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劃分(GB/T 4754-2017),其範圍具體包括8個行業大類中的重工業:
本報告統計對比2019年上半年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中部地區的裝備製造業發展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截止至2019年6月,裝備製造業企業單位總數為131184個,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企業單位數最多,為24281個,金屬製品業、通用裝置製造業企業單位數分別為23146、23734個,專用裝置製造業18163個,汽車製造業15154個,而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修理業企業單位數最少,為391個。各細分行業企業單位數佔比如圖所示。
截止至2019年6月,裝備製造行業的資產總計達到387172.1億元,其中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資產總計最大,為101149.7億元,同時該行業同比增幅也為最大,達到11.3%;儀器儀表製造業以9292.2億元的資產總值緊追其後;專用裝置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幅較高,分別為9.6%和9.3%。
在出口方面,裝備製造業2019年6月的出口交貨值達到7251.8億元,累計出口交貨值達到40077.3億元。但在增減趨勢上,各細分行業差異明顯。
金屬製品行業呈負增長趨勢,2019年6月的出口交貨值同比降低0.9%。而利潤下降嚴重的汽車製造業2019年6月出口交貨值為332億元,與2018年6月持平。而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維修業的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均超過10個百分點,分別達到12.2、19.8、19.8。
長三角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和人口最密集地區,以其2.2%土地面積和11%左右的人口,創造了中國2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三省一市的協同行為在裝備製造行業中表現明顯。
“老大哥”上海市持續發力,帶動長三角區域高速運轉。2019年1-6月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9351.53億,儘管由於汽車製造業的產值同比下降12.6%導致GDP增速(5.9%)未及全國平均水平(6.3%),總產值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個百分點,但其經濟依舊在全國各城市中領先。
且隨著2019年6月以來,汽車製造業逐步回暖,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和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修理業分別以同比27.3%、32.1%的速度高速增長,上海裝備製造業整體處於上升趨勢。除上述兩個高速發展的產業外,專用裝置製造業的發展前景同樣表現良好,2019年上半年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
三省中浙江省和安徽省發展趨勢較好。浙江省2019年1-6月工業增加值總計達到7632.5億元,同比增長6.2%,其中我們關注的裝備製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65.6億元,同比增長6.3%,且增速有逐步提升的趨勢,2019年6月已經實現同比增長7.8%。
其中寧波以1910億元居2019年1-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地區排名榜首,紹興則以9.5%的同比增長吸引眾多投資者的目光。
圖5 2019年6月、1-6月浙江重要城市規模以上
2019年上半年安徽月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均達到6.5%以上,其中3月、6月表現突出,同比增長9%以上。但工業產品產銷率表現一般,與去年同期相比呈降幅在1%以內的下降趨勢。
江蘇省在2019年表現稍有落後,1-6月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延續開年以來的負增長態勢,效益雖有所下滑,但降幅年內持續收窄,較1-5月、1-4月、1-3月、1-2月分別收窄1個、1.8個、3.7個、13.5個百分點。且在6月份實現了年內首次實現月度增長,全省規上工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3%,較5月份回升2.4個百分點。
京津冀地區近年來以任務為導向、問題為抓手銳意改革攻堅,不斷創新解決京津兩地“過胖”、“大城市病”突出,周邊地區卻“偏瘦”、“發展窪地”環繞的問題。
2019年上半年,北京裝備製造業整體呈快速增長趨勢,但各細分行業差異顯著。1-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累計同比增長指標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和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修理業領先,分別為22.4%和21.4%。金屬製品業和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增幅較小,在3%左右,而萎靡的汽車製造業增加值與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僅有通用裝置製造業的增加值增速為負(-11.2%),對照規模以上企業的營業收入統計中,該行業的下降程度也最大,達到8.6%,與該行業在上海地區1-6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下降的趨勢相同,但在天津河北等地區上述指標依舊保持上升,值得關注和思考。 截止2019年6月,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最低,為96.6。
