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分真假 AI 手機是毫無意義的。
就像有人會說兩句「Hello」「Good Morning」,可以表示自己會說英文,與過英語 46 級或者考過雅思託福的人,認為「自己也會說英文」之間,只有水平高低,沒有「會與不會」之分。
手機也是同樣的道理。
手機有一個或多個功能用到了深度學習,與手機晶片中加入了深度學習處理單元,就目前輸送到使用者端的體驗來看……
人臉識別解鎖?AI 通話降噪?攝影圖片美化與場景識別?
把所有標榜為 AI 手機的產品擺在一起,你感受不到各家在這些功能呈現效果上的明顯區別(都很好,都很好)。
不過由於存在AI應用層次的高低之分,所以這裡面仍然是存在「鄙視鏈」的。
譬如使用了麒麟 970 的華為,就堅持認為在手機晶片架構中加入了一小塊 AI 專用模組(NPU,寒武紀的 AI 處理器),效果是絕對不同的。
舉個例子,他們覺得,即便現在競品手機用驍龍 845 也可以做幾十種上百種拍照的場景識別,但承載 AI 計算量的晶片能力一定會有一個上限,假如手機上的 AI 應用類別多達幾百上千種,他們能保證手機不卡頓,功能不會出現延遲響應嗎?
但注意,這個假設是建立在未來——你的手機自帶功能與很多 app 都使用了 AI 技術,需要進行大量 AI 運算的基礎之上。
而從當下來看,就像我們之前一篇文章(AI手機可以不是噱頭)中提到的:
這個AI單元的處理能力很強大是公認的,但是這個「強大」從消費者一端來看是量化不了的。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這些能力還沒有足夠多的可以釋放的出口。
一是現在手機本身可利用 AI 技術增強的想象空間暫時不多(解鎖、攝影、語音指令、文字轉換、降噪等)或者演算法還不夠複雜,且各功能的運算量沒大到非 AI 專用晶片不可的地步(目前攝影是應用最多,算力要求最高的);
二是對 AI 算力要求很高的 app 也沒有很多。
(這裡有一點需要注意,麒麟 970 的綜合效能也一直備受爭議,大家可以移步其他平臺檢視各個晶片的跑分對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Google曾表示高通的晶片算力不夠用,曾在Pixel2上加了一塊AI協處理器,專門進行AI運算。)
因此,華為要做的,就是儘可能讓這場「關乎 AI 的未來效能之戰」,來的更快一些。
有了具體的目的和想解決的問題,那麼方法就會實際很多。
因此,這次華為將「做生態」作為一種幫自己晶片釋放 AI 能力,同時擴大自己 AI 應用市場的思路,比此前很多公司吼著做生態的理想國姿態,要「接地氣兒」一點。
暗搓搓招攬第三方 AI 應用程式接到自己的 AI 移動計算平臺上(HiAI 平臺),用掉那些 NPU 釋放不了的能力,同時也變相鼓勵大家都來做 AI 類應用程式。
這個生態型別,建立在這一小塊 AI 處理單元之上,別人暫時還沒搞起來。目前僅華為和蘋果是 AI 移動晶片和手機全部自己動手做的公司,可以遊刃有餘地進行操作。(一直比較疑惑,如果建立 AI 移動應用生態,移動晶片廠商與手機廠商之間的關係是否會有變化?)
