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機器之心

在針對中國博士生的這份調查報告中,資料顯示:中國博士生的遭遇比國外要難一點,他們在完成學業的路上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一部分人感到了超出預期的壓力山大,有牢籠捆束之感,同時博士擴招也讓這些學生們產生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感覺,雖然很多人都曾嚮往讀博生活,但相當一部分人剛開始新學期就後悔了。

但報告也有積極的一面。結果顯示,中國博士生聲稱自己受到虐待的比例更低,只有 15% 的學生表示自己受到了欺凌,而在其他國家,這一比例高達 22%。同樣,聲稱自己受到歧視或騷擾的學生比例也較低,只有 12%,其他國家為 22%。

690 名中國博士生受訪,滿意度遠低於國外

這份調查採訪了 690 名中國學生,只有 55% 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博士生涯有一點滿意。而在針對國外學生的調查中,這一數字為 72%

圖源自 Nature 博士生調查報告。

當被問及「你的博士生涯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了預期」時,45% 的中國博士生表示「未達預期」,而在其他國家,這一數字僅為 36%。此外,只有 5% 的中國博士生表示博士生涯超出預期,還不到國際水平的一半。

儘管有些學生在調查中表達了讀博的積極一面,但多數受訪者態度比較消極

一位學生在調查中寫道:「不要在國內讀博。沒有人會幫你,也沒有人會理解你。這就是一個監獄。」

另一位學生寫道:「讀博真的壓力山大,超出了我的預期。」

影響因子、博士擴招:壓倒中國博士生們的那些稻草

中國博士生們提到的這些壓力來自多個方面,「想要獲得博士學位,多數院校的博士需要至少一篇具有一定影響因子的一作論文。』南京大學的一位細胞生物學研究者寫道,「因此每個人都要有所產出,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博士的隊伍也變得越來越擁擠。根據中國教育部發布的資料,2018 年博士生入學人數高達 95,502 人,博士生總數達到 389,518 人。

相比之下,2013 年新入學的博士生僅為 70,000 多人,2009 年還不到 62,000 人。

一些觀察人士認為,就中國目前的教育系統和就業市場來看,博士生是供大於求的。「整個基礎設施需要改革,減少博士生數量或許會有幫助。」

中國博士生們的圍城

調查還發現,儘管每年讀博的人數都在上升,但一旦進入讀博階段,後悔的情緒就會瀰漫開來。

那後悔了怎麼辦呢?22% 的中國博士生表示他們會選擇更換導師,36% 的人會轉換研究領域,還有 7% 的人會直接放棄。

「很多學生在進入實驗室之前都認為科學研究是美麗而浪漫的,」南開大學的一位化學研究者表示,「但真正開始做研究之後,他們就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

一位放棄攻讀藥劑學博士學位的受訪者表示,「很多中國博士生其實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他們需要更多的指導,包括職業生涯指導和心理疏導。」

心理疏導的缺位

如上所述,中國的博士生們也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但在心理疏導方面,國內好像做的還不夠。

在調查中,40% 的中國博士生表示他們曾因抑鬱、焦慮而去尋求心理幫助。這一比例略高於其他國家(36%)。

但對於中國學生來說,這種心理幫助似乎並不是觸手可及。只有 10%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得到的有效幫助來自於自己的學校或科研院所,而在其他國家,28% 的學生都可以從自己的學校得到有效幫助。

就業的迷茫與壓力

和其他國家的學生一樣,中國的博士生也擔心畢業後的就業問題。

將近 90%的學生將職業的不確定性列為他們最關注的五個問題之一。比較樂觀的是,70%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博士經歷能夠極大地改善他們的就業前景,這一點上中國博士生略領先於其他地區的同齡人。

儘管學術界的職位市場競爭很激烈,但大學中的研究類職位依然極具吸引力。近 70%的受訪者表示,畢業後他們最想在學術界工作。相比之下,國外 55%的受訪者認同這一目標。

一項全中國範圍的調查發現,2017 年有 83% 新獲得學位的博士生選擇就業,略微少於碩士學位的 85% 和專業學位的 89%。

一些靠譜的職業建議可以減輕對未來的擔憂,但這些建議也不總是很靈驗。將近一半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是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職業決定的,另有 28%的受訪者表示受家庭影響很大。只有 2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職業決定是基於導師的建議。總體而言,有 4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自己所受到的職業方面的指導並不滿意,這一點上與其他地區的學生持平。

「與其說是師生關係,不如說是勞資關係」

通常來說,中國學生只有很短的時間來和導師或者boss來討論職業方面的事情。過半數的受訪者(52%)說每週與導師的討論時間少於一小時。在中國之外,這個數字是 49%。

Zhou 說:「不幸的是,許多導師沒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幫助和指導,因為他們忙於申請資金以及其他業務。」

一些受訪者抱怨說,他們的實驗室更像是「業務場所」,而不是「培訓基地」。「大 boss 擁有絕對掌控權,實驗室裡的其他人只能算是工人。」Li 說,許多實驗室都有時鐘,記錄著每個成員到達和離開的時間,「與其說是師生關係,不如說是勞資關係。」

Chen 指出,boss 本身就面臨壓力。他說:「評價效績主要是根據學術成果進行評估,尤其注重在著名期刊上發表。有時需要進行大量勞動密集型的實驗。」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 boss 在行政、實驗室管理,以及家庭等方面的事情似乎更耗時。」

Zhou 說,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意識到他們對團隊有義務和責任。他說:「事情已經變得越來越好,儘管進展緩慢。」「導師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在學生身上,以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

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北京某材料與技術研究所專家表示,「我總是告訴我的學生,他們的成長速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與我見面的頻率。」

其實對於導師來說,也不一定完全拒絕學生的來訪:「像大多數中國教授一樣,我也很忙。但如果他們想與我討論任何事情,我總是有這個時間的,或者哪怕另找時間也行的。」

儘管有酸甜苦辣,62%博士生也沒後悔過

儘管面臨所有這些挑戰,但受調查的受訪者們仍然覺得博士生涯中有非常值得的東西。

當被問及最喜歡讀博時的哪一點」時,27%的人提到學校和學術的環境(最受歡迎的回答),其他人則提到了「智力挑戰」——進行創新的機會以及與聰明有趣的人合作的機會。

當被問及是否對攻讀博士學位的決定感到滿意時,有 62%的受訪者說「是」,這個數字遠遠落後於其他地區的 76%。也可能是因為,中國的學術界仍處於起步階段,大概是從 1978 年 18 名博士生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開始的。

但情況會越來越好的,給學生帶來的滿足感也會變得更強。Zhou 說:「科學研究在中國發展迅速。隨著經濟的發展,更多的學生將希望留在學術界。」

Tian 說,回首過去,她非常珍惜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日子。在那裡,良師隨處可見,比如她從「chemistry brothers」那裡得到過非常有用的職業建議。

她覺得自己正走在正確的軌道上,但同時補充說,時間會證明一切:「沒有人能為未來做好充分的準備,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我們想要什麼,勇於嘗試和實踐。」

參考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631-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