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誰都說不準。不過,從各家巨頭的動向來看,自動駕駛計程車恐怕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的主流。麥肯錫認為:自動駕駛計程車是汽車行業的未來。在本文中,麥肯錫將用大量使用案例解釋它做出這一判斷的原因。

未來 20 年中,人們的出行方式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乘客們會逐漸轉變觀念,將出行看成一種服務。在從 A 地到 B 地的旅旅途中,他們也有更多選擇,如類似 Uber 的叫車服務、共享汽車,甚至沒有司機的自動駕駛計程車。

對汽車製造商來說,這種改變可能會替代這一行業一直強調的“多賣車多賺錢”的理念,取而代之的則是靠提供服務來賺取利潤。同時,靠新的出行模式變現的概念可能也會不斷延伸,乘客在車輛上的時間也會成為廠商們的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場交通革命中,自動駕駛汽車將扮演重要角色。不過,整個行業卻一直從技術的角度審視這一現象,這一思路雖然很重要,但卻屬於管中窺豹,很難完整解決未來的挑戰。

汽車行業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動駕駛層面,不過汽車廠商也需要填補其他短板,以便更加全面的理解自動駕駛問題,這時就需要提到一個流行詞——生態系統

解讀自動駕駛生態系統

想要打造一個成功的自動駕駛生態系統,一定不能忘掉這四點。

一是聚焦使用到的技術。比如現在自動駕駛汽車能做什麼?功能進一步提升還要多久?

二是規則,現有交規和相關新政策能為部署創造什麼新機遇?

三是專注於顧客,他們到底是誰?使用自動駕駛汽車的意願如何?舉例來說,從整體擁有成本(TCO)的角度來看,如果自動駕駛計程車全面普及,使用者還會選擇購置私人車輛嗎?

四是商業案例,開發自動駕駛計程車有利可圖嗎?這種商業模式能長期維持嗎?換句話來說,自動駕駛計程車出現後,能給現有出行市場帶來一次大洗牌嗎?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商業案例還能幫助監管者瞭解政策是否需要因地制宜的進行調整。舉例來說,在某個特定區域(自動駕駛汽車只能在該區域活動),私有自動駕駛汽車與 Level 4 (SAE)的自動駕駛計程車需要適用不同法規。同樣的,在城市裡行駛的 Level 4 自動駕駛計程車遵守的交規也與 Level 4 自動駕駛卡車不同,雖然它們都符合 Level 4 標準。

基於這些案例的框架能讓汽車製造商們瞭解必要的基礎技術、法律法規的焦點、顧客對未來價值庫的影響和市場切入戰略等,這些都是自動駕駛系統必不可少的元素。

這一框架同時也決定了以下內容:

1. 自動駕駛汽車在哪裡運營?搞清楚車隊到底在哪運營有利於幫助廠商識別自家技術的短板,而這些短板可以幫助廠商設定車輛的使用路線和潛在的商業機會。同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整與否,如用於 OTA 升級的高速通訊網路是否搭建完成,也決定了車隊運營時的可靠性。

2. 出行服務誰來提供?對未來擁有車的方式的討論也是一項關鍵工作,它能幫助廠商確定如何改變價值庫並確定顧客是否有意願為此付費。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讓廠商弄清楚自己未來的顧客到底是誰。

3. 自動駕駛汽車載人還是運貨?明確了這個問題後,廠商就能決定到底什麼是最好的市場切入戰略。從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來看,車輛應能基於顧客需求的不同進行快速調整,比如白天載人,夜晚運貨。不過,這也加大了車輛設計的難度。

對多個案例進行分析後,麥肯錫挑選出了自動駕駛汽車的三大發展方向:

自動駕駛計程車;

長途貨運卡車;

