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到2030年努力使中國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

大資料週刊發表於2018-06-08

640?wx_fmt=jpeg

教育部召開新聞釋出會解讀《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介紹有關工作開展情況。

(中國教育報記者樊世剛/攝)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對我國人工智慧發展做出總體部署;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加強新一代人工智慧研發應用”。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今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釋出會,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並解讀了這一檔案,釋出會上,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所高校介紹了其開展人工智慧工作所取得的經驗。


雷朝滋介紹,《行動計劃》以高校人工智慧發展的基本情況為基礎,兼顧當前需求和長遠發展,重點明確三個階段目標:一是到2020年,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佈局;二是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有效支撐我國產業升級、經濟轉型和智慧社會建設;三是到2030年,高校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行動計劃》從“優化高校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系”“完善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培養體系”和“推動高校人工智慧領域科技成果轉化與示範應用”三個方面提出了18條重點任務和三個細化專欄,著力推動高校人工智慧創新。


《行動計劃》印發後,教育部和有關高校深入推進落實並取得了積極進展:同意並支援浙江大學建設人工智慧協同創新中心,加快建成我國人工智慧領域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高地;在2018年認定的首批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案中,佈局建設了57個人工智慧類專案;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71所高校圍繞人工智慧領域設定了86個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


浙江大學是國內最早研究人工智慧的高校之一,1978年就開始了人工智慧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1981年建立了人工智慧研究所,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具有鮮明特色與顯著優勢。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朝暉說,從供給側來看,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可以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發展一流的人工智慧學科、培育高階的人工智慧人才、形成優質的人工智慧成果,不斷服務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戰略需要,從而為科技強國、教育強國提供更有力的創新支撐。


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介紹,在智慧科技高階實驗室的規劃與建設中,清華大學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重的理念,堅持以創新的基礎研究為推動,以軍事需求為牽引,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研發與人工智慧人才培養。清華大學還從體制機制上作出有益探索。為推動人工智慧領域跨學科交叉研究,學校成立了跨學科交叉研究領導小組,出臺了多個支援跨學科交叉智慧研究的檔案。如跨院系的教師兼職制度,以及跨學科交叉學位評定製度,對於培養人工智慧領域的跨學科研究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雷朝滋說,下一步,教育部將盡快落實相關支援政策,引導高校用好學科專業設定自主權。另外,高校要統籌資源配置、加大探索力度。教育部支援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慧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支援高校通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加強對從事基礎性研究、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的穩定支援。


來源:新華網


640

大資料週刊

郵箱:tougao@bigdatamag.cn

電話:010-57524293


640

眾論大資料 引領大時代

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