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动脉网VCBEAT發表於2018-12-14

2018年,全球都在經歷一場艱難的資本寒冬。募資難、融資難、估值縮水,這是許多投資人和創業者最深的體會。但儘管在這樣艱難的歲月,基因領域依然創下了約9.86億美元的高融資額,與2017年10億美元相比基本持平。

這一年裡,NMPA批准了首款基於NGS的腫瘤檢測試劑盒,燃石醫學喜提中國“腫瘤NGS第一證”;這一年裡,消費級基因測序價格再度降低,消費級產品迎來“2字頭”時代;這一年,基因治療引起投資熱潮.......

按照舊例,動脈網結合2018年基因行業的投融資料、大事件、政策對行業做出盤點,不同的是,2018年我們加入了部分國外資料。

1、融資總額69億人民幣,與去年基本持平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2018年,基因領域融資總額約9.86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基本持平。在這53家獲得融資的企業中,平均融資額2404.04萬美元。在資本寒冬中,投資機構募資相對困難,他們更謹慎的把資金投向了行業內技術領先、發展更為穩定的企業。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備註:凡數百萬按300萬計算、數千萬按3000萬計算、數億按1億計算,下同

從資料中可以發現,在資本投下的資金中,51.26%被B輪和C輪以後的企業拿走。這些企業已經進入發展的中後期,相對穩定。當然,這些企業價值不菲。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這些企業佔據億元級別以上融資的大部分。當然,也有少數在A輪和A+輪的公司獲得較大額度的融資,即便是在資本寒冬,好的技術依然值得買單。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2、13億元併購交易,B、C輪後期融資居多

在9.86億美元的交易金額中,有超過13億人民幣來自併購交易。其中,雲健康基因、OriGene先後被北方大陸、中源協和收購,交易金額分別為數億人民幣和12億人民幣。另外,無錫青蘭生物也於2018年7月被華大基因收購,交易金額暫時未透露。

對於大多數創業公司而言,除了企業市場的發展,他們也需要考慮投資機構的退出渠道。在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相繼上市之後,自然也有不少企業開始謀劃上市之路。但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會最終上市,對於一部分企業而言,被大公司收購是不錯的選擇。

2014、2015年是基因領域的創業潮,而今這些企業大部分都已經到了B輪、C輪等後期階段。或許,這個行業即將迎來上市和併購的熱潮。

3、3家測序儀企業獲得融資,國產裝置正在奮力直追

2018年國內有4家從事儀器裝置研發製造的公司獲得融資,3家涉及測序儀研發。梅麗奈米科技科技是國內鮮有的奈米孔測序儀制造商,他們用奈米孔檢測不同種類的腫瘤相關生物標記物。

牛津奈米孔在2018年3月宣佈在最新一輪融資中獲得了1億英鎊(約1.39億美元),參與本輪募資的投資機構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建銀國際(CCBI)、澳大利亞養老金管理機構HostPlus基金公司,以及部分現有股東。 

SBB新一代測序平臺研發創新公司Omniome在2018年7月獲得了6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德誠資本、高瓴資本集團、Lam Research Capital和Nan Fung Life Sciences。Omniome成立於2013年,其創始人Kandaswamy Vijayan博士離開Illumina後,希望能夠開發出新一代的測序平臺,提高測序進度、降低測序時間和成本。 

無獨有偶,在上游測序儀領域,國內外的融資差異也有點雷同。這些企業還相對稚嫩,研發還在中早期。而國外,2018年融資的測序儀企業有兩家,且已經非常成熟。

這一年中,上游領域最轟動的時間應該要數illumina對Pacific Biosciences的收購。

Illumina是二代測序的巨頭,後者則是三代測序儀領域極具代表性的企業。

Pacific Biosciences的三代測序平臺以其獨特的SMRT(Single Molecule Real Time)技術能夠分析單個DNA分子,以高準確度對DNA中較長的片段進行解碼。

這一場交易使得Illumina在短讀(short-read)測序技術以外,Pacific Biosciences的長讀(long-read)測序技術又一次使得它如虎添翼。

4、NMPA 5個月批准4個證,NGS腫瘤檢測將被推向臨床

2018年,國內液體活檢企業融資金額為24.52億人民幣。與2017年創下的10億美元記錄相差甚遠,部分原因可能是受資本寒冬影響;並且2017年多家公司已經完成了大額融資。

