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十年後中國AI市場將佔據半壁江山,我已退掉3點鐘區塊鏈群

AI科技大本營發表於2018-03-08



作者 | 明明


3月7日,長城會在北京舉辦了第十屆“GMIC北京2018釋出會暨AI主題沙龍”活動。據悉,今年的GMIC北京2018將於4月26-28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辦,以“AI”生萬物為主題。


沙龍上,長城會創始人文廚與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盛景網聯創始人兼董事長彭志強各自發表了對AI的看法:


李開復:未來十年中國的AI將佔全球的半壁江山;

餘凱:五年內,影像識別領域的格局將會最終確立;

彭志強:毫無疑問,十年後中國AI市場將超過美國。


文廚調侃本次大會的主題稱:“已經有人建議我,說今年的大會主題改成區塊鏈,不是AI生萬物。”對此,參與沙龍活動的李開復發聲表示:我已經退掉3點鐘區塊鏈群。


AI可以分為四個波浪


沙龍上,李開復從創新工場投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AI層次的四個波浪,並認為在這四個波浪中美會各佔優勢。


第一個波浪:網際網路AI


資料最多的是網際網路公司,中國在這方面資料要超過美國,而且美國在資料方面面臨著不同監管,尤其是歐盟出臺的隱私監管,這對美國來說是一輪挑戰。中國用資料創造出價值的網際網路公司,我們最熟知的是:今日頭條和快手,這幾年要是沒有AI的話不會做的這麼好。


所以我覺得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過去肯定是美國領先,但是中國正在快速趕超,五年後中國的AI在網際網路創造的價值將是最大的。當然大部分這些可能不是你們說的自然語言理解,無人駕駛那種科幻的東西,而是把大量的網際網路資料轉換成為價值。


第二個波浪:商業AI


商業AI就是銀行、保險公司、零售,也包括醫院癌症等等,大量的已存資料用AI啟用,在它的商業流程中創造價值,這方面我覺得中國趕超美國是有一定難度。因為美國在過去十幾年、二十幾年中它的資料倉儲等等的技術非常的成熟,它的資料是立即可用的。中國也建了幾家大的公司,它們的資料不要說結構化了,甚至清洗還有問題。


當然我們認為傳統企業中還是有很大的機會,尤其是零售這個行業。我們想到無人商店會首先想到Amazon Go,其實這並不是第一個產品,無人商店一步到位,裡面一個人沒有這其實並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要看怎麼樣讓客戶的體驗更好。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各種各樣百花齊放的無人商店的嘗試,會讓中國在這個方面超越美國。但是整體來說商業資料啟動的AI,我覺得美國會保持領先。

  

第三個波浪:感知AI


我覺得在整個癌症醫療資料或者在人臉識別、物體識別,中國會捕捉更多的資料。比如說在教室或零售商店裡放了很多攝像頭能夠幫助增加使用者體驗,這樣用個人隱私來交換更高的使用者體驗的方式,中國人相對是能接受的,美國是相對不太接受的,歐洲人是非常反感,所以這個會導致中國在這個方面可以推動著比較快速。


在癌症方面,中國的資料肯定更多,但是中國的資料沒有被整理。還有很多中國的醫療標註的資料還是不如美國頂尖的癌症醫院標註的那麼精確。在資料不能達到一定的精確度的時候,是不是越多越好,還需要時間驗證。總體我跟陸奇一樣持樂觀態度,所以在第三個方向,語音和視訊,感知方面我覺得中國五年後肯定會超越美國。


第四個波浪:自動AI


這個層面我認為中國也會有相當大的機會。就像剛剛餘凱說的,現在我們離Google Waymo的距離還是很遠的,至少還要兩年的距離。是不是能夠因為更多的資料,更多的資本,更多的創業者和政府的支援能讓它滾動的更快?另外美國和歐洲還有很多政策方面的問題,例如糾結在道德問題上。


