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在2020年7月25日釋出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稱,目前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也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融資的主要計價貨幣和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報告還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3.03,同比增長13.2%,在世界經濟貿易結構變遷和國際貨幣格局調整中保持定力。

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是用來度量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際使用程度的綜合指標。報告指,2019 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金融開放進入快車道,人民幣跨境政策和基礎設施不斷優化,疊加全球貨幣政策轉向的外部利好,驅動人民幣國際化繼續推進。

具體而言,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程式表現出三方面特徵。第一,人民幣貿易計價結算職能鞏固回升。在全球貿易萎縮和中國對外進出口低速增長的情形下,經常專案下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逆勢擴張至6萬億元,貴金屬、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實現突破,全球貿易結算中的人民幣份額達到2.41%,較2018年提高17.9%。

第二,國際金融計價交易繼續擔當RII 增長的重要推動力。2019年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綜合佔比達到4.72%,同比增長15.2%。其中,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規模穩中有升具有決定性意義,但人民幣直接投資和人民幣國際信貸表現出明顯的季度波動特徵。

第三,人民幣國際儲備職能進一步夯實。全球已有超過60家中央銀行宣佈直接或間接持有人民幣儲備資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年底人民幣官方外匯儲備規模增至2176.7億美元,佔比為1.96%;人民幣在特別提款權(SDR)中的相對份額為10.54%,略低於2015 年審查確定的貨幣籃子構成權重10.92%。

人民幣國際投資更具吸引力

報告指出,2019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在全球“低利率+量化寬鬆”環境下,中國貨幣政策處於正常區間,利率、匯率相對堅挺,人民幣成為國際資金的更高收益、更加安全的金融資產選項,為人民幣國際投資增添吸引力。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統計,2019年流入中國股市債市外資規模約為1344.1億美元,約佔新興經濟體資本市場外資流入總量的58%。

10年之前,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幾乎完全空白,RII只有0.02,到2019年年底則達到3.03。報告稱,隨著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總量份額顯著增加,人民幣資產愈加受到各國央行青睞。人民幣在全球外儲中的佔比不斷走高,全球外匯儲備管理機構對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意願增加,人民幣的儲備貨幣功能逐步提升。

貿保主義阻遏人民幣國際化程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指出,國際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長,直接投資連續4年萎縮,中國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緊張多變。

“2019年,人民幣匯率、市場情緒對中美貿易摩擦極為敏感,全年匯率波動率維持在4.44%左右,高於2018年平均水平。8月至9月初,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美國財政部宣佈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人民幣匯率衝破7.18水平,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一度從第五位回落至第六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稱,美國頻繁打壓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及使用造成較大干擾。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表示,一些主要貨幣憑藉低利率乃至負利率,鞏固全球流動性供給壟斷地位。2019年,隨著美聯儲三次降息,美元流動性供給增速由一季度的3.7%重回5.7%水平。相較而言,人民幣海外流動性供給增長較慢,甚至出現萎縮,受到美元等主要貨幣的份額擠壓。未來如何突破美元等主要貨幣的使用慣性,建立人民幣的網路效應,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金融資源調配能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深化發展的關鍵。

境外人民幣“乾涸”  國際迴圈路徑待健全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指出,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由貿易結算為主轉向貿易、金融雙輪驅動,但國際迴圈路徑仍不夠順暢。通過貿易與直接投資流出的人民幣並未沉澱、轉化,而大量兌換為美元等主要貨幣使用,境外人民幣缺乏保值增值渠道。

報告認為,離岸市場本可以為全球人民幣使用提供資金池與投融資平臺。然而,2015年以來離岸人民幣市場陷入低迷。截至2019年年末,香港地區人民幣存款規模6322.07 億元,較2015年年初減少了35.6%,台灣、新加坡、韓國等市場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致使境外人民幣“乾涸”。人民幣國際迴圈路徑不健全,離岸市場有待重啟和深化發展。

報告還強調,在人民幣國際使用中,真實交易與投機動機並存,在岸與離岸市場共振,價格直接影響各類主體幣種選擇、資金流向,恐慌情緒或將時而出現,這就要求中國具備與之匹配的風險評估與處置能力、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以及與國際接軌的預期引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