天津的裝備製造業2019年上半年工業增加值增速為6.5%,佔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32.3%。作為京畿門戶,天津裝備製造業的發展狀況與北京有所異同。
與北京相同,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1-6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排名第一,為19.1%。另一方面,與北京不同的是專用裝置製造業以18.2%的增速緊追其後,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同樣表現良好的增長率為16%,這兩個行業在北京的增速為13%左右,排名居中。
而在北京呈現負增長的通用裝置製造業在天津的增長速度為6.1%。金屬製品業和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在天津呈負增長,分別下降14%、6.7%。
與兩個直轄市協同發展的河北省近年來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截止至2019年6月,河北省裝備製造產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達到4702家,其中金屬製品業企業數最多,佔比25%。
各細分產業中,儀器儀表製造業1-6月增加值增速最高,達到70.7%,在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省市地區中遙遙領先,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修理業的增速排名第二,為25.6%,猜測可能與這兩個細分行業的基數較小有關(規上企業數分別為93、19)。
在北京和上海都呈現負增長的通用裝置製造業在河北增加值增速達到16.6%,甚至各省份都在減少產值的汽車產業在河北也實現了14.1%的同比增速。
圖8 2019年6月、1-6月河北省各行業規模以上
(注: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修理業2019年6月增速為225.6% ,超過圖示上限故未顯示 )
“中部崛起”這一概念興起於十多年前,隨著城鎮化戰略推進,這一規劃逐漸落地成為現實。現中部地區已經成為全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區域之一,其裝備製造行業也迎來了發展的新高地。
以山西為例,全省經濟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GDP增速在全國的位次從去年同期的17位提升至10位。
2019年上半年,山西的專用裝置製造行業表現突出。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2.5%,利潤總額同比增長50%;而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和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規上企業儘管營業收入的增幅不明顯,但利潤的同比增長分別達到230%和247.8%,猜測與地區加大技改力度,利用技術提效、規模經濟等降低成本的努力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在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均高速發展的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和金屬製品、機械和裝置修理業在山西卻呈萎靡態,行業規上企業的利潤同比降低40%以上。
比較而言,河南的裝備製造行業2019年上半年發展更為平穩,各細分行業主要指標積極變化,均呈上升趨勢。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專用裝置製造業、通用裝置製造業工學增加值同比增速較快,分別為16.9%,15.8%,13.3%和10.5%。
圖10 2019年6月、1-6月河南省各鋼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
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的經濟增速同樣高於全國普遍水平。這是由於中部地區省份多屬勞動大省,隨著沿海產業的轉移,中部地區成為最大的承接地,由此帶動了工業提升和人口迴流,形成良性迴圈。
根據統計報告顯示,長三角地區裝備製造業產業增加值的增速較慢,部分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呈負增長,這是因為產成品的價格增長幅度遠低於原材料價格增長的幅度,使得企業成本大幅度提升而利潤進一步降低。
上海社科院研究研究員提出,長三角裝備製造的發展要從根本入手,需要將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也是近年來長三角地區戰略規劃的主要方向。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8年10月釋出的資料,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省(市)有6個,江蘇(佔12.8%)、浙江(佔7.2%)和上海(佔6.8%)紛紛上榜。其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裝置製造業和儀器儀表製造業R&D經費投入強度最高。
長三角地區中,上海名列中國先進製造業城市發展第一位,在汽車、高階裝備、電子資訊、航空航天等重點行業中建設了14個國家級智慧工廠,創新應用五大新模式,已經成效初顯。