在自動駕駛上面如何去判斷,為什麼這裡做出一個左轉的選擇,撞到一個嬰兒,而沒有做出別的選擇。我覺得亞洲的政府更會覺得說整體上我們的喪失的生命變少了,健康的損害變低了,所以我們就來推動。西方的思維可能更多的是因為每一條生命都要給我解釋的非常清楚,哪怕你救了十個人,但是影響了三個人,這三個人解釋不清楚,那十個人我不在乎。這種的政策和人的環境跟社會的習慣,可會讓AI推動受到一些阻撓。


所以我的結論是在第四方面,在機器人和無人駕駛,雖然今年中國離美國有相當大大距離,但是我認為五年是可以拉平,甚至也不排除領先。




十年後中國AI佔全球半壁江山


隨後針對文廚的提問:移動網際網路十年我們是半壁江山,十年後人工智慧時代中國是不是能夠達到什麼水準,能達到半壁嗎?三位分別作出瞭如下回答。

   

李開復:我覺得從應用和市值來說應該超過半壁江山,可能60%左右吧。但是在處理器方面,在作業系統方面,在頂級科學家方面未必能超過。這和移動網際網路有點相似,但是比以前要好,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頂級科學家”中國可能1%都沒有。現在我們有5%往上走,所以總會有一些進步。


餘凱:人工智慧的發展,用巴菲特的話來講是非常長的雪道。我認為未來10年發展只是開始,也許要20年的時間才能塵埃落定。因為到現在為止,無論是在影像識別、還是語音識別上的研究和進展,都是人工智慧裡非常初級的部分,還遠沒有到達決策和認知上。但在影像識別領域的戰爭將會在五年之內結束,格局將會確立。

 

彭志強:在AI領域我們看到中國公司的估值漲的很快。以色列和美國的公司估值慢很多,包括市場化進展沒中國動作那麼凶猛。所以我覺得,從市場的角度來看,在十年以後中國的市場應該說毫無任何懸念在AI領域是超過美國的。


當然這不僅僅指的是AI,大概在2030年中國的經濟總量應該是跟美國持平。所以說中國新經濟的滲透率還是很客觀的。再加上我們在“一帶一路”也是比較有進取心的。所以我覺得總體上來講中國在AI這些新的領域裡是會超過美國。


中國的特點是市場很凶猛,政府的動力也很強勁,進取心很強,所以說這兩個力量彙集起來,在新興經濟我們確實有明顯的後發優勢。但是確實剛才像開復老師講的在根基方面,從科學家到整個基礎的底層技術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未來閱讀的內容大部分將是AI寫的

 

沙龍現場,收看直播的網友提出問題:AI如何改變媒體行業?李開復回答稱:未來5-10年,我們看到的大部門內容都會是機器寫的。

   

李開復:媒體基本是內容的產生和內容的篩選。美國前一陣有個比較大的爭議,Facebook上的內容的篩選和排序,AI是否取代了傳統媒體?我們看到的結果是祖克伯做出了讓步,因為他一直堅持AI做編輯是可以做非常好的,因為是針對使用者的閱讀點選得到的結果。美國的媒體集合起來攻擊Facebook,說你看看你排出來的東西,哪一個是有內涵的。


這需要具備一定的平衡傳媒精神,首先使用者需要得到什麼知識,還要考慮到使用者的點選量。我覺得Facebook有這麼多AI大牛沒有做出很好的演算法,是很可惜的事情。因為這個事情是可做的。未來還需要不斷摸索解決,因為純靠點選量,做出來的可能是充滿著標題黨或者不好的內容。真正應該閱讀的那些,現在看來好像還需要人工來編輯。我覺得最終應該是有一個決策機制把這兩者結合起來。


以後的簡短內容都會是機器產生的。如果將來寫的都是模板型的內容,如昨天的體育賽事等,你們的工作肯定會被取代的。所以我覺得記者和內容工作者一定是要寫更深度的、更有觀點的、更有態度的,是機器人簡單的單領域思維或者拼湊寫不出來的。但是即便如此,我覺得我們未來5-10年以後,我們讀的大部分東西是機器寫的,讀的最好的東西還是人工寫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