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室是被發明出來的,不是自然現象。既然是發明,那就可以重新發明和改造。”澳大利亞墨爾本斯威本科技大學建築師、辦公空間設計研究者阿古斯丁·舍弗(Agustin Chevez)如是說。

如今,我們似乎正走到一個重新發明辦公室的路口。

· · · · · ·

01
重塑工作空間

據報導,由於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年初復工第一天的2月3日,中國有2億人居家辦公,隨著疫情反覆與蔓延全球,這一趨勢逐漸常態化。遠端辦公的經歷,讓許多人即便回到辦公室,也開始重新思考工作空間乃至工作本身的意義,尤其是環境對於工作的影響。

遠端辦公開始讓人們重新思考工作空間的意義

與同事、上司、合作伙伴之間如何更有效溝通和協作?什麼樣的會議形式最高效?如何保持專注力?如何激發工作中的創造力?工作時間的“閒聊”,究竟是有意義的嗎?沒有辦公室讓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對於工作本身,我們有了更多思考,而工作空間,正是解開其中許多核心問題的關鍵。

我們逐漸意識到,辦公室,早已不是純粹完成工作的場所,是冷冰冰的一排排工位加會議室,而成為了一個集專注、合作、學習、社交為一體的綜合空間。

瑞安房地產總部辦公室:集多種工作場景需要為一體的空間

尤其與上一代重奉獻、求穩定、以組織目標為第一相比,新一代工作者工作觀也已發生鉅變。據 ICAEW(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釋出的研究報告,對於伴隨著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成長的Z世代(大體上包括出生於1990年代中期與2000年代中期的群體)而言,保持個性、注重價值創造及社會責任、獲得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及整體幸福感,是他們對於工作的主要訴求。

如美國著名建築師約翰·波特曼(John Portman)所言,空間的本質是為人服務。人類學家愛德華·T·霍爾(Edward T. Hall)也指出,空間是會溝通的。他還創造了一個學術術語“空間關係學”(proxemics),研究“人類及其環境參與彼此塑造的過程。”

因此,當人主觀上對工作的理解需求發生改變,工作空間自然會發生相應變化。

那麼,對這些年輕人而言,究竟什麼才是理想的工作空間呢?

在瑞安房地產旗下辦公品牌瑞安辦公 SHUI ON WORKX 與青年志聯合釋出的《青年理想工作空間白皮書》中,我們或許能得到一些答案。

這份報告採取了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形式,深度訪問了多位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生活工作多年的年輕工作者。他們從事網際網路技術、金融會計、廣告創意、時尚、人力資源、快消、媒體等行業,出入於各大超甲寫字樓、聯合辦公空間和產業園區,有著多元豐富的工作空間體驗經歷,對工作空間有著敏銳的感知和前沿的判斷力。

寫字樓、聯合辦公空間、產業園,不同的工作空間,會給人截然不同的工作體驗。空間的使用者是人,人的身心體驗和細微感受,才是在工作空間研究中真正值得被聽見和仔細推敲的。這也是這份報告有別於疫情以來大量關於遠端辦公和辦公空間的定性研究的價值所在——我們需要真正去聆聽年輕的工作者們,他們在工作空間中的怕與愛,他們的掙扎與期待。

02
新一代工作者
究竟需要怎樣的工作空間?

根據《青年理想工作空間白皮書》,對於新一代工作者而言,工作空間正從“組織價值生產車間”,轉變成“共同價值實現平臺”。
文藝作品中工業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畫面,就是《摩登時代》工人查理在生產車間的流水線上辛勤工作的情景。工廠老闆為了節省工人吃飯的時間,提高單位時間內的產出,引進了一款“吃飯機”,能讓工人邊吃飯邊作業,剝奪了他們僅剩的用於吃飯的休息時間。

《摩登時代》劇照

這其中固然有文藝創作的誇張成分,但在辦公室誕生早期的“基本辦公”時代,工作者的角色,就是組織機器裡的一顆螺絲釘,是組織價值的貢獻者。因此,服從和紀律是美德——即便是擺脫了機械性勞作,具備創新能力、以思考能力換取報酬的“知識工作者”,依然被禁錮在格子間。

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用標準代替隨意,用定額代替估計,用規則代替創造。工作者是被“異化的工具人”,他們的個人需求完全不被在意。

但如今,隨著工作的內涵發生變化,不斷出現的多元職業形態和價值實現路徑,正鼓勵年輕人更加關注自身價值,並立足當下,在乎此時此刻的體驗。他們擁有“大自我觀念”——以自己的內心作為自我定位的標尺,不盲從外部評價;他們擁有“大生活觀念”——注重當下的身心健康和完整;他們也擁有“大社交觀念”——不再受限於森嚴的等級制,而是與契合之人跨界聯結,在協作與互動中強調信任。


