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課題組撰寫的《時間都去哪兒了?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研究報告》釋出會昨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內蒙古大學中國時間利用調查與研究中心共同主辦。
據悉,“中國時間利用調查”是一項對中國城鄉居民時間利用的全國性追蹤調查,以知曉人們在何時從事何種型別的人類活動,在哪裡從事這些活動,以及從事這些活動時與誰在一起。調查以歷史可比、國際可比的方式進行,以獲得對全國、全國城鎮、全國農村有代表性的中國居民時間配置資料。
《時間都去哪兒了?中國時間利用調查研究報告》基於2017年中國時間利用調查(CTUS)資料,對中國大陸地區除新疆、西藏外的29個省份收集到的12,471個家庭(30,591名不小於3歲的家庭成員)的時間利用資訊,進行系統分析。
報告顯示了中國居民的勞動與休閒時間,反映了智慧手機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還勾勒了中國式夫妻關係。這些時間資料都將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1.我國居民勞動時間減少,休閒社交時間增加,生活品質提升
《報告》對比2008年和2017年我國居民一天的有酬勞動、無酬勞動、教育培訓、休閒社交和自我照料時間,發現其每天勞動時間(包括有酬和無酬)減少0.47小時;休閒社交和自我照料時間總共增加0.26小時。
2.四成工資勞動者有超時工作現象,有酬勞動時長居於世界前列
《報告》談到,2017年我國工資勞動者超時工作(淨工作時間大於8小時)相當普遍,超時工作率高達42.2%。其中,低收入者、低學歷者、製造業從業者、生產製造及有關人員的超時工作尤為嚴重。與14個主要國家相比, 2017年我國有酬勞動時長排名第一,比排名最後的義大利高出125%。
3.女性從“雙重負擔”轉向“迴歸家庭”
《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女性和男性的無酬勞動時長比例接近3:1。總體上,與男性相比,女性一天的時間分配仍呈現“有酬勞動時間短、無酬勞動時間長”“總勞動時間長、休閒社交時間短”的特點。
此外,從2008到2017年,我國女性、男性的總勞動時間比由1.10下降到1.05,其中有酬勞動時間比由0.73下降到0.69,無酬勞動時間比由2.60上升到3.15。女性有了從照顧家庭、賺錢養家的“雙重負擔”向家庭迴歸的趨勢。
4.學前和高中階段,農村、低收入、低學歷家庭的孩子學習時間更短
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家庭背景孩子的淨入學率和學習時間差異不大。但在學前和高中階段,農村、低收入、低學歷家庭的孩子淨入學率更低、學習時間更短。
5.兒童照料的“教育梯度”和“收入梯度”推動貧困的代際傳遞
2017年,母親學歷越高,其未成年子女被照料的時間越長,而且兒童照料的構成和提供者越優化。與母親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相比,母親學歷為大專及以上的兒童照料時間高出1倍,但教育照料時間高出3.3倍,父親提供的兒童照料時間高出2.1倍。不同收入的家庭、城鄉家庭的兒童照料也有類似的情形。
6.中小學生睡眠不足率高達49.1%,應適當減負
資料顯示,中小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嚴重睡眠不足。如果不包含午睡時間,其睡眠不足率高達49.1%。即使包含午睡,其睡眠不足率依然高達26.4%。學習成績不是最好、寫作業時間長的學生,最容易出現睡眠不足。
7. 大學生學習時間大幅下降,可適當提高學業要求,提升學生質量
與高中生相比,大學生每天的學習時間減少了3.60小時,降幅高達37%。從學習釋放出來的時間,一部分被用來睡覺,更大部分被用於休閒娛樂,尤其是打遊戲、體育鍛煉和課外閱讀。
8. 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積極休閒時間成倍增加
2017年,我國不同人群的娛樂休閒時間差異不大,但娛樂休閒方式存在顯著差異。城鎮居民的閱讀、健身、業餘愛好等積極休閒時間明顯高於農村居民,而看電視、休息等消極休閒時間低於農村居民。
9. 中國式夫妻關係,經濟功能甚於精神伴侶
當前,我國夫妻或家庭除自我照料之外,經濟活動和家庭生產佔據了大部分時間。我國夫妻共處時間較少,娛樂休閒以看電視和休息為主,夫妻之間的互動性比較差。夫妻單獨相處時得到的快樂低於夫妻二人與他人共處時得到的快樂。
10.智慧手機的使用存在“數字鴻溝”
2017年,不同人群在手機使用時間和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城鎮居民以及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其手機使用時間更長,使用率也更高。手機的使用擠佔了家務和睡眠時間,增加了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