儘管如此,液體活檢領域仍然是獲得融資最多的企業,一共有13家。
  • 免疫治療伴隨診斷成熱點

受到PD-1\PD-L1藥物進入中國市場的影響,液體活檢領域掀起了一股免疫治療伴隨檢測的潮流。和瑞基因、仁東醫學、臻和科技、裕策生物等一眾企業都相繼推出了免疫診斷產品。在2018年廈門的CSCO上,免疫治療以及其伴隨診斷已經成為一股潮流,不談免疫似乎就out了。 

Opdivo和Keytruda相繼進入中國市場,意味著我國真正進入腫瘤免疫治療時代。但眾所周知,免疫抑制劑的應答率只有20%-30%,如果盲目用藥,除了給患者造成經濟壓力以外,還有可能延誤病情。

“現在國內的情況是,藥物上市了,伴隨診斷產品還沒有。”一位創業者這樣形容。

  • 燃石醫學喜提中國“腫瘤NGS第一證” 

不僅僅是免疫伴隨診斷的液體活檢產品,現在國內還沒有任何一款基於液體活檢產品獲得批准。不過,從2018年的7月份起,NMPA 5個月批准4款腫瘤NGS試劑盒,給了行業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7月23日,國家藥監局批准燃石醫學“人EGFR/ALK/BRAF/KRAS基因突變聯合檢測試劑盒(可逆末端終止測序法)”上市,成為我國首個獲批的腫瘤NGS基因檢測試劑盒,隨後在接下來5個月內陸續批准了來自諾禾致源、世和基因和艾德生物的腫瘤NGS基因檢測試劑盒。 

這標誌著NMPA對基於NGS的腫瘤基因檢測產品正式開啟閘門,儘管目前獲批的都是小Panel產品,但審批速度高提升,也將極大的推廣NGS腫瘤檢測產品在臨床的應用。

  • 和瑞基因啟動大規模前瞻性研究,GRAIL分享了CCGA研究的最新結果

液體活檢的另一個應用研究方向便是腫瘤早篩,即在血液、外泌體中檢測微量的ctDNA和CTC,在腫瘤早期的時候發現其蹤跡。 

甲基化測序技術一直被視為最有望實現癌症早篩的技術,鵾遠基因創始人張鵾與高遠共同開發了第一個大規模DNA甲基化靶向測序技術,該文章成為Nature Biotechnology封面文章。

在2016 Nature Biotechnology 刊登全球甲基化測序多中心比較文章中,張鵾甲基化測序技術綜合排名第一。因此,鵾遠基因也一直被視為國內、乃至國外腫瘤早篩玩家中的佼佼者。 

鵾遠基因在2018年3月完成了6000萬美元的A+輪融資,投資方包括九州通、先鋒醫療、松禾資本、禮來亞洲基金、景旭創投等專業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者。

優迅醫學搭建了國內唯一的ctDNA&CTC液體活檢雙平臺,同一管血即可完成ctDNA和CTC兩項檢測。基於這一平臺,優迅醫學可以實現“早期篩查診斷+個體化治療指導+全程動態監控”的癌症精準診斷全業務線模式。

基於低深度WGS,優迅醫學建立了一種低成本、泛癌種的CCeS三維泛腫瘤早篩分型方法。據透露,目前公司I期臨床試驗的資料已經證明使用低深度WGS進行腫瘤篩查的優越性和可行性。該技術已經申請國內和國際專利保護。 

2017年末,貝瑞基因將原有的腫瘤事業部獨立成立了和瑞基因。這家公司在2017年的11月獲得了總計8億元的投資。依託貝瑞基因的產業資源和智慧財產權,和瑞基因以極高的起點迅速成為腫瘤領域的種子選手。 

2018年4月,和瑞基因投入1億元人民幣,並聯合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發起前瞻性萬人佇列專案。這是目前國內正在開展的最大的肝癌前瞻性佇列研究專案,標誌著中國肝癌防控開創性地進入到極早期防控和臨床驗證的階段。 

“離開了超大規模前瞻性佇列研究,腫瘤早診早篩就無從談起。”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的陳磊教授曾這樣解釋。 

在發起大規模前瞻性研究之前,和瑞基因早就啟動了前一步的先導性研究專案PreCar,專案招收了1500名志願者入組,其中有500餘名肝癌患者(HCC)、超過1000名非腫瘤高危/健康人群。 

2018年9月,和瑞基因在CSCO大會上公佈了先導試驗的成果。資料顯示,在特異性95%的情況下,肝癌檢測靈敏度超過了90%;即使把特異性標準設定在99%,靈敏度也達到了87%。 

