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投資市場,能談得上是條“賽道”的機會也就是所謂的小程式了。
首先,為什麼我們認為微信存在系統性機會?
在 PC 時代,瀏覽器的時長佔比是 55%,在手機上,微信的時長佔比是超過 55% 的。除聊天外,閱讀和交易的消費場景也在往微信遷移,這就使得內容生產者也開始往微信遷移,開發者們逐漸把微信當作釋出應用的第一站,微信成為基礎設施,成為新的瀏覽器。
下面是微信裡估值最高的十家企業,十家裡有九家都和小程式的新式流量玩法相關——拼團、分銷和裂變。共性都是前端通過這些新玩法快速起量,供應端再進行升級改造。
這些機會之所以出現,是不是本質是微信的流量紅利?流量紅利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
(僅代表大概量級,市場瞬息萬變,報告也跟不上…)
基於小程式的傳播帶來了拼多多這樣的機會,而這背後其實是兩類流量機會:
第一個機會:更廉價的流量獲取方式,目前的小程式玩法有四種,像拼多多的拼團,分銷,裂變(也就是人拉人的模式),砍價,也許還有更創新的玩法,有待持續觀察。
第二個機會:更下沉的渠道,覆蓋了增量人群。微信覆蓋 10 億月活使用者,已經成為一個覆蓋不同層級使用者的 App Store,通過微信的傳播,應用可以更容易觸達下沉的人群,再通過微信群的運營,來養成他們的使用習慣。
從 2017 開始,微信開始推小程式。其實最早受益於小程式的是公眾號,公眾號+小程式電商成為一個很好的變現形式,很多公眾號在接了小程式後實現了一波變現;之後小程式帶來的才是工具、社群和遊戲的機會。工具起量往往比較快,但在工具轉社群,或者工具轉電商裡,似乎還沒有看到特別跑出來的選手。
小程式吸引了太多目光,其實小程式是微信裡的機會。
小程式是一種載體,與其單純討論小程式本身,更應該討論的是微信裡有什麼樣的需求,有什麼樣的場景?小程式+公眾號+群+朋友圈能有什麼樣的組合打法,來和這個場景發生化學反應?
不難想像,後續會有更多像“拼多多”這樣的商業模式通過小程式變現,實現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