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獨門心法:「讓火車與坦克接軌」

四月發表於2019-05-29

解構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獨門心法:「讓火車與坦克接軌」

作為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之一,騰訊的產業網際網路之路,必然是要符合當下市場底層邏輯和基因優勢的。

梳理出這條路子,不僅對於騰訊自身至關重要,也能夠讓外圍看清時代潮水的流向,深刻理解網際網路下半場的機會視窗。以及更重要的,意識到五到十年後變化所帶來的價值。


1  網際網路公司為什麼要To B ?

2018 年,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都來到一個節點,從這個節點開始,過去的思路和打法都不靈驗了。

單靠搶增量、搶使用者的荒芒草創期宣告結束,人口紅利消逝,以「大」使用者體量為核心,強呼叫戶量和 GMV 的消費網際網路模式開始逐步失效。

不管社交還是電商,新增曲線都呈現疲乏狀態。網際網路巨頭急需找到一個能夠撬動未來高速增長的支點,以提振市場和使用者的信心,做好衝擊萬億市值的準備。

美國微軟的逆襲故事,為諸多 C 端網際網路公司加碼 B 端業務提供了新思路。

由於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佈局失利,微軟的市值在 2013 年底至 2014 年初跌到 3000 億美元以下,不到輝煌時期的一半。新任 CEO 薩提亞·納德拉上臺後依靠架構調整並在雲服務上發力,憑藉 Azure 確立雲服務行業老二的地位並帶來資本市場的青睞。到今年四月微軟突破萬億美元市值,一度超過蘋果,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公司。

微軟市值能夠實現 U 形大逆轉的啟示在於,納德拉踩準了兩個點——雲端計算人工智慧,業務重心的無縫轉換——從個人計算的服務轉換到雲端計算的產業服務模式。

而與此同時,中國網際網路行至下半場,變數轉向產業端,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機遇和挑戰。

以「深」產業鏈厚度為核心,強調利潤率和產業價值的中國產業網際網路模式正逐漸固化成型,中國市場經濟邁入存量時代,價值創造成為更高維度的追求。

「中國各個產業在降低成本、增加效率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產業網際網路將是各行各業全面提升生產力、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騰訊總裁劉熾平道出了產業網際網路的歷史使命。

於是,在騰訊 20 歲之際為自己醞釀了第三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聚焦於「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兩張網」核心目標,組建 ToC 的平臺與內容事業群(PCG)與 ToB 的雲與智慧產業群(CSIG)。

解構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獨門心法:「讓火車與坦克接軌」

騰訊公司高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

CSIG,被認為是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的落地執行者和 ToB 業務的主陣地,由騰訊公司高階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執掌。這位曾經操盤了 QQ 移動轉型和騰訊雲崛起的香港人,此前頗為低調,但如今肩負起「推銷」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的重責,越來越多次地走上前臺。

做產業網際網路沒有樣板房可以對標,立足於 C 端該如何擁抱 B 端沒有路徑可以參考。這也正是外界此前對騰訊 ToB 的最大疑惑,「一家 ToC 基因的公司到底有沒有能力 ToB?」

「我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去標籤化 ToB 跟 ToC。人很容易因為標籤而忘掉背後的邏輯,我更多地提醒自己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或者業務的屬性是什麼?我要通過什麼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

湯道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談道,「怎麼激勵合作伙伴銷售有動力?或者反過來怎麼讓我們的銷售有動力去賣合作伙伴的產品?這裡涉及到很多機制,我更願意從問題本身去思考。」

時代節點的大背景,連線與內容的基因共同決定了騰訊做產業網際網路需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即唯有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不同於中小體量技術公司的「深挖井」模式,騰訊的海量業務需求決定了其市場戰略一定是「廣散網」式的窮盡所能,於是技術上雲、共享(中臺)化成為騰訊產業網際網路最顯著的戰略特徵。

不同於 IT 公司的傳統軟體服務模式,基於網際網路土壤的 C 端基因決定了其邏輯路線必然是充分「榨取」線上的社交連線和內容平臺優勢,於是依託於 C 端,推進 B 端成為騰訊產業網際網路最直接的邏輯路徑。

2  讓火車與坦克接軌

「討論消費網際網路跟產業網際網路之間的融合就像討論『火車和坦克要怎麼接軌』」。

騰訊的大會現場,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高階副總裁王慧文被邀請分享做智慧零售的感受。