而江蘇、浙江則利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和軌道交通等行業,在相關技術上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京津冀是中國的“首都圈”,與長三角一樣屬於東部沿海,依託廣袤的華北平原、擁有渤海灣良好的港口條件,京津冀的裝備製造行業發展一直備受矚目。近年來,各個地區促進其交通一體化,形成“陸海空”立體式、多中心的交通體系,為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
在技術方面,我國尚未破解真正核心的技術;在市場方面,由於社會經濟增長趨勢逐漸平緩,市場需求逐年下降。
京津冀地區由於包括我國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高度集中的資源分配權,為三省市一體化協同發展不斷助力。以中國製造2025報告會暨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為代表的高階行業會議也受到國內外各界的巨大響應。
但京津冀一體化面對的考驗依舊嚴峻。三省市社會發展差異懸殊,2017年河北的居民消費水平為天津的1/3,北京的1/5。
同樣,三個地區的經濟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北京總體已進入了後工業化發展階段,天津則處於工業化後期階段,而河北省則尚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
發展的不同步為三個省市的協同發展帶來阻礙,因此需要京津冀地區創新協同發展的機制,形成合理的產業梯度和緊密聯絡的產業鏈。其中,根據《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導目錄》明確了裝備製造業為津12冀承接的八大類重點產業之一。
裝備製造業是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於一體的行業。與長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部地區生產要素更豐富,單位面積水資源、工業用水佔供水總量比重、單位面積供氣量(煤氣、天然氣)、單位面積液化石油氣供氣量等均位列國家各城市群前列。
在人力資本方面,地區內在校大學生人數多,人口開始從東部向中部地區迴流,中部地區各省市常住人口流入增多,以鄭州為代表的部分省會中心城市人口增幅達到36%以上。
在工業基礎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保障國家安全,中部地區興建了一大批國防和重工業基地,現依賴於發達的交通網路,中部地區集聚和承載產業的能力較強。
相較於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更容易融入世界市場,對全國市場有高度輻射性。但與長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相比,中部地區發展的主要障礙為內部差異更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
此外,中部地區仍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產業升級、動能轉換等難度較大,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仍待提高。
本文選取浙江、天津、湖南各一個裝備製造產業園,橫向對比分析產業政策。
|
|
|
·投資補貼:投資規模超過1億元,可享10%的投資補貼;
·技改補貼:投資規模超過1000萬元,可享20%的技改補貼;
·採購補貼:協同製造且年採購額超過100萬元,按年採購額10%補助;
對優秀人才給予最高2000玩啊元補貼,對海內外頂尖人才的重大專案給予最高1億元補助
(1)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的,按40%-60%的比例給予獎勵;
(2)年畝均稅收超過10萬的,按50%-80%給予獎勵;
(1)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的,按超過部分的60%-80%給予獎勵;
(2)畝均納稅額達到10萬的,按超過部分的70%-90%給予獎勵;
畝均納稅額達到10萬元的企業,按照留存部分的50%-70%給予獎勵;
|
|
年納稅總額為300萬以上,給予60%-80%辦公用房租金補貼;
·當年納稅總額達到500萬元(含)以上,給予專案公司高階管理人員(5-7人)個人貢獻形成(空港、臨港、海港)可支配財力部分給予75%-80%扶持;
·特殊人才獎勵:對企業新引進落戶的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員和歸國留學人員,連續三年傳送租房和生活津貼。
年納稅額超過100萬元,按40%-90%給予獎勵;
|
|
·技改補貼:引進單臺價款達10萬元以上(含10萬元,不含稅價)的先進裝備,給予10%—14%的財政補貼;
(2)經省科技廳認定、科技部備案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
(3)對積極進行股改、掛牌的工業企業,分階段給予獎勵;
對工業產業基金的新增融資貸款給予銀行貸款利息的50%的貼息補貼
|
總結來看,裝備製造業在各個省市中生產值佔比較大,是我國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其現已進入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轉型期。
無論是領跑各城市群的長三角地區,或是不斷融合創新、打破壁壘的京津冀,還是近年來按下“快進鍵”的中部地區,各個省市都緊抓裝備製造產業變革的機遇期,推動著產業政策、科技政策等多維發力、精準實施,助力製造業第一大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階邁進。
《新中國70年中國中部地區工業發展——歷程、成就、問題與對策》
《第二屆中國製造2025報告會暨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論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