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經濟研究所(Oxford Economics)報告稱,預計到2030年,全球約2000萬個製造業職位將被機器人取代,相當於約8.5%的製造業職位。
該報告還強調,機器人的發展往往會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就像取代舊崗位一樣快,然而,這仍可能會加劇收入不平等。
機器人的使用在不斷增加:根據牛津經濟研究所的模型,目前每安裝一臺新的機器人平均會取代1.6個製造業工人。
當然,自動化並不是製造業的新趨勢。2016年,汽車工業就使用了全球43%的機器人。
但是機器人正在變得比很多人類員工更便宜,部分原因是機器的成本下降。根據牛津經濟研究所的資料,2011年至2016年,每個機器人的平均單價下降了11%。並且它們越來越能夠在更復雜的過程和不同的背景中執行。除此之外,對製成品的需求正在上升。
中國為自動化發展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遇。這個國家已經佔了全球工業機器人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的新機器人安裝在那裡。牛津經濟研究所表示,中國“正在投資於機器人,以使自己成為全球製造業的領頭羊。”根據該機構的資料,到2030年,中國使用的機器人數量可能達到1400萬左右,使其他國家相形見絀。
機器人將促進生產力和經濟增長,並刺激目前甚至還不存在的產業。但牛津經濟研究所警告稱,它們也可能產生嚴重的破壞性。
其中一個風險是:自動化可能加劇收入不平等。
牛津經濟研究所的報告稱:“我們的研究顯示,與同一國家的高收入地區相比,低收入地區更容易感受到自動化的負面影響。”
根據這份報告,在製造業中推動知識和創新的工人往往集中在大城市,而這些技能更難實現自動化。這就是為什麼城市地區將更好地應對自動化程度的提高。
總體而言,自動化可能會創造出與即將失去的工作崗位相當的新就業崗位,從而消除人們對永久性職位流失的擔憂。儘管如此,由於技能上的差距,預計失業人數最多的較貧窮地區可能不會從這一新的就業機會中平等受益。這將導致城鄉之間以及地區之間的收入不平等加劇。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援我們發展可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