「火車載重量很大、能耗比較低、可以跑得很快;而坦克有戰鬥能力,地形適應性強,哪裡都可以去。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兩者結合,把各自的優勢都發揮出來,那這個新物種是不是很 Fancy、很偉大?」

在這場「Fancy」的戰役中,「智慧零售」被湯道生喻為騰訊產業網際網路轉型的「先鋒團隊」。

2017 年 10 月,「智慧零售」概念在馬化騰的公開信中被首次提及;2018 年 3 月,騰訊智慧零售戰略合作部成立,作為騰訊產業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耦合最為緊密、連線最為廣泛的板塊。

經過 400 多天的一線實戰,騰訊的智慧零售業務已初見成效,其解決方案滲透商超、服飾美妝、地產、母嬰等各大領域,與 20 多家頭部客戶創造了高達 10% 的大盤生意增量。本月落地的全國首個「智慧廣場」——北京豐臺科技園萬達廣場,成為其中的標杆專案。

該方案整合了騰訊、萬達、合資公司丙晟科技三方的優勢資源,一方面對萬達商業中心線下場景進行全面數字化升級,提升商業中心效能和消費體驗;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消費領域潛在的升級空間和巨大市場,共同營造「新消費大生態」的發展方向。

在業務前臺,充分利用微信支付的營銷能力。比如實現門店和服務的串聯,基於微信支付的無感支付停車,讓停車出場平均等待時間從 20 秒降低到 2 秒。

在看不見的中後臺,通過 AI 技術讓商場管理效率得以提升。比如騰訊優圖的視覺識別幫助萬達廣場提前洞察火警隱患,隱患條目下降了 79%,這一應用已經落地到全國 220 多家萬達廣場

如果說單店的智慧零售升級多以碎片化的產品、功能、服務呈現。那麼大型商場的數字化專案,則可視為騰訊智慧零售業務能力的最完整展現。 

解構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獨門心法:「讓火車與坦克接軌」

「在前幾天,Pony 和王健林一起參觀了北京豐科萬達廣場」,湯道生談道,整個專案橫跨騰訊內部 4 個事業群的資源和能力,很好的體現了『一個騰訊』的精神和實力。成果對於整個騰訊產業網際網路戰略來說都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在智慧零售之外,CSIG 還集聚了多個行業領域的智慧系列解決方案,包括政務、文旅、金融、出行、教育、酒店、工業等,延續「標杆案例」先行的慣用模式,再在客戶集團內部大規模鋪開。

在智慧建築領域,騰訊首先將自有的濱海大廈作為試驗田。

大廈中的人臉識別門禁系統整合了數百個人臉識別一體機和優圖盒子,智慧照明等能源管理系統對燈具、空調等裝置進行綜合管控,會議預定系統則通過對會議室的智慧調配提升工作效率。

騰訊業務線的工作人員向機器之心介紹,該套方案基於事件驅動的監控邏輯,事件由 AI 和視覺感知,不同事件觸發後,將會啟用針對相應事件的整套監管和處理邏輯,通知保安處理異樣情況。「這是從『人防』向『智防』的邁進,和過去保安盯著電視牆大螢幕的人工監控方式相比,大幅提升了安全和效率。」

在系統的「報警中心」介面,可以看到監控的不只有安全事件,還包括火災隱患、裝置故障、停水停電等專案,統稱為「樓宇裡的事件」。

這套物聯網操作雲平臺名為「微瓴」,由騰訊雲與金馬節能科技聯合研發,創新性地將能效管理與控制系統搬到雲平臺上,目前已經落地園區、酒店、商場等不同場景。提升節能水平和加強安防管控被視為該套平臺的最顯著價值。

在傳統的工業製造流水線上,騰訊首次展現出網際網路公司之外的硬朗形象。

目前,騰訊雲也與三一重工、華龍訊達等企業達成合作,助力不同型別的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提高工業製造生產運營效率。

騰訊的 AI 視覺檢測平臺已經落地到某液晶皮膚的缺陷檢測中。方案難點在於該套工藝涉及 12 個站點,每個站點產品工藝各不相同,缺陷種類達到上百種,分類細緻,形態多變,作用場景複雜。

