暖氣團中常有上升運動,因此逆溫層上方的溫度露點差一般比下方冷氣團中的要小,當鋒面上有凝結現象時,逆溫層以上的溫度露點差可以為零,即露點曲線與層結曲線比較靠近。

15.7 地形逆溫

地形逆溫的形成原因:夜晚,山坡上的近地面空氣輻射冷卻,因冷空氣較重,沿斜坡下沉流入低窪地區,聚集在山谷盆地底部,使原來較暖的空氣受擠抬升,出現溫度倒置現象。

實際上,大氣中出現的逆溫常常是由幾種原因共同形成的,逆溫的特徵往往不那麼典型。因此,在分析逆溫的成因時,必須注意到當時的具體條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