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貝多財經發表於2020-12-07

把顏值變成市值,張大奕做到了。

成為網紅經濟第一人,張大奕用了10年的十年。十年前,張大奕還在時尚雜誌中以穿搭模特的身份出境。

到了2016年,張大奕在2個小時的時間內,帶動了2000萬元的消費,創造了淘寶直播引導消費的紀錄。如今,這種直播帶貨模式也成為了家常便飯。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如涵控股上市,靠的是張大奕

2019年4月,如涵控股(NASDAQ:RUHN)在美上市,張大奕既是股東,也是聯合創始人,更在如涵控股中貢獻了超過50%的營收,分量十足。

在紀錄片《網紅》中,張大奕的工作人員曾表示,“她就是每個女孩都想成為的模樣啊.....老闆是挺好的,可誰想要成為馮敏啊,人人都想成為張大奕。”

據瞭解,如涵控股被認為是“網紅第一股”,以張大奕為代表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將“直播帶貨”這一形式帶到了華爾街,也將其商業模式公之於眾——孵化KOL和擴大營銷。

但如涵控股的KOL如數家珍,且除了張大奕之外,並未出現特別出眾之人。

根據如涵控股今年11月23日公佈的財報資料,截至2020年9月30日,如涵控股簽約KOL共180人,比2019年同期的146人增加了34人。

據瞭解,如涵控股將其KOL分為4個級別,分別是頂級KOL、肩部KOL、新興KOL與微型KOL,以及第三方KOL(列為其他收入)。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根據介紹,頂級KOL是指在過去的12個月內產生了超過1000萬的服務收入。其中,如涵控股認為的頂級KOL僅有8人,微型KOL則達到了127人。

資料顯示,8名頂級KOL在2020年第三季度(對應2021年第二財季)為如涵控股帶來了3320萬元的服務收入,在全部KOL的佔比為31.6%。

張大奕則是核心中的核心。此前的資料顯示,2017財年、2018財年以及2019財年前三季度,張大奕分別佔據了收入的50.8%、52.4%和53.5%。

早前,王思聰曾狠批如涵控股,稱其存在三大問題:一是業績虧損,營銷費畸高;二是對“張大奕品牌”依賴度過高,比例不健康;三是網紅模式沒有驗證成功,也沒有造出新KOL。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孵化培養KOL,道阻且長

而今的如涵控股,在上市一年後,局面仍未的到改觀。

2020財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其三大頭部KOL(12個月帶來超過1億元GMV)貢獻佔比高達53.9%。而處於末端的154名微型KOL,人均貢獻僅為100萬元。

同期,如涵控股的營銷費用約3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為24%,比2019財年增加近1億元,同比增長48%。在營銷費用中,相當一部分用於孵化培養KOL,也有不少用於推廣。

王思聰對如涵控股的質疑時曾提到,如涵控股的錢花得莫名其妙,特別是2018年(對應2019財年)營銷費達到了1.46億元,令人費解,“花這麼多營銷費用,那KOL的意義何在?如果停掉,業績又會如何?”

對於如涵控股而言,KOL既是其發展的解藥,也是制約其擴張的桎梏。燒錢孵化培養網紅,助其成為KOL,需要成本也需要時間,更需要運氣。尤其是,個體差異性始終存在,可複製性極低。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據華西證券此前的報告,截至2020年4月,中國前三大MCN機構分為謙尋文化-薇婭、美ONE-李佳琦與優娃-大晶。同樣的,如涵控股並未進入頭部MCN機構主播帶貨影響力前五的榜單。

當下,直播帶貨的平臺中,抖音、快手等後來者居上。而如涵控股更傾向於利用其股東方阿里巴巴集團的關聯資源——微博、淘寶。相對來說,如涵控股及張大奕在淘寶直播也不佔優勢。