另外,除了和瑞基因,美國的腫瘤早篩公司GRAIL也在前兩年啟動了兩個大規模臨床研究實驗,分別是CCGA和STRIVE。GRAIL在4月份的AACR上公佈了一項初步結果,透過對三種原型檢測方法的試驗資料進行分析,GRAIL研究團隊證明,開發一種多癌種且具有99%以上特異性的早期癌症血液檢測方法是可行的。

同年6月的ASCO上,GRAIL分享了CCGA研究的最新結果目前的這項研究針對127名肺癌患者,採用三種檢測手段以實現癌症的早期篩查。這三種檢測手段包括:靶向測序檢測體細胞突變,如單核苷酸變異和小片段序列的插入和/或刪除;全基因組測序(WGS)檢測體細胞基因複製數的變化;全基因組亞硫酸氫鹽測序(WGBS)用於檢測異常的cfDNA甲基化模式(表觀遺傳變化)。 

結果表明,在早期(I-IIIA期)肺癌患者中,檢測率為38%~51%(98%特異性);在晚期肺癌(IIIB-IV期)患者中,檢測率為87%~89%,具體如下表所示: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基於NGS的早篩產品離臨床還有一段距離,但基於PCR檢測技術卻率先邁出了這一步。2018年11月,康立明自主研發人類SDC2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熒光PCR 法)(商品名:“長安心”)透過NMPA審查,正式拿到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

康立明對標美國的Exact Sciences ,是一家外泌物的腫瘤早篩公司。此次獲得NMPA審批的是基於糞便DNA的結直腸癌篩查產品,癌種的篩查產品也正在開發中。

5、消費基因,向下探索模式開啟

2018年也是消費基因發展的大年,客單價的降低使得使用者群體呈現出翻倍增長。據23魔方透露,在產品價格降低到299元以後,23魔方的銷量實現了近4倍增長。 

這一年裡,消費基因領域兩家龍頭企業23魔方、微基因均相繼完成融資。在2017年完成A輪和B輪融資後,23魔方2018年再度完成B+和B3輪融資,募資總額1.62億人民幣。微基因於2018年1月完成了B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華大基因、奇蹟之光等,但投資金額尚未透露。 

2018年成立的Genebox也獲得了來自大參林(個人投資)3600萬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其創始人李智曾在華平投資擔任VP,在瑞銀投資銀行香港辦公室擔任副董事。

Genebox以年輕人為目標使用者,側重網際網路營銷。另外,大參林藥房擁有3600家門店和2800萬活躍使用者,門店和會員體系也將成為其獲客渠道之一。 

從2018年各家企業的動作來看,向下沉澱是消費級基因檢測領域未來的大趨勢。 

水母基因在2018年共計完成了兩輪融資。水母基因區別於其他消費級基因公司的一點就是,公司始終在強調讓資料為健康賦能、讓資料為使用者所用。在產品的開發上,水母基因所推崇的也不是單純數量上的豐富,而是在產品內容上,給到使用者恰到好處的服務。

2018年年初,水母基因跨界聯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推出國內首創的“中國姓氏基因圖譜繪製計劃”,以及“生命圖志™”產品,開啟了中國人的尋根問祖之旅,追溯不同姓氏背後的家族變遷故事。

“中國和美國不同。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而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為主的相對同質性國家,5000多年來我們的祖先一直紮根在這裡,但經歷了多次民族融合與人口遷徙,因此人口遷徙地圖繪製更加困難。”水母基因首席科學家趙南表示,“同時,中國的歷史也更加久遠,上下5000年的族系變化,這些要考究起來也遠比一個祖源遷徙更加複雜。” 

另外一款產品“生命教練”則在國內首創“應用基因為使用者設計健康生活方式”的概念。除了個人基因組檢測、國際前沿的腸道菌群檢測、無創疾病早篩以外,水母基因還建立了一支囊括醫學、運動、營養、遺傳等多領域專業人才的“生命教練”團隊,根據使用者基因情況,為使用者量身提供健康知識、健康課程,精準推薦最適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當然,除了產品上的打磨,這家位於產業鏈中游的公司也在積極需求上游的擴充套件。2018年11月,水母基因與賽默飛世爾聯合宣佈:雙方達成“核心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未來將在基因檢測領域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

此次的合作標誌著雙方關係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除了引進賽默飛世爾全套基因晶片分析系統,水母基因也將引進Ion GeneStudio™S5 Plus 二代測序平臺技術。

