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生的實際痛點如何解,AI準備好了嗎?

動脈網VCBEAT發表於2019-05-29

醫療人工智慧的風口已經持續了2年多,各家公司的產品已經都陸陸續續在全國各大醫院入駐,有些醫院放射科扎堆了10家左右的AI產品,但在實踐中,影像科醫生真正使用的只有少數幾個。

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產品不能很好的解決影像科醫生的需求和痛點,同時,很少產品是面向臨床醫生需求開發的。

那麼在醫療人工智慧領域,創新企業如何讓醫生喜歡使用自己的產品,怎樣的產品才能真正解決臨床醫生的問題,作為企業又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這些都是入局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對此,同心醫聯走出了自己的發展之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醫生進行診斷,依據自己線上(網際網路醫院)+線下(實體影像中心)及影像+AI開放平臺結合,幫助醫生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併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診療解決方案。

臨床醫生的實際痛點如何解,AI準備好了嗎?

一個7歲男孩的動脈瘤解決方案

劉偉奇告訴動脈網,同心醫聯通過影像+AI技術,協助臨床醫生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要跟影像科醫生比誰看片子看的更準。這個產品定位,可以通過一個7歲男孩的動脈瘤解決方案來說明。

同心醫聯的線下影像中心曾經收治了一個7歲的動脈瘤患者。按照傳統的診療流程,放射科技師先給患者拍攝影像,然後影像科醫生看片子,發現男孩患有動脈瘤。影像科醫生最關心的就是識別出動脈瘤的位置、形態和大小,寫出一份影像診斷報告,工作就完成了。

但是這份影像報告並不能完全解決臨床醫生的問題,臨床醫生最關心的不是動脈瘤的位置與大小,而是這個動脈瘤會不會破裂,需不需要手術治療,如果不治療男孩的日常生活會不會有安全隱患。

其實動脈瘤的治療並不難,通過手術或者介入的方法就可以將動脈瘤消除掉,但是對於7歲的小男孩來說這是一個重大的手術,這個手術無論怎麼做,都會對他的生長髮育、智力發育產生很大的影響。

醫生想要的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是,利用相關技術幫助臨床醫生更量化、更精準地看到動脈瘤管壁穩不穩定,告訴臨床醫生要不要治療,否則臨床醫生就只能靠自己的主觀經驗去猜測。如果動脈瘤情況穩定,暫時可以不對它進行手術,先進行觀察、隨訪。

如果小男孩動脈瘤一直很穩定,那就等到手術不會對男孩產生巨大創傷的時候再去做。

傳統醫院影像科無法針對臨床醫生的需求,給出動脈瘤是否穩定的建議,事實上,這個問題超出了影像科醫生的關注範圍。

面對這種情況,同心醫聯的動脈瘤輔助診斷產品給出了它的解決方案。首先醫生在系統的幫助下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獲取腦部影象。

之後利用影像AI技術,將獲取影象中的血管的部分、動脈瘤的部分自動的精準分割出來。然後對比同一患者不同時期,同一部位的影像,判斷前後兩個不同時期動脈瘤是否有增長,用計算機語言對它進行數字量化。

基於這個量化分析的結果,系統通過大資料的分析,評估動脈瘤破裂的風險,同時預測患者在什麼部位最容易發生破裂,從而幫助臨床醫生進行後續的手術方案的制定。

同心醫聯的動脈瘤輔助診斷產品不僅能評價動脈瘤的長徑、瘤頸,還可以判斷動脈瘤和載瘤動脈之間的關係,並觀察動脈瘤管壁有沒有炎症。

目前很多量化以及風險評估的方式還是基於人工的手工設計,基於專家的經驗;如何利用資料驅動的方法,去準確的學習這種形態量化特徵,以及對長時間的病灶演變規律進行建模,從而對最終動脈瘤進行準確和精準的評估,這是未來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這就是同心醫聯產品的設計思路,將成像技術+AI分析+影像診斷+臨床應用四個專業彼此融合,真正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有價值的診斷和治療建議。這才能真正對臨床醫生後續的診斷和治療起到作用。

臨床醫生的實際痛點如何解,AI準備好了嗎?

