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聞新媒體實驗室、數可視教育公益基金8月20日聯合釋出題為《中外資料新聞的差異與差距——以全球新冠疫情資料化內容為例》的報告。報告全景式對比中外資料新聞報導新冠疫情的表現,分析中外作品差異背後的原因,為中國資料新聞報導給出建議。

今年以來,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在這場愈演愈烈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中,資料新聞報導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疫情報導的“同題競賽”也提供了一個對中外資料新聞作品進行橫向比較的好機會,研究團隊對中外16家媒體的45篇資料新聞作品進行分析後,發現了中外媒體關於疫情報導的不同表達方式。

《中外資料新聞的差異與差距——以全球新冠疫情資料化內容為例》報告概覽:

一、中外資料新聞作品差異面面觀

研究團隊經對比發現,國內外資料新聞作品在呈現終端選擇(PC端、移動端)、視覺化設計偏好(靜態呈現、動態互動)、資料引用規範、資料來源開放程度和資料探勘能力上均存在差異。例如在呈現終端的選擇上,國外的作品PC端和移動端並重,在開發時一般會實現PC端和移動端的相容。而國內的資料新聞作品則主要基於移動端,部分作品會出現移動端與PC端不相容的情況。

二、探析中外資料新聞作品差異成因

針對研究發現的上述差異,團隊從中外資料新聞發展歷史、新聞生產模式、市場對作品影響程度、資料來源開放環境等因素展開探討,剖析了中外資料新聞在報導疫情時產生差異的原因。

在分析“為何中國資料新聞報導作品型別主要是投放在移動端的資訊圖”這一現象時,研究認為,國內移動端使用者規模龐大、具有巨大的營銷價值和潛力。例如微博和微信公號是國內媒體資料新聞呈現與傳播重要的路徑,這深刻影響了國內資料新聞的表達方式。因此,適合移動端傳播的靜態圖文成了國內資料新聞常見的呈現方式。

三、如何提升資料新聞水平?

研究對中國資料新聞的發展給出了針對性建議,主要集中在人才建設、資料利用等方面。針對國內的資料新聞作品往往侷限於對資料的簡單呈現,較少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這一短板,研究建議,資料新聞團隊積極引進設計和資料新聞專業的人才,同時高校在教學實踐中做到新聞素養和技術素養並重。最後,資料新聞從業者也需注重培養自身的資料素養、掌握統計學知識和社科基礎知識。

在對資料利用提升方面,研究分別從豐富資料來源、規範資料引用、促成資料開放等三方面給出了具體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