為此,騰訊提出模型執行排程平臺、半自動化智慧影象標註系統等方案,幫助節省人力成本 50% 以上,適用於 80% 的缺陷種類檢測,識別準確率達到 90%。

「鵝式」To B 心法

立足於 C 端,擁抱 B 端,便意味著要充分「榨取」C 端的優勢和懂得複製經驗;而海量的業務需求,則決定了騰訊必須將開源協同(中臺化)和技術上雲兩個原則貫徹到底。

「微信是一個非常牛的業態」,作為騰訊在智慧零售領域的競爭對手,一位不願具名的 CEO 說道,「這些年經歷了 PC 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我們私下裡和合作夥伴談現在是『微信網際網路』時代」。

毋庸置疑,騰訊是中國的線上流量之王。騰訊 2019 年 Q1 財務報告顯示,微信月活使用者已經達到 11 億,QQ 的整體月活賬戶數增至 8.23 億。

在業務開拓早期,騰訊對於 B 端市場的最大吸引力在於消費級業務積累的強大使用者優勢。在智慧零售領域,微信和小程式的營銷與社交傳播效應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比如優衣庫通過小程式官方旗艦店,整合了多個觸點流量,購買轉化率超行業 3 倍;永輝藉助社交裂變,實現到家業務日訂單 6 萬+,小程式訂單在到家業態中,貢獻超 50%;

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智慧零售負責人林璟驊談道,目前騰訊已逐步提煉出連線式增長的兩大路徑:一方面,針對零售商的現有業態,進行客流的數字化改造,盤活存量。另一方面,通過深度探索小程式官方旗艦店、官方導購和超級社群等新增業態,為商家帶來實質業績增量。

不止於手機社交生態,騰訊正在將微信和小程式的邏輯複製到車聯網場景。

騰訊全球生態數字大會第二天,下午略感睏意的智慧出行分論壇上,騰訊車聯副總裁鍾學丹釋出「車載微信」,目前騰訊車聯已在生態車聯網中整合微信服務,預計將於今年內落地。 

解構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獨門心法:「讓火車與坦克接軌」

沒有預告和徵兆的「重磅訊息」迅速激發了行業熱議,有汽車媒體人拿出手機說道,整個下午朋友圈都在為這條訊息「刷屏」。

具體來看,「生態車聯網」解決方案將騰訊系及第三方的內容服務生態有機地接入到汽車中,基於一個超級 ID+線上支付,打通車前、車中、車後的無縫化體驗。

此外,延續小程式的邏輯騰訊還為生態車聯網推出了一套跨 OS 的、雲端輕量化的開發者應用框架——騰訊小場景,支援騰訊豐富內外部生態資源接入。

在社交生態之外,圍繞騰訊視訊、QQ 音樂、騰訊新聞等核心產品線在內的騰訊內容生態也為 B 端市場帶來一定的虹吸效應。

正蓄勢待發的智慧酒店市場,面臨著諸多智慧音響和智慧家居公司的競爭,騰訊業務線工作人員認為,「目前很多智慧音響和語音公司還是在做標準化方案,但智慧酒店不僅僅只是一臺智慧音響的問題,而是構築一個完整的生態,要形成內容的生態,連線的生態,周邊的生態」。

與早年騰訊通過微信生態酒店將微信支付、小程式等推向前臺的邏輯不同,現在智慧酒店方案更突出騰訊雲的平臺優勢。目前方案已經在香格里拉(深圳)、亞朵酒店(北京、深圳)、格蘭雲天(上海)等酒店落地。昆明索菲特大酒店、中維維笙望湖賓館已啟動建設,預計 6 月全面上線。

要成為「企業的數字化助手」,在不斷鞏固和加強 C 端優勢之外,技術實力和開源程度將決定一家雲平臺的核心競爭力。

騰訊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介紹,騰訊雲目前在規模效應、產品價值和產業升級三個方面獲得了實質進展。率先實現全網伺服器總量超過 100 萬臺、頻寬峰值突破 100T 的「雙百」里程碑,其服務的業務規模、承載的網路流量已經邁入全球第一梯隊。

自去年騰訊向外界宣佈戰略升級後,與組織架構架構調整同期進行還有「成立技術委員會」,由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和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兩名騰訊總辦成員牽頭,幾大事業群的技術負責人加入技術委員會決策圈。

