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曲線表現為成本隨著業務量增加而逐步下降,同時不同快遞公司表現出不同的成本曲線。

業務量增速快,但若業務量差距擴大,單票降幅的規模效應中後來者不具備優勢;學習效應導致的成本曲線最快度移動可能是一次性的。

最直接的在運輸環節,外包轉自營以及大車換小車;在中轉環節,自動化分揀裝置對人工的替代,測算1年到1年半即可收回成本。

比如突破50億件時,申通在2018年,單票成本1.59元,圓通在2017年,單票成本1.92元,韻達在17年後單票約1.4元,中通在16年後,對應單票約1.32 元。

但是同樣發現強學習效應體現在後來者在不斷突破量級時,成本下降幅度更快。如領先者中通從20億件到80億件成本下降16%,韻達從20億到70億級別中下降23%。

再者看2018年,以圓通為例,成本端圓通單票成本下降約0.26元,其中運輸成本下降0.13 元,整體降幅13%超過同期的中通、韻達。

後來者的單票成本在一定階段內會呈現更為明顯的降幅,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業務量增長導致的成本下降;

其二:強學習效應導致成本曲線下移。

另外有兩點需要關注:

1)業務量增速回升,但業務量差距擴大,單票降幅的規模效應中後來者不具備優勢因領先者業務量的規模更大,在同樣業務量增速情況下,實際業務量的差距是在擴大,如2019 年韻達領先圓通、申通件量的絕對值有所變大。

2)學習效應導致的成本曲線最快度移動可能是一次性的。

運輸環節:

目前線路裝載率合適的情況下,從外包轉為自營,從小車轉為大車,均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成本下降效果。

自營運力較旺季採購外包運力,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大車裝載率是小車2 倍,成本是2 輛小車的70%,相當於節約30%成本。

但如何將目前轉載率較低線路的轉載率提升到適合自營的水平,自營車隊如何管理,大車的裝載空間如何優化,需要公司提高業務流程標準化程度、積累資料、在資料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管理。

中轉環節:

在場地設計合理、裝置效能與貨物型別匹配的情況下,自動化裝置對人工的替代效用明顯。

目前針對自動化分撥線的價格約600-800萬元,相同的分揀效率下,可以減少人工約100 人,節約成本約500 萬元。

(注:每條分揀線35-40 個人,和全人工操作相比,同等效率可減少100 個人工。以一個人工成本5 萬/年計算,一年可節約人工成本500 萬,分揀線的成本大約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收回。自動化分揀線對降低分揀導致的破損率、提升準確性、時效性也非常顯著。)

但如何根據各地差異化的貨物結構設計合理的自動化裝置,如何提升裝置效能,需要公司能夠將中轉業務流程與裝置系統整合充分融合。

韻達學習中通的成功案例

2016年到2018年,公司與中通的單票成本差距分別為0.15元、0.16元、0.1元。細拆各項成本看,由於面單成本趨近於0,關鍵在中轉與運輸成本。其中韻達的轉運成本已經追平中通,二者的差距主要在於運輸成本。

1、轉運成本已經追平中通

2016年中通單票轉運成本0.43元,韻達0.48元,而到18年雙方均為0.38 元,韻達已經追平中通。

路由優化:韻達轉運中心數量從2013年的80餘家優化調整至2015年的50餘家,自16年至18年,韻達轉運中心數量並未增加。

說明單個轉運中心的支撐能力大幅提升。

優化中轉節點帶來中轉高效率:以幹線轉運中心總數量和直營數量計算,韻達單個轉運中心單日平均件量顯著高於同行,甚至高於中通,因此使得轉運成本追近中通。

減少中轉節點帶來快時效:減少路由中的中轉節點會提升快件時效。

2、運輸成本與中通差距未來有望縮小

2016年中通單票運輸成本0.83元,韻達為0.95元,而到18年中通與韻達單票運輸成本分別為0.68 與0.83 元,差距主要在於韻達業務量的區域分佈不如中通均衡,導致裝載率尚不如中通。

但看未來,在降成本大背景下,公路貨運將受益,運輸成本中的外包部分成本有望下降。

根據2018年韻達披露的應付運費餘額14.7億,假設平均4-6月賬期,而總運輸成本58 億,則外包預計50%-70%,平均值高於中通。

過往由於快遞行業業務量季節性波動大,旺季產能中固定部分增加受到約束,否則在來年淡季容易虧損。

via: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