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在說COVID-19標誌著全球化的終結,然而如果以較長的歷史視角來看,本次疫情只是進一步強化了近十年來的趨勢而已。
圖1顯示了近200年來全球出口佔世界GDP的比重。有三點值得注意:1. 20世紀20年代開始,全球化在經歷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全盛期後出現了倒退。這明確提醒我們,全球化確實是可逆的。2.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世界才再次像一戰前那樣至少在貿易量的基礎上實現了一體化,而全球化的浪潮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才真正開始。3.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個過程已經開始逆轉,出口佔GDP的比重在2008年達到峰值。自那以後,比重已降至本世紀初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 的水平。
即使作為全球化“排頭兵”的亞洲地區,情況也不容樂觀。圖2顯示,亞洲出口佔世界GDP的比重,在經歷了50年的增長後,已於全球金融危機後逡巡不前。因此,從貿易量的角度來看,全球化已經停滯了十年。
為什麼會這樣呢?首先這與加強一體化的政治意願減弱有關。近年來,為減少貿易壁壘而簽訂的貿易協定越來越少。圖3顯示了全球已簽訂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數量 (細分為商品、服務和准入協定)。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協定在21世紀頭十年才真正啟動,並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達到頂峰,此後則一直在下滑。在亞洲區域內達成的貿易協定數量也同樣如此 (圖4)。
其次,這與供應鏈有關,它通過更加複雜的生產網路,將不同的經濟體捆綁在一起,創造了貿易需求。然而,這一過程已經逐漸顯露問題:總體而言,供應鏈並未變長,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供應鏈反而又開始變短了。圖5顯示了外國增加值相對於國內增加值的份額。前者所佔的比例越高,意味著跨國供應鏈更長。但是,無論是對整個世界還是對亞洲而言,外國增加值所佔份額都在2008年達到峰值,此後一路下滑。簡而言之,近十多年來,國際供應鏈重要性越發下降。而本次疫情導致的供應鏈中斷,可能再次讓跨國公司重新思考是否需要縮短鏈的長度。(圖: HSBC)
來源:智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