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力資源公司I Love Rewards今年2月的調查顯示,28%的美國90後大學生計劃通過LinkedIn找工作,而一年前的這一數字僅為7%。
華爾街在6月中旬的一篇文章中指出,LinkedIn在中國的使用者數已經突破100萬。
LinkedIn是一個社交網站,使用者通過註冊設定個人主頁—也許你的腦袋裡冒出Facebook、人人網等這些名字—不過它的關注點不在於你的生活。
你想告訴人們你喜歡吃什麼,平時在哪些區域出沒,今天晚上剛剛看完一部令人悲傷的電影……對不起,follow你的人可能對這些沒興趣。
與其它社交網站不同的是,它的使用者的個人主頁設定裡有教育背景、工作經歷的詳細資訊。需要多說一句的是,如果你覺得這些資訊是隱私,你必須保護它們不被人看到,那麼註冊LinkedIn就基本沒有意義。
通過完善個人資料,LinkedIn的個人主頁就彷彿變成了個人的英文簡歷,加上社交網站的社交概念,使用者可以在上面follow自己熟悉的,或者感興趣的人。同時系統也會根據使用者之間的關係自動推送給使用者“可能認識的人”。這樣形成一個個Link。
因此它可以被看作是每個人背靠真實社交圈的線上簡歷叢集。也正因如此,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它找工作。
這是一個英文網站(暫時沒有中文版),註冊並填寫了完善的個人資料,已經說明你具有一定的英文基礎和基本素質。上這個網站找面試候選人的公司通常是以英文為工作語言的跨國公司,或者國內一些規模比較大、意在擴充海外市場的知名企業。
它的兩個劃分維度—Industry和Group,讓使用者在填寫資料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行業和小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屬於不同的圈子,這個圈子主要是所從事的工作的行業圈子。LinkedIn Group也會不斷髮布不同的行業訊息、招聘資訊等等。
你可以在LinkedIn上Link一個業內的資深人士,告訴他/她你的想法,不管會不會收到回覆,機會總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在傳統的求職網站上,人是被動的。且不說HR不會有那麼多時間一份一份地看簡歷,即使有,你也無法和業務管理方面的資深人士有深度交流。與此相比,社交網站是雙向互動的。
話說回來,像LinkedIn這樣的社交網站適用範圍主要在一些以英文為工作語言的跨國公司,也就是說,對想進入這類公司的人來說,註冊一個賬戶是隻賺不賠的。但是對這類公司不感冒的公司人,多註冊一個社交網站,好像又多了一件牽腸掛肚的事。
不過這類社交網站就像一座橋,即使它給越來越多的人提供了找工作的機會,你也要明白機會不等於實際的工作。也許你通過寫了一份個性鮮明的資料和簡歷,在相關的小組裡做了有意義的發言,比較幸運地獲得了HR或者獵頭公司的青睞。但真正進入面試階段,一切就脫離LinkedIn了。並且,要獲得工作Offer,LinkedIn並不是一切。
01 有用沒用,LinkedIn就在那裡
現在正在美國讀研的許洋,剛到美國的時候就聽說很多同學用LinkedIn來找工作,他也跟著註冊了一個賬號。
因為只是研究生第一年,所以似乎還不用把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不過希望留在美國工作的許洋還是在LinkedIn上加了很多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以及“國際生找工作”小組。他保持著每週登入一次的習慣,主要是瀏覽好友或者看看有意folllow的人最近又有什麼新動向。“其實我覺得同學們找工作的主流渠道還是學校釋出的職位資訊和招聘會,不過現在時不時在裡面看看同齡人都有什麼經歷,對自己也是個督促。”
看著周圍同學一個個找到實習,許洋通過在LinkedIn上認識的師兄介紹,順利找到了和自己專業對口的實習工作。現在還不用直面畢業找工作的問題,但他每次登入之後必定會在“國際生找工作”小組裡看最新發布的職位資訊。他希望這對明年求職有幫助。
對於許多人來說,LinkedIn可能會讓他們感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平面了,就像“世界是平的”這個概念說的,找到一個人、認識一個人、與陌生人變得熟悉起來,都更趨於簡潔、平面化。
文婷大學畢業後換了幾次工作,職位始終是文祕,朋友們都說她是這個圈子裡的老熟人了。
從國企到外企,她在英文方面的語言能力幫了她很大的忙。但是和很多頻繁換工作的人一樣,文婷畢業之初在國企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生活規律,但是不甘寂寞的性格讓她始終覺得這個工作是在耗費時間,使她逐漸喪失了熱情。
沒過多久,她跳槽到外企。工作節奏很快,一開始她還挺高興。可是過了一陣,她又覺得給現在的老闆做祕書實在太辛苦,因為老闆一半的時間在美國,一半在中國。她的生活變成了要麼有一半的工作時間都很閒,要麼得同時兼顧兩個時區,連時差都沒法倒。
