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年輕人面臨的三大終極問題是:結婚了嗎? 為啥不結婚? 為啥還不結婚?
錢鍾書說婚姻是圍城,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那麼,年輕人的婚姻狀態,究竟誰最著急?
1
中美離婚率大相徑庭
近日,民政部發布了2018年的《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國內結婚率跌至7.2‰。事實上,自2013年攀至9.9‰以來,結婚率已經連續六年下跌了。但是,國內的離婚率則是連續15年上漲,2017年已經來到3.2‰。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只無情好”的真實寫照。不過,自2018年8月出臺的離婚冷靜期之後,似乎這種情況得到了緩解,2018年離婚率與2017年持平。
雖然國內離婚率不斷走高引發了很多關於人口減少的擔憂,但其實這也是已開發國家走過的老路,號稱離婚如同吃快餐的美國,上世紀70、80年代離婚率也曾一度高達50%,而現在也降低至20-30%的區間。
根據馬里蘭大學一位社會學教授Philip Cohen的研究,截至2016年,美國的女性離婚率已經降至0.11‰,也就是1000個女性中離婚人數為11人。
Philip Cohen最後也給出了自己的觀點,現在這代人離婚率降低是因為結婚年齡普遍偏晚。這也就不難理解了,年輕時候積累了豐富的戀愛經驗,進入婚姻時更謹慎、也更有判斷力,談戀愛容易,談婚論嫁難,這才是當代的婚戀常態。
2
已開發國家政府不怕離婚嗎?
對於普通人來說,或許感情是個人的事,但對於國家而言,就需要平衡多個問題。比如離婚率高隱含的人口增長問題。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的移民政策還是相對開放和包容的,即使在移民政策收緊的2017年,仍然有超過70萬的人選擇移民美國,而這佔到了當年國家新增人口的30%。移民的基礎是有完備的產業鏈和相對公平的不同種族競爭環境,在這些方面,美國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產業造血能力和種族包容程度都有比較優勢,因此能夠在跌破2.0的低生育率情況下,保持國家的人口競爭力。
另外,美國對非婚生子女同等待遇的態度,也讓很多大膽的未婚媽媽生下了非婚生的寶寶。據聯合國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在過去的50年裡,美國有40%新生兒是其父母在沒有合法結婚情況下出生的,目前,這一趨勢還在穩步上升。這些因素加起來,就是美國的低結婚率和高離婚率下為什麼還能保持人口優勢的原因。
儘管也面臨人口銳減,相對美國的移民優勢,歐洲的辦法有點捉襟見肘。
雖然英國已經下定了決心要“硬脫歐”,但歐盟的核心——德國仍然寄希望於這個飄搖破碎的聯盟能夠繼續走下去。在人口問題上,頂著萬般不情願,德國隨著默克爾的大手一揮,已經接收了200萬以上的難民,而大部分都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
德國聯邦統計局網站6月27日釋出訊息,德國聯邦統計局釋出第14次人口協調預測結果: 2018年,德國有5180萬人處於20歲至66歲的工作年齡。到2035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約400萬至600萬,達到4580萬至4740萬。如果沒有淨移民,到2035年,德國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約900萬。
長遠來看,接收難民還將帶來教育、養老、社會穩定等一系列後續問題,而且現在外界依然對德國接受難民的事情褒貶不一,但德國國內生育率低導致勞工缺乏的問題確實得到了改善。
如何解決人口困境,我們的鄰國日本其實更有發言權。
近年來日本深陷老齡化危機,少子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少政客都呼籲女性多生孩子,甚至有政客稱“不生孩子很自私”。
但時任首相仍回應,“生不生孩子要交給本人來選擇,但我們要為想生孩子的人創造適合生育的社會環境。”同時,日本也啟動了多項政策來改善人均生產力。
受困於生育意願低下,日本常年生育率維持在1.4左右。
2015年上任之初,安倍政府將生育率提振的目標設定為十年後達到1.8。先是給生育獎勵,為育兒家庭提供一筆日元現金獎勵。
2018年9月,安倍提出,為了應對日本的“銀髮社會”、“少子社會”,日本將致力於打造“終生不退休社會”,將就業年齡提升到65歲,以擴大就業範圍。
同時,安倍政府提議,將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延遲到70歲(現為65歲),“如果民眾可以延遲到70歲以上才領取養老金,他們將獲得更為優渥的福利。”
在應對人口問題上,雖然日本已經走在前面,但畢竟日本人口規模與國內不可同日而語,鼓勵生育的政策現在國內已經實施,延遲退休也已經上線。
3
中國應該怎麼做?
8月28日,韓國統計廳釋出《2018年出生統計(確定版)》,合計生育率僅為0.98,即平均一名女子終生生產不足1名子女。韓國成為世界唯一出生率進入”零時代”的國家。
根據自1970年以來每年編制的韓國政府報告,20多歲女性的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這一創紀錄的低水平使韓國接近世界最低生育率的底部。這甚至低於日本,日本多年來一直在與低生育率作鬥爭,2018年的生育率為1.42。
總生育率衡量的是一個女子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數量。
先來看一組人口資料,這是過去60年左右中美的總生育率變化對比。剔除掉異常資料以後發現,中美的生育率在1991年基本接近,而如果從最近的資料趨勢來看,2019-2020年之間,中美的生育率又即將趨等。
人口遊戲是一場國家之間的終極博弈。
自從2012年實質進入劉易斯拐點以來,意味著國內的“人口紅利”已經擠壓完畢。2015年10月,國內正式啟動“二孩”,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786萬人和1723萬人,明顯高於此前五年時的年均出生1644萬人。但是,考慮到高房價和經濟下行的因素,二胎政策釋放人口增量的能力正在下降。
北大社會學教授郭志剛曾說,國內對低生育風險的認識仍然不足。從世代更迭的角度來看,出生率至少要在2.0以上,才能讓人口穩定在同樣基數。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資料,2015年全球人口總生育率為2.50,而1975為4.50,1995為3.10。
計劃生育時代,中國已經付出了太多的代價。獨生子女政策雖然穩定了人口增速,但失獨老人、獨生子家庭養老壓力增大的問題這幾年逐漸成為社會現象。一刀切,不顧歷史程式和未來的政策顯然得不償失。
但在“二孩”時代,我們可能繼續在犯類似的錯誤。我們的“二胎”政策只落到了生育環節。首先暴露出來的是哺乳期婦女的產假、受到的職業歧視並沒有解決。
其次,主要城市的幼教體系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嬰兒潮。那麼勢必造成很多育齡婦女必須全職照顧家庭。
最後,如果生養成本依然高企,那麼最後二胎政策未來很有可能造就一大批素質不高的人口。因為少數精英群體和中產家庭會衡量生養成本,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本身就不低,家庭人口增加會導致收支天平的失衡。歷史經驗來看,人口質量的結構一旦從紡錘型變成三角形,那麼社會不穩定因素將急劇增加。
倉廩實而知禮節,人類理想社會是按需分配,但放開生育勢必把這最後的理想也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