更何況,2020年初,天貓淘寶總裁蔣凡曾與張大奕傳出緋聞,且市場猜測蔣凡和張大奕之間存在利益輸送關係。對於傳言,張大奕曾側面回應稱“只是一場誤會”。

此前的招股書顯示,IPO前,阿里巴巴持有如涵控股8.56%股權。2019年5月,如涵控股在澄清市場傳聞時表示,在上市發售股份後,其持股比例為7.5%。

作為緋聞的另一個主角,4月18日,蔣凡在阿里內網致歉,“請公司對我展開調查,給大家添麻煩了,對不起!”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官童文紅也在內網中稱,“對於相關網路傳言,公司會正式進行調查。無論是誰,都必須遵守公司商業準則,沒有任何例外。”

最終,蔣凡的合夥人身份被取消,並給予記過處分,職級也有所下降。早前,王興在點評蔣凡時表示,“如果能打贏拼多多,就是當之無愧的阿里CEO接班人”。

不同的網紅,相似的結局

回到如涵控股身上,當張大奕被貼上“小三”的標籤後,市場的風向都變了。世人看待張大奕和其擔任CMO的如涵控股時,都有了新的看法。

如涵控股釋出的2021財年第二財季財報顯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如涵控股實現營收2.485億元,同比下降9%;毛利率由2020財年同期的44%下降至41%。

對於下業績下降的原因,如涵控股稱,自今年4月以來,遭遇負面輿論的某頭部網紅開設的自營店鋪銷售額大幅下滑,是造成本季度淨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某頭部網紅,指的就是張大奕。這也意味著,如涵控股與張大奕存在著深度捆綁的關係。沒有張大奕,自然也就沒有了曾經如日中天的如涵控股。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但,與張大奕深度關聯,並非張大奕個人的問題,而是如涵控股的商業模式問題。在沒有突破的情況下,如涵控股走到了私有化退市的邊緣:其創始團隊計劃以每股0.68美元價格(每ADS 3.4美元)將公司私有化。

截至12月4日美股收盤,如涵控股的股價僅為2.97美元,較其2019年4月3日上市的發行價12.5美元縮水76%。

從這個角度來說,張大奕成為了“張三塊。事實上,同樣選擇在價格低點私有化公司的也包括聚美優品(NYSE:JMEI)的陳歐——“陳兩塊”。

此前的2017年,陳歐等以“在美股被嚴重低估”為由擬私有化聚美優品,但以失敗而告終。2020年上半年,陳歐再次提出了私有化的方案,報價為2美元/每股。

前有聚美優品陳歐“陳兩塊”,今有如涵控股張大奕“張三塊”

 

而後,聚美優品還啟動了合股方案,將10股摺合為1股,股價也由2美元變成了10美元。但從核心上來說,聚美優品依然是2美元(發行價為22美元)完成的私有化。

總結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涵控股也面臨著與聚美優品相似的局面,只不過是領域有所不同——一個是美妝電商,一個則是網紅電商,均一步步走向敗局。

據《中國證券報》報導,有接近如涵控股高層的相關人士表示,順利的話,公司8個月左右,也就是到明年夏天就能完成私有化程式。

還有訊息稱,如涵控股有計劃在A股上市。但從目前來看,如涵控股的經營業績並不符合A股上市的盈利門檻。

資料顯示,2019財年、2020財年,如涵控股的營收分別為10.93億元、12.96億元;淨虧損分別為2940萬元、2640萬元。雖然虧損有所收窄,但尚未看到盈利的可能性。

且2021財年第二財季,如涵控股的營收同比下滑9.66%。其中,產品銷售收入更是同比減少37.9%。換句話說,如涵控股的產品並未得到市場的認可。

與之相反的是,李佳琦、薇婭等代表的直播帶貨,成為王者。根據海豚智庫釋出的《直播銷售排行榜》,今年“雙11”期間,李佳琦、薇婭的直播銷售額分別達到70.6億元、87.6億元。

張大奕的這一資料僅為2.4億元。直播帶貨的風口,終究是錯過了。這也意味著,屬於張大奕及如涵控股的時代已經過去。

即便希望通過轉型來求取生機,如涵控股也難以再現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