也是因為朋友的關係,她註冊了LinkedIn,在上面寫了自己的Profile。加入了一些小組後,在交流時總能拿出流利的英文,使得她引起了獵頭的關注。是否要跳槽又成為她要考慮的問題。
02 求職之外的功用
因為張菲經常收到郵箱裡美國同事發來的邀請,她抱著練練英語社交能力的心態註冊了。
她幾乎把註冊過的公司同事全follow了一遍。除了偶爾看看又有哪些新同事加入進來之外,她總能在上面驚喜地發現某個拐角座位上的陌生人竟然是自己同校同院系的師姐,或者看到同事們私下常常議論的某經理來頭不小。在LinkedIn上瀏覽同事的主頁成了她的樂趣。
工作一陣後,她按照自己預先設定好的目標,打算去美國讀書。她在瀏覽時瞭解到公司裡幾個有點頭之交的同事都曾就讀於她想去的那所學校。經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其中一位和她一起做過專案的同事答應以校友和同事的身份幫她寫一封推薦信。
即使是辭職去讀書,她還是會常常在LinkedIn上看看同事們都在做什麼。
03 它也許很沒用
沈馨是土生土長的陝西人,大學畢業後進了西安一家還不錯的國企。
她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後回家陪父母,週末偶爾和中學同學聚餐。在大家都紛紛上微博的時候,她還不知道微博是什麼,後來即使註冊了也沒覺得有什麼作用,無非是看朋友們每天釋出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她不覺得這類社交網站能給她帶來什麼。
春節時,沈馨在上海工作的妹妹硬是替她註冊了一個LinkedIn的賬戶,她草草地填了一些資料就忘記了這個網站,只在偶爾郵箱裡有來自這個網站的訊息時才想起來。
像她這樣,並不打算去外企工作,也不想去北上廣“漂”,只希望在西安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的很多人來說,“註冊LinkedIn真的沒什麼用”。
秦楊任仕達中國北區獵頭顧問
C =CBNweekly Q =秦楊
C 用LinkedIn這樣的社交網站求職的確有效嗎?
Q LinkedIn的註冊使用者首先是有一定的英文基礎,比較有國際化思維;其次,上社交網站的人比較願意敞開思想去接受新的東西和新的機會。LinkedIn上面按照Industry和Group來劃分,人們在虛擬的網路上形成了真實的圈子,因此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渠道。
對企業來說,也會很關注這樣的網站,在這裡出現的個人資料很有價值,這些註冊會員的基本素質可以肯定。而且各個公司都在控制人力資源招聘的成本,公司可以通過LinkedIn來儲備自己的資源庫。
C 用LinkedIn找工作有哪些技巧?
Q 對在校學生來說,要主動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方向。比如可以加入相關領域的Group,對某個公司感興趣可以在上面和他們的工作人員有個Link,平時跟他們談一些自己的想法。畢業生要融入自己的行業圈子,打通交流的渠道,和圈內的人保持交流。加入Group,參加話題的研討,如果認為你的理論水平夠的話,就會有HR的人關注你。
對在職人士來說,如果在求職網站上更新自己的資訊會讓別人感覺到你好像在找工作,但是在LinkedIn上面不會,因為它首先是個交友平臺。在這上面,獵頭、HR,甚至競爭對手都是你的朋友。建議每個月更新自己的簡歷,雖然每天的工作可能差不多,但是每個月下來會有些新的不同。另外,不要把自己的第一聯絡方式放在上面,可以公開一些不會經常受到騷擾的聯絡方式,比如Email。
不能覺得你把簡歷放在上面就行了。積極地通過LinkedIn來找工作是對的,但是不可能完全靠它。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簡歷,還要新增自己曾經完成的工作。同時儘量少在上面留下太多感性的東西。
C 怎樣讓自己的個人資料受到關注?
Q 關鍵詞很重要。教育背景、感興趣的行業,即使沒有相關的實習經歷和教育背景,也可以寫上自己對它很感興趣,然後簡短地寫一些自己的看法。最好精心準備一份英文的簡歷。要準確寫出自己職業發展的方向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注。
對應屆生來說,簡歷也許沒有明顯的優勢,但是可以通過寫這些關鍵詞,給自己定位方向,再通過加一些行業內的人,比如業內的人給你寫一兩句簡短的推薦,就可以讓這份人際關係把自己帶起來。這可能就是讓人眼前一亮的東西了。
C 獵頭公司願意通過LinkedIn尋找什麼樣的候選人?
Q LinkedIn的許多使用者屬於精英階層,它對於工作語言是英文、要求比較高的跨國公司來說是個很好的交流渠道。舉個例子,獵頭公司要找一位做海外市場營銷的總監,工作地點在俄羅斯,工作語言是英語,這種情況下用傳統方法就比較困難。根據LinkedIn上行業和小組的分類,結合已有的人脈資源,先找到一個同領域負責西歐地區業務的人,級別也很高,通過他的好友連結,再找到一個比較符合要求的候選人,發邀請、等回覆,後面就是通常的流程了。
原文:Yi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