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中的貧富差距固定化

阮一峰發表於2006-03-25

薛湧的著作《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一直塞在書架上,出版社的朋友送的。

昨天晚上,隨手翻了幾頁,覺得序言說出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在知識經濟時代,貧富差距有可能被固定化。

知識是競爭力的決定因素。擁有知識,很大程度上等於擁有財富。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然後飛黃騰達,這樣的故事將來會越來越少。比起富人來,窮人的孩子想得到良好的教育,不利因素太多了。如果從小悉心培養的話,整體上,富人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比窮人的孩子更有競爭力。所以,貧富差距有可能被固定化。

中國的情況尤其令人擔憂。(1)中國的教育機會是不平等的,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教育質量差距懸殊。(2)中國的教育經費大部分投入高等教育,而富人的孩子進大學的可能性是遠遠大於窮孩子的。(3)中國目前是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這些因素加上一起,可見將來窮人的孩子要出頭,真是非常困難。

以下是《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一書的序言節選。

本書所描述的,是美國新精英集團的崛起和社會的貧富分化:中高產階級透過對子女的教育,培養下一代社會精英。由於他們為自己的子女從小奠定了教育上的絕對優勢,在日後的競爭中就會立於不敗之地,別的階層很難對之挑戰。他們經濟、社會和文化優勢被固定下來、繼承下去。結果,美國社會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各階層之間的流動越來越小。

......本書討論的,主要是這種貧富分化背後的文化動力。過去的財富和權力,透過繼承而來的成分甚大。如今的財富和權力,則是透過教育而來。富裕階層之所以能逐漸穩固他們後代的社會地位,並不主要是因為他們留下了多少遺產,而是他們利用自己的經濟資源,對孩子從小進行嚴格的訓練。等他們的孩子長大後,作為個體具有超人一頭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競爭中獲勝。

為什麼會如此?首先,如今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不斷創造出新的財富。而且新財富總是比舊財富大得多。要守成已經沒有什麼可守的了。關鍵是要有創新的能力。下一代重要的不是有錢而是有本事。第二,如今的全球化突飛猛進,競爭的規模一下子大了許多,獎賞也大得多。有能力的人,一贏就是全球的贏家。同時,全球化促使美國的產業結構迅速轉型,製造業已經成為"瀕臨絕種的物種",紛紛移往第三世界。過去美國的工人,是世界的貴族工人,即使他們和其他國家的工人乾的是一樣的活,但就憑自己是美國人這一條,別人做夢也別想達到他的生活水平。但全球化把大家競爭的起點越拉越平,貴族工人的位置坐不穩了。許多美國人丟失了過去穩定的工作,或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資。

美國的富裕階層,很快看明白了這一點:將來一切競爭都是全球性的。我們的孩子必須有全球的競爭力。他們不僅相信製造業正在本土消失,當工人已經沒有任何前途,甚至覺得一些高度技術性的工作,如資料處理、會計分析、製圖等等,也早晚要外包出去。因此,他們的下一代,必須佔據最高階的、非工具性的工作,並且在世界範圍內都是最優異的。......

但是,如我書中所言,富人的優勢雖然不是絕對的,卻是明顯的。首先,當今的富人,大多數是1960年代以來崛起的教育精英,本身受的訓練甚好,知道怎麼教育孩子。第二,美國的普通教育是學區制,經費由本學區的納稅人提供。富人區錢多,學校就好。學校一好,更多的富人會為了孩子的教育搬進來,結果進一步抬高當地房價,窮人就更別想住了。相反,窮人的區沒有錢,學校勉強維持,質量越來越差,最後有點經濟能力的人為了孩子都搬走,使這個地方越來越窮。所以有人說,現在美國已經沒有什麼種族隔離,但卻有貧富隔離。窮人富人根本不住在一個地方,生活在兩個世界。第三,富人有錢,給自己的孩子在課外創造了各種機會。從這個班、那個班,到高階夏令營、海外學術旅行、SAT考試準備、申請大學諮詢等等,動輒幾萬美元就花下去。那些每年花兩三萬送孩子進私立貴族學校的就更不用說了。可以說,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到課外教育,富人處處佔先。個別不肖之子可能荒廢大好的條件和機會,但從整體而言,富人子弟肯定領先他人一頭。

......如今,當工人的機會正在消失,不讀書沒有出路。這些勞動家庭,差的像我上面說的那樣,根本不管孩子。好一些的,管也不知道怎麼管,因為自己本身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甚至不認識一個上過大學的人。他們的孩子,只有自己摸索。當然不能排除其中有奇才,以後像克林頓那樣當總統。但作為一個階層而言,他們在教育上和中高產階級的差距越來越大。這種差距,很快就會換算成經濟地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