辦公室的迭代進化,如今已步入“價值辦公”時代。圖表來源:《青年理想工作空間白皮書》

由此,新一代工作者將獲得自我價值與組織價值的共同實現,而新一代的工作空間,就需要考慮這種協同價值,從工作者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出發,滿足“價值辦公”需求。

根據《青年理想工作空間白皮書》,新一代工作者對工作空間的需求,有著這樣六個趨勢:

01 氣質名片
從「代表公司」,到「能代表我」

自我是文化和個人交織的產物,如家庭、學校、辦公室這樣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空間,不止會定義一個人,也會塑造一個人。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珍妮弗·彼得裡列利(Jennifer Petriglieri)教授將這類能塑造自身的場所,稱之為“身份認同空間”(identity workspace)。如果某個“身份認同空間”能幫助一個人成長,更好實現自我並發現同類,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TA就會一直忠於這裡,哪怕物理上已經不屬於此地。

因此,對於追求個性、忠於自我的新一代工作者而言,工作空間需要彰顯自我氣質,而不僅僅是公司形象的展現。
“裝潢裝飾、配套商圈、街區氣質都契合我的價值觀,讓我覺得來對了地方。”27歲的公關公司老闆阿曼,對新選的辦公室極為滿意,尤其是有志同道合的鄰居:“做設計的、拍紀錄片的、搞創意的”,可以一起“攛掇事兒”。

辦公室附近的配套商圈也成為被考慮在內的因素。圖為新天地時尚I

作為個人的“我”,作為工作者的“我”,和我所在的工作空間,由此實現了三位一體。

02 創造力激發池
從「生產空間」,到「激發空間」

當AI在許多工作崗位上取代人力,人在工作中的價值,或人之為人的核心,就在於創造力,這是無論如何無法被機器所取代的。因此,激發創造力也成為新一代工作空間的必備要素。

而激發創造力,有三種途徑:

第一,就辦公空間本身而言,可以通過室內環境的改變,如色彩、光線、大小等,給予工作者以感官上的刺激,激發靈感。

第二,讓工作者能抽離眼前一隅,便利地從周遭環境中獲得新鮮感受,並轉化為創造力,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而這就需要周圍配套設施的配合。如28歲的民企職員君君在訪問中提到,希望“周邊有多元豐富的商圈和小店,讓我在需要時出去走走看看,獲得意想不到的靈感激發”。

第三,有相應的創意設施和輔助工具,如可書寫的牆面、白板等,直觀呈現靈感的生成。“我希望所有工作空間的牆、玻璃都是可以油性筆寫上去並塗掉,可能在寫的過程中和看著寫出來的東西時,靈感就來了……或看著同事把一個個點子寫下來時,會有更多有趣的靈感和聯想,這樣能實打實地看到創意的產生。”這是26歲的民企職員詹豪的設想。

即便如今絕大多數工作藉助電腦完成,隨手書寫依然對創意工作而言有著重要意義,可書寫的牆面就是便利的創意輔助設施

03 人文關懷站
從「理性空間」,到「有愛空間」

隨著新一代工作者自我意識的不斷提升,在繁忙辛勞的工作中也能覓得一絲“幸福感”,在生活和心理上獲得以人為本的關懷,也成為他們對工作空間的重要訴求。

出入陸家嘴的審計師Katherine就特別看重公司在“人文關懷”層面的設施和服務,例如辦公室的情緒調解室和跑步機、寬敞的廁所隔間、價格合理的餐飲……“用不用無所謂,至少這體現了公司關注我們的身心狀態。”

不少辦公室已配備健身設施,滿足員工鍛鍊需求。圖為瑞安辦公 INNO 創智專案健身室

04 身心庇護所
從「壓力空間」,到「舒適空間」

從996到007,中國人加班究竟有多瘋狂?2019年3月,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全國企業人員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6小時,早已超過我國《勞動法》規定每週40小時的標準工時。而對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打工人”而言,加班更是家常便飯。據資料分析機構零點有數的一份調研報告,北上廣深20-34歲的青年工作人群,加班比例高達70%,休息日加班比例也超過50%。

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已成為新一代工作者的日常,他們的身心都承受著巨大壓力,長期熬夜、飲食不規律、久坐不鍛鍊,導致腰椎頸椎、胃病、心腦血管等各類身體健康問題——以及同樣不容忽視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經年累月的熬夜加班正在讓年輕工作者透支健康

年輕人不是不想奮鬥,而是不想透支生命,希望身心健康有保障,壓力及負面情緒能及時排解,而這一點,是工作空間通過舒適健康的環境和設施能夠給予的:符合人體工學的桌椅、空氣淨化系統、健身房、良好的採光、公共休息區、環境宜人的社群……

05 效能推進站
從「效率空間」,到「效能空間」

曾經,工作空間“效率至上”,設計規劃上都以加速工作流程、提高員工在規定時間內的產出為第一要義,一如《摩登時代》中的場景那般。工作者對於工作時間、空間和方式完全沒有自主權,缺乏靈活性。

