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資料】如何正確地利用產品資料【上】

Cup發表於2019-03-25

產品的資料是一把雙刃劍,國內的一些公司中的PM非常迷信於資料的力量,以至於最終成為了資料的奴隸。我在實習時第一次認真瞭解到了 Growth Hacker,到自己部署資料系統到創業產品中,到閱讀資料創業的書籍,再到後來的反思。從開始的震撼,到中間的迷信,再到後來的醒悟和反思,我不敢說自己已經能夠完全地 master 產品資料,但確實有一些心得希望分享記錄下來。想到哪裡寫到哪裡,莫怪。

虛榮資料

在產品的不同階段,不同型別的資料對於產品的價值是不一樣的,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但卻被很多人有意識地忽略掉了,因為有的資料能帶給人不真實的虛榮感以及成功的錯覺
例如常見的頁面瀏覽量看起來很高,可以用於忽悠不懂此道的客戶,但是相比頁面瀏覽量,獨立使用者數量更能告訴我們每日真正活躍的使用者數量有多少,我們的產品是否受人歡迎。再例如,我們在某一頁面提供廣告時,停留時長反而不如頁面瀏覽量更重要,因為曝光量可能提高我們的收入,而非停留時長。因此,對於每個頁面,每個產品的階段,都有不同的重要資料相伴,更需要我們有針對性的去做解讀。我認為,資料易於收集,但真正考驗功力的更在於如何正確地面對、解讀它

新增留存

新增留存是一個很有趣指標,它往往與產品的易用性以及新使用者教育是否成功相關。例如:

  • 滴滴在巴西的新增留存率有一段時間很低,經過反思,發現使用者在第一次使用叫車軟體的時候,往往等待一分鐘以後就選擇了退出叫車軟體。這是因為,滴滴並沒有給出對應的預估時間,讓使用者在心中有一個時間預期,導致了使用者的預期過低。在加入了預估時間之後,新增留存率大大增加。
  • 新增留存還有可能與易用性相關,例如在開始的時候操作繁瑣(尤其是工具類的軟體),導致使用者難以短時間收到正向的反饋,進而產生挫敗感以及“這個東西非常難用”的感受,因而直接放棄了這一款App。

使用者路徑&漏斗分析

使用者路徑的監控是一個常用且有效的資料。通過觀察使用者的共性行為,以及到下一個頁面的跳轉率,能夠輕易地獲取產品的問題所在頁面。這種分析方法稱為“漏斗分析”,源於使用者的留存像漏斗一樣,隨著頁面深度的增加,訪問人數會逐漸下降。當使用者的跳轉率出現斷崖式下跌,而這又在你的設想之外時。很可能是操作過於繁瑣,或者入口深等各種原因所致。這就是漏斗分析的價值所在。
而使用者路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此,通過分析使用者的路徑,可以看出PM之前設計的引流效果是否有效,使用者是否如設想一樣隨著引導使用了功能。出乎設想的使用者路徑意味著:

  • 互動設計有問題
  • 期望使用者使用的功能並不受歡迎
  • 某個功能受歡迎程度超出預期

籍此,來針對性的提升功能設計與互動設計,會更有效率。

使用者畫像

簡而言之,使用者畫像是根據使用者社會屬性、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等資訊而抽象出的一個標籤化的使用者模型。構建使用者畫像的核心工作即是給使用者貼“標籤”,而標籤是通過對使用者資訊分析而來的高度精煉的特徵標識。
-- 知乎

使用者畫像的作用

使用者畫像能帶來兩點:

  • 對於自己客群的深入瞭解:有時業務完成推廣後,PM會發現自己的客戶群體並不一定是自己最初設想的那一批群體。那麼,及時的畫像收集有利於業務的調整以及市場的擴充,新的使用者畫像往往能夠帶來新的市場想象空間及需求。
  • 對於業務的反饋反思:如果PM希望此產品有特定的客戶市場,那麼不斷的使用者畫像應該能夠get到自己增長的使用者群體是否為期待的使用者。

關於AARRR和使用者增長

AARRR是一種關於使用者增長過程的劃分思路,總體來講是將增長劃分為獲客->啟用->留存->轉化->傳播。PM可以將整個增長過程按此分離,以獲得更清晰的審視角度,反思如何去提升某一個點來取得使用者的增長。

  • 獲客:獲客有兩個主要來源,被動獲客和主動獲客。從網際網路買量到實體廣告,我認為這裡門道之多足可以深入研究很多。
    • 被動獲客:即通過使用者傳播而獲得的使用者,此類使用者因為是源於其朋友的推薦,沒有獲客代價,且在初次使用產品時對產品有一定的耐心和期待度。個人認為是相對易於轉化為留存的使用者。
    • 主動獲客:來源於廣告。而如今的廣告的種類很多,廣告主的使用者群體也各不相同,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有針對性地投放廣告所覆蓋群體與業務重合度最高的地方,能夠帶來最高的轉化率。對於使用者覆蓋面較廣的微信、百度等廣告平臺,首先要做的是對自己的使用者進行正確的使用者畫像,這樣才能夠更精準地投放廣告。因此,一個精準的使用者畫像能夠給產品的發展方向,廣告投放帶來很好的指引。
  • 啟用:指使用者在接觸廣告後的初次觸及產品並且體驗了產品的核心功能。知乎有一篇文章我認為寫的很好,向大家推薦資料化運營中的使用者啟用 。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需要PM做好對於啟用指標的定義,即使用者體驗到了產品的核心功能我們一般才視為啟用,而非簡單的下載、註冊量。因此,後者實際上更多是一種虛榮指標

比如對於一個視訊網站而言,使用者起碼真正的看過一個視訊吧?哪怕是 1 分鐘。我們不能把它註冊就當成啟用了。

關於使用者的啟用提升方式,上文中也有建議提出:

  1. 減少干擾,儘快讓使用者進入核心功能
  2. 提升效能
  3. 增加引導,或者新手教育
  4. 對於ToB的產品,由於其專業性及單個客戶的高價值,可以加入人工服務提升啟用率
  • 留存:即留下來的使用者。留存使用者才是真正能夠為產品創造收益的使用者,在計算收支成本時,應該以留存使用者作為收益方面的乘數,而非日活(DAU)等。至於如何提升留存,分析留存,還是用分群分段的方法,使得某一段時間或者某一個使用者群體具有某種特徵,進而採取對應的措施。例如,對比流失和留存人群的行為資料,反思問題,再去迭代。參考的文章裡有一句話很喜歡,在衡量產品決定性功能的時候,可以這樣看:做過的都留下,留下的都做過;沒做過的沒留下,沒留下的沒做過。

ref: 知乎:如何分析活躍使用者和留存使用者-張溪夢的回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