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可靠性:
產品在規定的條件和時間內完成特定的功能,產品維持的效能指標。
可靠性測試目的:
(1)發現軟體系統在需求、設計、編碼、測試、實施等各方面的各種缺陷。
(2)為軟體的使用和維護提供可靠性資料。
(3)確認軟體是否達到可靠性的定量要求。
影響可靠性因素:
環境、軟體規模、軟體結構、軟體的可靠性投入
可靠性評價程序使用的定量指標:
(1)失效機率:指定時間範圍內,軟體失效的機率。
(2)可靠度:指定時間範圍內,條件下,軟體不失效的機率。
(3)平均失效時間:軟體執行後,到下一次出現失效的平均時間。
(4)失效嚴重強度:對使用者具有相同程度影響的失效集合。
可靠性措施:
(1)故障恢復:整個系統是否存在單點故障,對於關鍵性應用系統,當任何一臺裝置失效時,按照預先定義的規則是否能夠快速切換;是否採用磁碟映象技術,實現主機系統到磁碟系統的高速連線。
(2)資料備份:對於關鍵的業務,是否具備熱備份機制,對於所有業務,是否提供磁帶備份和恢復機制,保證系統能根據備份策略恢復到指定時間的狀態。
(3)容災備份:是否建立異地容災備份中心,當主中心發生災難事件時,由備份中心接管所有業務,是否能確保資料同步,快速可靠地與主中心的應用切換。
(4)敏感資料加密保護:需要測試相應敏感資料是否採用加密演算法來加密保護。
(5)資料庫訪問方式:測試是否為不同應用系統或業務設定不同的專門使用者用於資料庫訪問,杜絕在程式碼中使用超級使用者及預設密碼對資料庫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