技術委員會設立「開源協同」和「自研上雲」兩大專案組,以加強騰訊各項技術的標準化,減少重複開發;並推動業務在雲上全面整合,更高效地服務政企客戶。

這意味著該委員將成為騰訊中臺的有效執行者和打造者。經過半年努力,目前騰訊中臺已建立 600 多個內部開源專案,技術圖譜上有近 300 個專案。

騰訊自動駕駛總經理蘇奎峰向機器之心表示,「做產業網際網路,很多技術標準和架構體系對內部更開放,騰訊就是要做開放的架構和通用的平臺。自己都打不通對外怎麼說?」

比如過去用於自動駕駛測試的 3D 模擬平臺將應用到智慧城市業務線中,將模擬系統放大到交通訊息和城市級別,將同樣適用於智慧交通平臺的測試。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中臺「打通」和「共享」更偏向技術方案,但對於使用者資料所涉及到隱私問題騰訊一直尤為謹慎,這也是其多年服務於 C 端使用者的重要風格。

馬化騰曾在 2018 年 11 月的總辦會上定調:資料不能任意打通,雖然用演算法對使用者的畫像會更加精準,但騰訊不同於電商和通用資訊,社交和通訊與隱私的關聯度非常大,保護資料尤為重要。

湯道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騰訊的中臺不是資料打通,而是雲的 PaaS(平臺即服務),提供各類工具和能力,以 Middleware(中介軟體)形態落地。

在「技術上雲」的戰略層面,人工智慧技術被視為降本提效的「關鍵武器」。

「消費網際網路的海量實踐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到 AI 的能力與邊界,促進了其在產業中的應用落地。」騰訊副總裁姚星認為,AI 已經進入產業應用時代,其在產業領域的落地應用正向著覆蓋領域廣泛化、垂直領域縱深化的方向發展。

在推進產業網際網路不到一年的時間裡,面對缺少工程化經驗和資料積累的領域,優團團隊如何能夠快速提供針對性的技術支援?

解構騰訊產業網際網路獨門心法:「讓火車與坦克接軌」

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優圖實驗室聯合負責人賈佳亞

優圖實驗室聯合負責人賈佳亞向機器之心表示,這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他認為中國產業網際網路的程式分三步走:第一步是電子化,部分行業已經實現;第二步是結構化,中國起步較晚,正在推進;第三部才是 AI 化,即從一個描述性轉換成一個特徵,把最關鍵的部分提取出來。

賈佳亞於 2017 年 5 月加盟騰訊,此前是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優圖成立於 2012 年,聚焦計算機視覺的研究與應用,和隸屬 TEG 的 AI Lab(人工智慧實驗室)、微信內部的 AI 團隊等並列成為騰訊 AI 研究矩陣。

「在整個產業網際網路的 AI 部署過程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完成了從演算法到平臺的轉型」,賈佳亞向機器之心表示,「如果你直接把演算法交付給客戶,他們絕對是一臉懵。人工智慧最後輸出的一定是一個服務的平臺。」

與一般偏向基礎性的研究機構不同,優圖實驗室兩條腿走路,應用與研究並重。湯道生在 2018 年 9 月直接把優圖推到了一線,不設業務指標。但賈佳亞表示「我們自己願意承擔收入,這在氛圍上相對比較好」。

在業務模式上,優圖沒有采用 AI 獨角獸公司一貫的「深挖井」和單點突破,而是依託於騰訊雲的整體戰略。「小公司做得最好的是端上的優化,在手機、攝像頭等裝置上部署 AI,做得相當出色。」賈佳亞稱,騰訊不一定要搶這個市場。如何利用大公司獨有的雲平臺來高舉高打,是解題的關鍵。

4  看到十年後的價值

「我們常常高估一年的變化,卻低估五到十年的變化」薛兆豐在主持高峰對話時談道,這是人們常常忽略的事實。

但正如所有 ToB 的產業化底層技術一樣,產業網際網路之路註定不會以短平快的方式奏效。

「To B 行業是 10 年、20 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事業,這種情況下你必須把長期利益放這兒,再回頭看一年兩年兌現什麼」,當被問到騰訊做產業網際網路的預期收益時,騰訊雲副總裁穆亦飛回答道。

經過八個月的快速迭代,產業網際網路路徑已越發清晰。未來,如何形成一套因時制宜的方法論,以有效地整合繁雜的垂直業務線,持續性為客戶創造價值,將會是騰訊產業網際網路之路上更大的挑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