最後一公里的遞送服務。

在這三大發展方向中,麥肯錫認為達到 Level 4/5 級別自動駕駛標準的計程車最有前途。

自動駕駛計程車:出行即服務模式探索急先鋒

切換到出行即服務模式後,廠商就能開啟新的營收池,其價值可達數十億美元。同時,新的模式還能同時瓦解原有的汽車和出行商業模式。

舉例來說,一家汽車公司每賣一輛車只能賺 2500 美元,而每輛車壽命可達 15 萬英里(約合 24 萬公里),這樣算下來,每英里利潤只有 1 美分。

反觀出行即服務的模式(按出行距離收費),利潤就大多了。這一轉變意味著整個行業對利潤和獲取利潤的看法發生了巨大轉變。自動駕駛計程車可能會重鑄利潤池,並將“控制點”重新收回廠商手中。

在自動駕駛計程車上,“控制點”可能會包括自動駕駛關鍵技術,如感測器或作業系統,當然也有可能是特定顧客的接觸面。這些改變可能會為其他產業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保險、航空、鐵路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需要進行相應調整。

如果自動駕駛計程車能取得成功,就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社會的擁車方式和公共交通的發展方向。同時,藉助低廉的出行成本,較高的便捷性(如提供門到門服務)和對使用者時間的解放,自動駕駛計程車將改變人們看待城市出行的方式。

事實上,光是低廉的出行成本一條就能讓它成為共享出行“統一世界”的助推器。

算一筆經濟賬後,大城市的居民自然而然會接受這種出行方式。換句話說,低價帶來的衝擊力是現有分享經濟模式無法企及的,因為現在的共享出行成本與自己購車駕駛還差距不大。

自動駕駛汽車還會影響我們的社會——老年人、殘疾人和其他原本與出行無緣的人士將有更多出行選擇。同時,車輛安全性會大幅提高,而城市停車場用地會大幅減少。

自動駕駛計程車可行性分析(三大階段)

眼下,自動駕駛技術依然處在開發階段,在關鍵時刻還得靠安全駕駛員力挽狂瀾。鑑於現在整個行業還有許多技術門檻要跨越,我們相信在進入全自動駕駛前,自動駕駛計程車還有三個階段要走完。

這些階段在測試里程、道路型別等問題上都截然不同。

在第一階段(我們稱之為 Robo-taxi 1.0)開始後,一系列的技術進步將大幅提升車輛能力並擴大它的適用範圍。

也就是說,如果攝像頭有所提升,自動駕駛計程車就再也不怕黑夜。此外,處理能力的進步也能帶來解析度更高的影像和增強版的訓練資料。

同樣的,增強車輛的資料採集水平可以提升 AI、基於規則的演算法和更穩健的感測器。至於極端天氣情況,則需要車輛的感測器硬體和其採集處理額外資料能力的全面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Robo-taxi 1.0 時代:2020-2022 年。

這個階段各家廠商車輛的行駛里程將高達約 2000 億英里,不過其運營範圍還是有所限制,其關鍵詞包括天氣不能過於惡劣、白天、低速行駛、道路標線清晰、交通較為順暢。

舉例來說,這個階段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可能會經常出現在社群裡,載上乘客之後到達較近的目的地,全程都不上高速。

類似這樣的早期測試其實無法孕育出穩健的商業案例,畢竟廠商們的最主要目的還是積累經驗以指導進一步開發。

這些測試主要在郊區開展,原因有二:

  • 首先,這裡車流較低,自動駕駛汽車在做決策時壓力小多了,而且它們也不用忙於解決各種“極端情況”。
  • 其次,郊區較為順暢的道路讓測試車在出問題時能安全靠邊停下,不至於影響當地交通。

Robo-taxi 2.0 時代:2025-2027 年。

這個階段好戲算正式開場,自動駕駛計程車的行駛里程將突破 3.5 萬億英里。同時,它們還能在車流密集的市區自由活動,速度也提了起來。不過,人們恐怕更願意乘著它進行跨城旅行,這也是累積行駛里程大幅提升的重要原因。

Robo-taxi 3.0 時代:2030 年。

屆時車輛累計行駛里程將達 4.9 萬億英里,第三階段代表著自動駕駛技術真正破殼而出。自動駕駛計程車能直接接上你橫跨美洲大陸,即使是沒有地圖的無名道路也能應付自如。此外,無論颳風下雨、冰雹暴雪,甚至爛泥路都不在話下。