水母基因將基於此進行國產化,在國內研發、生產,面向各醫療機構臨床檢測中心推出該國產化裝置,進行臨床微生物方向的體外診斷,將基因檢測資料與臨床資料融合,從而更加全面的反映被檢測者的健康狀態。

不僅如此,獨角獸企業碳雲智慧也在進行類似的探索。2018年7月,碳雲智慧和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在動態血糖管理研究及其相關應用領域進行合作。

隨後,公司還和大成食品的全資子公司簽署協議,雙方成立了新的合資公司Better me,將依託碳雲智慧的技術支援,以生物科技和人工智慧為基礎,針對消費者對精準營養的需求定製核心檢測指標並進行檢測,進而輸出與消費者個體情況相匹配的營養分析報告,並提供定製化的餐飲解決方案。 

Better Me將依託碳雲智慧的技術支援,大成食品在原料採購、產品研發、供應鏈管理和完整銷售渠道的全產業鏈優勢,將精準營養餐飲解決方案轉換為食品,並進行線上線下市場推廣,從而形成產業閉環。 

除了碳雲智慧,與中糧集團互動的還有微基因。最早,與霍尼韋爾口罩互動營銷活動使得微基因獲得了新的思路。在這之後,除了學習網際網路公司賣起了月餅,微基因更大的向下探索是與中糧集團聯合推出的基因定製輕體方案。 

中糧集團引入哈佛、劍橋大學前沿營養學、聯合CDC營養所等國內外知名院所專家,建立16個維度肥胖因素模型,進行多維度測評,並參考WeGene基因檢測資料,為使用者量身定製14天專屬輕體方案。 

整體方案中,除了包括微基因的測序產品、中糧集團出品的代餐組合以外,還包含了1對1的私人營養師服務。

6、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籌謀搶佔先機

2017年12月,基因治療領域的領頭羊Spark Therapeutics的創新基因療法Luxturna(voretigene neparvovec-rzyl)獲得美國FDA批准上市,主要用於治療患有特定遺傳性眼疾的成人患者和兒童。這是首款在美國獲批的靶向特定基因突變的“直接給藥型”基因療法,也是如此2018年被視為基因治療元年。 

從國外融資資料來看,基因治療、基因編輯相當火熱。我們統計的29家獲得融資的企業中,有13家正在從事基因治療業務,同時還有5家提供基因編輯服務。相比之下,2017年融資頻發的液體活檢領域僅7家企業獲得融資。

在液體活檢領域,Fondation Medicine早年便成功上市,並在2018年被羅氏收購;明星企業Guardant Health在2017年納斯達克上市;GRAIL宣佈C輪融資時,也曾一度傳出上市訊息。

簡單來說,以美國為主的國外液體活檢企業基本都已經進入發展後期,上市和併購熱潮已經開啟,融資頻率相對較低;而基因治療才是當下熱門領域。

但在國內,液體活檢仍然在融資事件中佔據領導地位,基因編輯和基因治療融資企業分別是5家和2家。 

儘管如此,國內也還是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企業。美國eGenesis的原班人馬(楊璐菡、George Church)於2017年在杭州創立了啟函生物。這家公司與eGenesis為姊妹公司,團隊希望建立新型的中美同步研發,互通有無的創業創新模式。

啟函生物在7月份宣佈A輪融資780萬美元,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領投,Arch Venture、北極光創投、 樹蘭醫療資本、Biomatics Capital Partners、Alta Partner等參與融資。接下來,啟函生物將加快建立其基因修改平臺,以推動異種器官移植的研發。 

魏文勝於2015年創立了博雅輯因。除了是北京大學研究員,他還是遺傳學會基因編輯分會副主任、CDE藥品註冊評審專家委員會專家。 

經過三年的成長髮展,博雅輯因已經圍繞基因編輯技術、T細胞及幹細胞工藝、以及高通量遺傳篩選等平臺積累了十餘項專利技術,並獲得了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和中國專利優秀獎。2017年,博雅輯因又被生物技術頂級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列為十家受資本青睞的技術密集型初創企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是其中唯一一家亞洲公司。

