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與分工原理

阮一峰發表於2013-03-08

我終於讀完了《賈伯斯傳》。這是一本好書,我應該早點讀的。

蘋果公司與分工原理

最大的收穫,就是理解了蘋果公司為什麼是現在的樣子。

蘋果公司與分工原理

蘋果公司與其他計算機公司截然不同,有著鮮明的風格。以前,我只是簡單地認為,它就是這種特色,或者說它的產品策略和銷售方法就是這樣。讀了《賈伯斯傳》才明白,這完全是由賈伯斯的個性決定的。

一、賈伯斯

1979年,蘋果公司成立不久,賈伯斯拍了一張著名的照片。

蘋果公司與分工原理

他一個人坐在新家的地板上,盤腿沉思。屋裡幾乎空無一物,人們都以為,這是為了製造照片效果。但是,《賈伯斯傳》披露,他的家真的就是這樣。沒有傢俱,是因為賈伯斯的要求太高,始終買不到合適的傢俱。

"賈伯斯買了一間不錯的房子,但家裡只有一幅帕黎思(Maxfield Parrish)的畫作、一部百靈牌咖啡機和幾把雙人牌的刀子。他對傢俱挑剔到了極點,一直找不到合意的,屋子也就空空如也,沒有床、椅子,也沒有沙發。他的臥室簡單至極:中央有一張床墊,牆上掛了愛因斯坦和印度聖師瑪哈拉的裱框相片,一部蘋果II號計算機就擺在地上。"

賈伯斯的個性特點就是追求完美,而且極其堅持。

二、追求完美

這種個性完全體現在蘋果公司的產品之中。蘋果的產品在各方面都追求完美。 下面就是一些例子。

(1)最早的時候,蘋果公司只出售硬體(蘋果I號和蘋果II號)。為了不讓其他公司的軟體糟蹋自家的硬體,蘋果很快就開發出了自家的作業系統。

(2)賈伯斯"一想到完美的蘋果軟體在另一家公司出品的破爛電腦上面執行,就渾身不舒服。"所以,蘋果的軟體不授權給其他廠商,甚至也很少推出其他平臺的版本。同樣地,未經許可的軟體,也不得在蘋果的平臺上執行。

(3)蘋果滑鼠只有一個鍵, iPod只有一個滾輪,iPhone和iPad只有一個Home鍵,因為這樣的設計最完美,如果有兩個鍵就不完美了。

(4)為了防止使用者破壞蘋果產品的完美,它們都是不能擅自拆開的,Macintosh電腦不能插入擴充套件卡,iPhone和iPod不能換電池,還使用了特製的螺絲。

(5)你不可能讓所有部分都完美,最好的辦法就是去除那些不完美的部分,所以蘋果的產品總是很簡潔。

(6)由於Flash格式可能會出現各種問題,不利於完美的使用者體驗,蘋果宣佈不支援Flash格式。

(7)蘋果的產品非常注重細節,因為只要有一個細節出錯,就稱不上完美了。蘋果的設計師曾經抱怨說,賈伯斯讓他們花太多時間在標題欄的設計上,害他們無法做更重要的事。賈伯斯發火了,叫道:"你們可以想像每天都得盯著這種標題欄的感覺嗎?這不是芝麻蒜皮的事,是應該做好的事。"

(8)賈伯斯甚至要求,電腦內部的電路板也要完美。

他這樣說:

"即使電路板藏在電腦裡面,看不到,我還是要電路板儘可能漂亮。一個好木工在釘櫥子的時候,會用一塊爛木頭來做背板嗎?儘管背板總是貼著牆壁,沒人看得到,但你還是知道那塊板子就在那裡,最後你還是決定用一塊好木板來釘。這樣你才能高枕無憂,因為你已顧及美觀和品質,做到盡善盡美了。"

三、控制一切

賈伯斯如此追求完美,所以就希望掌握一切。

只要有一個部分不是他說了算,他就難以忍受,感到無法保證這件產品能達到他心目中的完美標準。這就決定了蘋果在業界絕無僅有的經營模式,它幾乎是全世界對產品控制最強悍的公司。

(1)蘋果只出售硬體和軟體整合為一體的產品,且從不把作業系統授權給其他廠商,以保證一切都在它的完全控制之中。

(2)為了保證使用者在iPod中聽到的是完美的音樂,蘋果搭建了itunes音樂商店;為了保證使用者在iPhone上用的是合格的軟體,蘋果搭建了App商店;為了保證使用者在iPad上讀到排版優美的好書,蘋果搭建了iBooks書店。一句話,蘋果還要控制內容,只有它稽核過的東西,才能進入它的產品。

(3)由於Intel公司的處理器達不到賈伯斯的要求,蘋果開始自己生產A4處理器,將上游的電子原件都納入自己的控制之中。

(4)為了保證消費者的購物體驗,蘋果開設了自家的專賣店,以便準確傳達蘋果產品的特質。賈伯斯親自參與設計了樓梯、桌子、佈局、裝潢等各個方面。蘋果就這樣控制了下游的零售部門。

賈伯斯認為,最好的產品就是"軟體與硬體一體成型的產品",每個細節都是根據"從頭到尾"(end- to-end)的原則,從製造端(頭)到使用者(尾)全程掌控,去設計打造出來的。他無法想象,把他一手創造出來的東西交給別人,自己無法控制。

所以,蘋果一家公司包辦了整條產業鏈,從最上游的電子零件到最下游的零售網點,都是它的業務範圍。無論硬體、軟體、還是內容,都在它的控制之中。

四、分工原理

但是,這樣做違反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工。

蘋果公司與分工原理

1776年,"經濟學之父"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舉過一個經典的例子,證明分工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一根針的製造,涉及18種工序: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我見過一個小工廠,只僱用10個工人,因此在這個工廠中,有幾個工人同時擔任二三種工序。如果他們勤勉工作,一日能製造12磅的針,以每磅4000枚針計,這10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48000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800枚。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門從事一種工序,那麼,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日製造20枚針,說不定一天連一枚針也製造不出來。他們不但不能製出今日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240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4800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

歷史已經證明了,分工是提高生產力的基本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蘋果公司控制一切的做法,明顯違反分工原理。這注定了它的成本不會低,因此蘋果產品總是比同類產品貴很多。

五、蘋果的成敗

既然蘋果公司違反了分工原理,為什麼它還能獲得成功呢?

原因就是它的產品比對手的產品領先一大截,往往屬於革命性的產品,引領了潮流。所以,即使價格非常貴,消費者還是願意購買。從iPod到iBook,再到iPhone和iPad,都是如此。

這就是蘋果的口號"think different"的背後真正含義:只有生產差異化產品,才能彌補高成本。

但是,蘋果這種違反分工原理的做法,有其內在弱點。一旦蘋果產品無法大幅度領先對手,不能引領潮流,消費者就不會願意支付高價。那樣的話,蘋果公司就會有麻煩,控制整條產業鏈的鉅額成本將無法得到補償。

這就是目前正在發生的事。自從賈伯斯去世後,蘋果公司的新產品(包括iPad 3和4、iPhone 5、iPad mini)都是很優秀的產品,但不是革命性產品,與其他公司的產品的差距沒有變大,反而正在變小。所以,股價出現了一路狂瀉,華爾街擔心消費者越來越不願意為蘋果產品支付額外的高價。

蘋果真正需要推出的,不是iPhone和iPad的改進版,而是像Google GlassChromebook Pixel這樣的完全意義上的新產品。

如果做不到,蘋果就會遭到違反經濟規律的報應,將不得不放棄對上下游的控制,以降低成本,並通過價格戰,保住市場份額。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