對於第一點,我們得到了華為海思晶片技術專家周晨與榮耀產品副總裁熊軍民一些更加權威的回覆:
如果有 AI 類應用(定義為有使用 AI 技術的應用程式,譬如淘寶中有「拍立淘」等 AI 功能,也歸於 AI 類應用)接入 HiAI 移動平臺,就可以呼叫端側 AI 處理單元(NPU)的能力(前提是這個手機用的是麒麟 970 晶片),不必再回雲端進行計算。
「在本地(端側)進行 AI 運算兩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實時性與隱私性。其中實時性是可以明確感受到的。」周晨表示。
他曾在內部對多部手機做過測試,發現一些 AI 應用的普通版與使用了 NPU 計算能力的華為 HiAI 版表現是有明顯差異的。
對於越過載的影像類 AI 應用,差異就越明顯。
「以 AR 購物掃描為例,他們的識別速度比原來的版本提升了 10 倍。原本要對著物體掃描 10 秒鐘才能識別出來,參考連結才會彈出;但現在基本對準物體掃描,瞬間就能識別並彈出連結。」
而像抖音這種在短視訊中使用深度學習技術的應用,對 AI 算力的要求更高。熊軍民認為,在有麒麟 970 晶片的手機上,抖音的 AI 功能會呈現出更好的效果。
「在抖音裡,當人在快速揮動手臂時,背景可以做很多無窮替換。在這種情況下,把整個人摳出來,邊邊角角都在,還不失真,就對晶片的算力提出很嚴峻的考驗,」
據周晨透露,目前華為已經簽約的 AI 類應用開發者有兩三百家,都是相應的主流應用開發商,預估後續上架會有一兩百個以上的應用。
「這些應用自身就會識別是否支援華為 HiAI 平臺,進而會自動呼叫相應的能力。這樣就能直接對比出來 AI 加持後的體驗差距。」
但這套思路非常清晰的「生態建設」並不是沒有問題存在。
就像其他生態一樣,現階段各種型別的 AI 平臺都處於發展初期。群雄割據的大環境下,所有生態都有自己明確的「邊界」。
因此,華為 AI 應用的生態邊界首先是在於,這個平臺是需要適配的。如果不簽約,應用開發者就不能接入 HiAI 平臺,用不到這部分能力。
對於開發者來說,這一方面相當於多做一套程式(普通版本與華為手機的 HiAI 版本),增加了開發成本;
另一方面,他們對收集的資料到底是應該據為己有還是共享出來,也存在疑慮。
「在成本方面,海思希望通過外掛的形式簡化開發流程,因為工作量不是很大。其次,作為應用開發平臺,華為會將收益讓利開發者,」
不過提到資料,周晨也認為這需要一段時間去打破壁壘:「我們會針對資料跟各家廠商進行協商。最終是希望通過串聯 app 的方式,給手機使用者打通這套服務。」
而熊軍民則預設當下是 HiAI 應用的「冷啟動」階段:
「行業的發展是有加速過程的。只要能看得到某個應用在手機上獲得成功之後,屆時各行各業的 app 都會想和該手機平臺進行結合。」
另外一個「邊界」則是,目前嵌入麒麟 970 的不同手機品牌與型號與 HiAI 平臺的「關係緊密度」不同。
HiAI 平臺是在 2017 年 9 月隨著麒麟 970 一起釋出的,但到今年華為釋出 P20 才宣佈首發相容。也就是說,目前只有 P20 上才會有 HiAI 版的 AI 應用。
這也就出現了,在華為應用市場中的 HiAI 版 Prima(非常有名的 AI 圖片處理 app)被一眾 Mate 10 使用者吐槽「用不了」或者「根本沒差別」。當然,榮耀 V10 也體驗不到。
周晨也向機器之能解釋,稱此前內部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但由於軟體版本還沒有進行升級,因此並不是所有嵌入麒麟 970 的手機有這個版本的應用,但未來很快就會在手機上打通。
而最後一個問題,其實也是我們最疑惑的問題:
華為和榮耀的 AI 手機,與 AI 影像處理專用 app 之間,究竟會成為合作的關係,還是競爭的關係。
包括華為及榮耀的 AI 手機在內,隨著 AI 技術在手機端側的影像處理能力越來越高,很多手機可以輕易做到虛化、摳圖、美顏,以及做出各種各樣的藝術濾鏡(Google 的 Pixel 在這方面很厲害)。
可能最後我們根本就不需要為了 P 圖,處心積慮花幾美元下載一組濾鏡 app(真相:周圍真的有妹子這麼做)。
到了那個時候,手機廠商的自帶濾鏡與 AI 專用影像處理 app 之間,喜歡自拍 P 圖的你,會做出怎樣的取捨?
其實華為最聰明的地方,不是在於把解決 AI 能力冗餘的問題與壯大應用市場的目的結合在了一起,而是為競爭對手們儘快創造出一些難題。
4 月 9 日工信部公佈的中國手機一季度出貨量很不樂觀,同比減少近三成。專業調研機構 GFK 認為,由於使用者換機熱情降溫、手機紅利消退,未來整個國內智慧手機市場將進入冰凍期。
該趨勢也同樣預示著,除了小品牌幾無生存空間,主流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將會進入廝殺階段。
這樣來看,借「AI 手機」來做宣傳也實屬廠商無奈之舉(有 AI 功能,跪求換個機試試吧)。而要想在 AI 這個標籤下找到差異化,就需要去調動一切可用的力量去製造差異化。
從這一點來看,華為恰當釋放了自己的研發能力——我們此前只看到了這枚晶片,而現在後續的「劇本」看起來更關鍵。
當然,這一切建立在使用者真的感受到 AI 晶片讓手機不卡頓,耗電更少的基礎上。否則,AI 晶片就會變成華為最大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