自動駕駛汽車到底適不適合上高速一直是討論的焦點之一。

一些人認為它比郊區路況更簡單,畢竟其方向變數相對較小,極端情況出現的可能性也比較低。不過,有一部分人確認為較高的速度和短暫的堵車可能會造成更為可怕的事故。

無論這項功能何時上線,解決高速挑戰都會成為影響自動駕駛計程車普及的最重要因素。而且別忘了,為技術提升提供源源不斷“資料彈藥”也要靠高速公路。

當然,即使沒有乘客,自動駕駛計程車也能完成行駛里程的積累。舉例來說,在你上班時,你就可以直接派車去學校接孩子回家,或者帶你到劇院,在演出結束時到劇院門口等待。

自動駕駛計程車革命藍圖和跨行業整合

一個成功的自動駕駛計程車生態系統必須有多個行業參與,它們必須共同行動,選出最佳的商業模式、生態合作伙伴、公共/私人合夥公司。

同時,各家公司必須與當地政府緊密合作,以建立基本準則與合作關係,保證必須的基礎設施按時落地。想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高速資料接入、智慧交通訊號燈都必不可少。

此外,電動車輛的充電站,專用車道和 V2I 整合都得做好。同時,參與者還得弄清楚自動駕駛計程車對擁堵和停車等老問題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各家公司都得決定自己在自動駕駛計程車價值鏈中扮演什麼角色。對於一些汽車製造商來說,這個轉變可能會相當困難,畢竟它們要從售車轉型為出售服務。此外,隨著車隊保有量不斷增大,製造商們還得面對客戶群大切換,這都是前人不曾經歷過的鉅變。

整合度的增強也引起了大家對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擔心。舉例來說,監管實體需要有能力快速對新問題進行應對,如惡意攻擊引起的網路安全問題。同時,它們還不能阻礙技術的進步。

不過,這也為各家公司開啟了新的大門,那些願意在技術、人才和基礎設施上花錢的公司有希望在自動駕駛時代快速崛起。

共同進化

掌控這個複雜的進化過程並不容易,許多公司需要升級它們的核心競爭力與商業模式,這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算得上一項艱鉅的任務了,畢竟傳統的利潤池和控制點極有可能稍縱即逝。

至於各家公司新的搖錢樹,則是自動駕駛汽車用到的軟體、系統和整車級別的整合能力。這一整合能力包括到底由誰來整合車輛所有的自動駕駛系統(軟硬體)和剩下的零碎電子系統。

眼下,來自科技行業的車界新人和出行界新創公司都在努力爭奪自動駕駛計程車的控制點。不過,傳統汽車製造商在這場遊戲中也不弱,它們在軟硬體上依然頗具競爭力。

如果最終汽車產業選擇了單一的全行業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就能分擔風險和新技術研發成本,加速開發和部署步伐並快速將解決方案在業內鋪開。

自動駕駛計程車的崛起也為所有的出行利益相關方帶來了各種挑戰性的問題。

消費者肯定想知道買車到底還有沒有意義,畢竟除了成本核算問題,車輛還能給人換來獨特的地位聲望與認同感。至於汽車製造商,則面臨最為重大的挑戰,未來的出行即服務到底什麼樣子?這個轉變過程會維持多久?在分叉過渡市場上到底該怎麼生存?

監管者也有自己的煩惱,它必須迅速圈定新的政策範圍,同時兼顧保險、金融和責任等各項問題。它必須保證決定的一致性,成為自動駕駛相關基礎設施整合的推動者。

自動駕駛計程車能攻佔全世界嗎?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但很顯然它們會在汽車行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現有的商業模式和擁車形式都會受到衝擊。

自動駕駛計程車可能還會催生一個巨大的出行即服務市場,只要新公司能拿出足夠先進的技術內容,它們就能在這個市場上分一本羹。

如果預想的技術指標都達到了,自動駕駛計程車絕對有能力改變整個出行產業,但前提是新老玩家共同在這個不熟悉的環境中找到獲取利潤和持續增長的法門。

本文來自: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