醫療AI產品定位臨床疾病診斷

動脈瘤智慧診斷產品只是同心醫聯38個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產品中的一個,同心醫聯的人工智慧產品都是以臨床為導向,以病種為核心,解決臨床醫生的實際問題。

劉偉奇告訴動脈網,在現在醫療環境下,公立醫院數量在不斷下降,民營醫療機構准入門檻較高。醫生成材週期很長,但醫生的職業陽光收入低風險大。現有職稱評價體系都是以科研為導向,不看重臨床能力。

對於90後和00後,太艱苦的學醫歷程不適合追求自由的時代個性……這些因素都會使創造出合格的醫療供給能力更加困難。

鑑於以上挑戰,不太可能依靠老辦法滿足人民不斷增加不斷個性化的醫療需求。唯有靠接近臨床需求的新技術,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快速提高醫生的醫技水平,才能提高醫療供給。

同時,醫生作為診療流程的主導者,醫療產品應該是為醫生服務,尊從醫生實際的工作流程,創新產品才可以真實落地。

但是很多AI產品並沒有做到這一點,比如很多肺結節檢測產品只能從肺部CT中看出肺結節,其他病灶無法識別,這是不太符合醫生的工作流程的。

患者來做肺部CT檢查,影像科醫生事先並不知道患者的具體病症,因此拍出的肺部CT要對所有潛在病症進行診斷,但肺部的常見病至少有10多種,若只能看肺結節,起到的作用有限。

尤其是醫生還要把醫學影象從PACS系統匯入到AI系統,再把診斷結果倒回PACS,操作過於“折騰”;影像醫生的真實需求應該是,AI能把具體部位所有疑似病變都標記出來,再由醫生自行診斷核對一遍即可,無需一張張重新看。

為此,同心醫聯走了一條與多數AI公司“背道而馳”的路:先通過線下影像中心和影像雲平臺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以積累影像資料並把控資料質量,由自己的資料支撐演算法優化;並通過開放式平臺整合各類產品,實現對多種疾病的綜合性輔助診斷。

為了讓AI技術落地,同心醫聯將成像技術+AI分析+影像診斷+臨床應用四個專業彼此融合,真正為醫生和患者提供有價值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跨界融合存在很大的困難,因為從生物醫學工程、到計算機AI、到影像診斷學,再到臨床需求,橫跨了四個專業的知識鴻溝,如果不具備跨界整合的資源和能力,難度非常大。

同心醫聯具備了線上網際網路醫院和線下醫學影像中心,具備自己的技術團隊和影像醫師團隊,因為擁有專業資源和基礎設施,所以才能實現跨界融合。

由於醫療的專業性,每個團隊不可能對所有疾病都有涉獵,關節軟骨與阿爾茨海默病是完全不同的領域。很多專家經歷多年研究,也只在一個方向上的幾種疾病鑽研較深。

患者看病時無法預知自己的疾病種類,所以醫生希望的是全套解決方案。

在這種情況下,建立開放共贏平臺就變得非常重要,讓各個專業方向的人發揮自己擅長領域的工作,將各自專長匯聚成一個整體解決方案。

為此,同心醫聯建立格物系統,這是國內首家面向臨床醫生的影像+AI開放應用平臺(影像AI App Store),利用同心醫聯雲平臺積累的大量患者病歷,根據臨床需求開發成像技術和AI演算法訓練,然後封裝成應用App,匯入格物系統。同心醫聯已經與近100家世界一流大學和科研機構如清華、北大、中科院等,建立緊密合作關係,發揮各自專長,將新技術更好地應用於臨床實踐。

線上與線下結合,讓AI加速落地

臨床醫生的實際痛點如何解,AI準備好了嗎?

除了AI輔助診斷產品,定位於科技醫療平臺的同心醫聯實現了線上(網際網路醫院)+線下(實體影像中心)及影像雲平臺結合,可同時服務臨床醫生、專病患者、實體影像中心、影像AI專家。

目前,同心醫聯已建立了網際網路平臺搭建、醫療服務運營、實體影像中心建設、影像雲平臺推廣、網際網路醫院建設、影像+AI開放平臺整合等業務,完成了其科技醫療平臺基礎能力建設。

2018年獲得網際網路醫院牌照後,按照國家對網際網路醫院的要求,同心醫聯針對心腦血管和腫瘤患者提供全病程管理,即複診的問診、影像檢查、藥事服務、隨訪管理等服務,將價值鏈進行延展,產生更多的盈利點。未來,公司計劃與商業保險公司合作,針對慢病患者,利用線下+線上能力提供醫療閉環服務,為保險公司提供產品開發依據和控費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