博雅輯因於2018年8月完成了億元規模的Pre-B輪,參與的投資機構包括禮來亞洲、IDG資本、華蓋資本等。

儘管在各個領域都會有結合本體情況的創新模式,但技術趨勢仍然是由國外在引領。總體看來,國內基因領域在發展趨勢上,仍然處於Follow階段。

7、華大環形投資,貝瑞縱向佈局,二級市場不同的資本打法

華大基因和貝瑞基因是目前唯一兩家上市的NGS技術企業,在登陸資本市場之後,他們開始用資本手段進行產業佈局。不過,兩家的風格呈現巨大差異。

2018年,華大參與投資了4家企業,分別是菁良基因、GeneDock、裕策生物、WeGene。這幾家公司中,裕策生物、WeGene創始團隊均來自華大,GeneDock早在2017年便與華大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係,而菁良基因本身也是華大集團旗下藍色彩虹雙創中心企業。 

華大投資的這幾家企業,涉及業務包括試劑耗材、液體活檢、消費基因、和基因大資料。這些公司的業務範圍基本圍繞華大基因本身業務,呈現出環狀佈局。

貝瑞基因在2018年投資的只有一家公司——信念醫藥,這是一家從事基因治療研究的初創公司。再加上2017年底對Bionano、基因大資料產業園、和瑞基因的投資活動,其投資邏輯除了圍繞自己業務以外,更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在做縱向佈局。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8、未來趨勢:大魚吃小魚、基因治療、多組學資料整合......

2018全球生物領域最炙手可熱的技術是什麼,單克隆抗體、CAR-T、還是液體活檢?從資本資料來看,基因編輯、基因治療才是新風向。這一領域也彙集了諸多生物技術大牛。

張鋒、Emmanuelle Charpentier、Geoger Church、Jennifer Doudna、David Liu等一眾大神都創立了自己的商業化公司。在技術成熟之後,基因編輯技術開始走向科研到醫療的轉化之路。這些應用主要包括遺傳性疾病、罕見病的治療,異種器官移植等。

商業化行為還是後,資本的態度也影響著行業的發展。從今年的投融資料來看,基因編輯、基因治療備受關注。

張鋒、David Liu以及J. Keith Joung三位CRISPR領域的“大神級人物”聯合創辦的新公司Beam Therapeutics是全球首家利用單鹼基編輯技術開發精準基因藥物的創新公司,A輪融資便獲得了8700萬美元。Precision BioScience也獲得了1.1億美元的B輪融資,並獲得了吉利德、安進等產業投資者青睞。

基因領域 : 總融資9.86億美元與去年持平,基因治療浪潮即將來襲

谷歌風投、ARCH Venture、高瓴資本、F-Prime Capital、IDG資本等一眾明星機構都開始佈局基因編輯技術。在國內,儘管液體活檢技術仍然佔據主流,但目前國內生物技術還處於follow階段,美國前沿的趨勢變化必然也將隨後在國內出現。 

另外一個趨勢就是基因大資料相關的資料庫搭建、以及分析管理工具企業或許會獲得關注。未來醫療領域的核心競爭力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技術突破,二是資料。

貝瑞基因在2017年便投資逾28億元建設基因大資料產業園;致力於運用精準醫學大資料改善人類健康的藥明明碼在2017年融資2.4億美元后,2018年再度完成2億美元的C輪融資,淡馬錫、雲鋒基金、紅杉資本中國持續參與。

中游測序是國內發展最為成熟的環節,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聚集在這裡。在這裡,最有可能出現下一個上市公司,但也可能最先出現大魚吃小魚的現象。

羅氏在2018年進行了兩筆大的收購:2月宣佈將以19億美元收購紐約的健康公司Flatiron Health;6月又以34.4億美元收購Foundation Medicine。

這兩家公司中,Flatiron Health主要是系統化的收集全美國的腫瘤醫療中心和其他醫療機構中的癌症臨床資料,並建立腫瘤資料分析模型;Foundation Medicine是一家在癌症診療領域處於領先的公司,致力於透過深度瞭解每名癌症患者體內的遺傳變異。

不少業內專家指出,這些收購將進一步擴大羅氏在癌症精準醫學中的佈局。一手臨床資料、一手分子診斷,羅氏透過對兩個公司的收購補齊了自己在臨床和分子診斷資料的佈局。

億萬富翁Eric Lefkofsky 和Groupon公司共同創立的Tempus希望透過臨床和分子檢測資料的整合來改善癌症治療,公司從全國各地的醫院收集分子檢測資料和臨床資料,並在一個資料庫中對兩者進行分析,目的是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療水平。這家公司在2018年完成了1.1億美元的E輪融資,其估值已經到達獨角獸級別。

多組學資料的整合已經在國外形成趨勢,這樣的趨勢勢必也想影響國內行業。但這個趨勢到來的時間不會很短,但想必也不會太長。

*封面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