而如今,新一代工作者在目標導向的基礎上,更希望能自主靈活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按需採取彈性工作方式,減少不必要的時間精力浪費,最大化產出效能,用更少的時間得到更大的產出。

疫情期間的居家辦公,也證明了這一點是可以實現並有效的:據《哈佛商業評論》一項調研,開啟遠端辦公後,員工自我效能感和集中精力工作的能力提升了10%,而工作相關的壓力和負面情緒下降超過10%。

從工作空間角度而言,滿足不同辦公場景需求(如專注、協作討論、創意激發、對外溝通等)的工作環境和設施,並能夠將這些場景自由靈活組合,對於提升效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滿足多種辦公場景需求,瑞安辦公推出 INNO NOW 等產品

例如,網際網路企業管培生新宇,希望在嘈雜的辦公室外能有一個“第三空間”,供他需要安靜環境專注寫文案時使用;外企職員茉莉也希望擁有一個類似的私密空間給客戶打電話,無需擔心他人眼光;而網際網路職員木斯對自己的橢圓形工位很滿意,理由是可以輕鬆轉身,與同事隨時協作討論……

06 信任擴充場
從「等級空間」,到「聯結空間」

遠端辦公提升了辦公靈活度和效能感,但造成的缺失也是顯而易見的:不能面對面溝通造成的信賴感降低。《哈佛商業評論》的調研同時顯示,長期遠端工作不會出現計劃外的在工作場所內的互動,閒聊也會減少,由此對創新和合作造成負面影響。

早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在設計中就刻意將實驗室與辦公室分開,如此一來,在回辦公室、餐廳的路上,物理學家會碰見數學家,數學家會碰見化學家,化學家會碰見開發人員……引起一系列“美麗的邂逅”,這也是早期對行為經濟學中盛行、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助推”(nudge)理論的嘗試。

  當年的貝爾實驗室如今已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化辦公園區 Bell Works,開放式的設計延續著“美麗的邂逅”

在貝爾實驗室,收入和職業保障與效率無關,這裡的目標是創造,而非在隨意設定的截止時間之前交付——而創造,經常誕生於人與人之間無意間的溝通交流,互相碰撞以激發靈感。

半個多世紀後,新一代工作者也有著相似的訴求:他們希望工作空間能讓他們聯結到契合的跨行業人士和資源,以及結識志趣相投的夥伴和朋友,並加深職場交流,與工作夥伴建立更深的信任感,帶來更順暢的協作。

  

  工作空間的多樣性,也滿足著工作者多維度的職場社交需求。圖為瑞安辦公 INNO 產品中的 social 模組
不同的工作空間,也滿足著不同的社交需求:例如,周邊公共區域(如戶外露臺、休閒區、綠地)和多姿多彩好玩的商圈,能便於與工作夥伴在生活場景里加深瞭解,並且結識新夥伴;辦公室裡能熱飯、吃飯的茶水間和休息區域,則是同事間“以食會友”,讓閒聊產生價值的地方;有格調的會議室,可正式可輕鬆,能更自如地與客戶會談……

03
工作空間的未來,將去向何方?

對於商業地產開發商、物業公司,包括企業管理者在內工作空間的打造者而言,為滿足新一代工作者的工作空間需求,首先要從理念上進行更新:

從僅僅提供物理空間和基礎物業服務的“基本辦公”,轉向提供以人為本的科學工作解決方案、致力於實現組織和員工共同價值的“價值辦公”。

理念的轉變過後,是產品上的支撐。新一代的工作空間,應當從“傳統辦公”時代以組織為中心的中心化設計——固定的辦公場所,標準化的設施,將工作者禁錮在“格子間”中,轉化為以人為本、技術驅動的“價值辦公”型產品,提供更靈活而科學的工作解決方案,滿足工作者辦公、社交等多方面需求,應對專注、會議、電話、創意生產等各類複雜多變的辦公場景,獲得身心舒適和過程流暢的辦公體驗。

有鑑於此,瑞安辦公打造了一系列提升工作者辦公體驗、面向辦公未來的產品。例如,針對未來分散式辦公的趨勢,瑞安已經在實驗 INNO NOW 這樣輕體量的小型辦公模組,未來可以植入到瑞安的各個社群之中,滿足大家靈活辦公的空間需求,同時還能利用傳統辦公中的各類閒置空間,為傳統辦公賦能。

  可滿足靈活辦公需求的 INNO NOW

從格子間到開放式以及聯合辦公空間,再到遠端辦公、移動辦公,隨著人們工作觀的不斷變化,對工作空間的定義和期待也在不斷重新整理,打破著想象力的邊界。而伴隨著科技發展賦能工作空間,未來還將有無限可能。

更多關於新一代工作者
對工作空間的思考,
以及對未來辦公領域的趨勢分析,
請點選,下載《青年理想工作空間白皮書》
獲取報告全文。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瑞安辦公、視覺中國)
策劃: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沈藝超
作者:Gemma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