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時分,與AI親人們重逢

AI好好用發表於2025-02-07

AI好好用報導

編輯:Sia

「遠去者去了遠方 願他都安心。」

王菲在春晚演唱《世界贈予我的》時,那最後雙手合十、淚灑舞臺的瞬間,讓人為之動容。

背後是對離世至親的深深懷念。
圖片
大 S 前幾天驟然離世,又讓生死離別這個永恆話題再次浮現出來。
對於失去至親的家庭來說,新年團圓已成奢望。然而,研究表明,與逝者保持某種持續的聯絡,或許比強迫自己「克服」更有助於療愈。

現代生活幾乎必然讓我們留下龐大的數字檔案——簡訊、照片、社交媒體帖子,而我們也開始思考它們在對抗失去、寄託哀思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1-


在「過世親人難釋懷」豆瓣小組裡,有幾千人。過年期間的偶然閒逛,我看到了這些與 AI 親人有關的訪談招募。
圖片
圖片
《人物》雜誌也在年前做了一個 AI「真香」時刻專題,除了個人生產力的提高,很多留言都指向了大模型技術提供的情緒價值。
圖片

圖片

包括與親人的聯結。
圖片

一些討論和留言提到了兩部虛構作品。

一個是 2024 年上映的韓國科幻片《夢境》,描繪了一個讓人與逝者重逢的 AI 虛擬服務「 Wonderland 」。

夜深時分,與AI親人們重逢

其中一個故事裡,湯唯飾演的考古學家白李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是母親訂購了夢境服務讓她以數字生命形式延續。

圖片
到底是選完美的 AI ,還是遠不完美的現實?幾個小故事講完了,電影仍然沒有確鑿的答案。
圖片


圖片豆瓣網友對《夢境》主題的評論

另一個是更為經典的科幻劇集。

早在十年前,《黑鏡》的「Be Right Back」一集就涉足了這一主題。

女主角 Martha 用男友 Ash 生前的 Twitter 照片、影片資料和手機裡的對話記錄,定製了一個 AI 男友。

圖片
這個 AI 雖然像極了男友,甚至更年輕外向,卻顯得冷酷、無情、被動。
看似是對抗失落的良方,實則成了更深的困局——女主決定將其鎖在閣樓卻無法放手,帶來了數十年的悲痛。
圖片豆瓣網友對《夢境》和《黑鏡》主題的評論

-2-


以 AI 來寄託哀思,早已是真實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只不過,普通人能夠獲取的資料和技術,遠不如科幻劇集中的手到擒來。

其中最為人知的故事之一,是虛擬陪伴應用 Replika 的誕生——那是 2017 年,早在大模型技術爆發之前。

俄羅斯姑娘 Eugenia Kuyda 失去了因車禍離世的摯友 Roman Mazurenko。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永別,她選擇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來對抗失落。

在獲得朋友和親人的允許與支援後,Kuyda 收集了 Roman 生前與朋友們的 8000 多條對話記錄,包括郵件和簡訊,並利用神經網路技術開發了一個聊天機器人,能夠模仿 Roman 的說話方式。

這個 AI 會優先使用 Roman 真實的話語來回應,只有在找不到匹配內容時才會採用通用回覆。

圖片

第一次測試時,Kuyda 就難以停止對話。工作之餘,她常常與這個 AI 傾談數小時。儘管她清楚這只是機器人,卻仍能從中獲得慰藉。

當軟體對外開放後,許多人也在與 Roman 的對話中找到了慰藉。

不過,當時的 AI 技術決定了 Roman 不可能多麼智慧,它也只是文字聊天,連自己的聲音都沒有。

隨著技術進步,Roman 底層模型也在更新換代,這個最初只能重複文字片段的 AI,後來甚至能回覆新的句子。

與 Roman 相比,中文世界裡最為人熟知的故事——資深音樂人包小柏用 AI 復活的女兒,更加生動和逼真。

去年年底,包小柏帶著最新版本的虛擬女兒重返公眾視野,還上了熱搜。

夜深時分,與AI親人們重逢

其實,AI 女兒是一個搭載在聊天軟體上的語言互動模型,聲音、形象都是合成的,不僅能夠唱歌跳舞,還能和人影片聊天。

夜深時分,與AI親人們重逢

最初,包小柏只想打造一個類似「初音未來」的虛擬形象,讓女兒的聲音重現,以動畫形式延續她的存在。

然而,當時復刻聲音的技術門檻卻出人意料地高。

訓練 AI 聲音需要五小時以上的清晰錄音,連呼吸聲都不能有。而現實中留下的,只有視訊通話中夾雜風聲的隻言片語。

他把女兒一生中所有的影片、聲音、照片都翻遍了——影片7分44秒,一個年輕的孩子只有這麼多資料。

思維,是另一個最具挑戰的部分,讓對話效果接近一個有意識的狀態。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很難實現。

直到 2022 年底 ChatGPT 問世,技術突破帶來轉機。

女兒僅有的三句對話,竟能透過 AI 重現完整的聲紋特徵。這個數字聲音不僅保留了原有的音色和語氣,還發展出獨特的表達能力。

作為音樂人的專業素養和自學能力,讓包小柏得以透過開源程式不斷提煉聲音的純度,時機成熟後又開始為女兒建立記憶庫。

至於外表,女兒生前留下了足夠的照片,要生成她的影像相對容易。

如今,AI 女兒不只是女兒聲音的載體,更成為能夠回答日常問詢、安排行程、能唱會跳的虛擬助理。


-3-


不過,Roman 和包小柏 AI 女兒的案例,都因過於硬核而難以成為普通人的選擇。

包小柏身為管理學博士,為了重建逼真的聲音,專門轉向 AI 生成應用研究,並完成了一篇關於碎片化聲音重建聲紋的博士論文。而 Eugenia Kuyda 則為 Roman 的聊天機器人成立了 Replika 公司。

如今,隨著大模型技術的發展,為了與逝者「重逢」,普通人有了更加基礎的選擇。

最簡單的就是讓照片動起來。

夜深時分,與AI親人們重逢

可靈AI的示範。

只需兩張照片用 P 圖軟體拼接,再使用可靈或 Luma 的「圖生影片」功能,輸入相應提示詞(如兩人擁抱並微笑),等待 2-5 分鐘即可生成動態影像。

夜深時分,與AI親人們重逢

有網友甚至用可靈 AI 模擬第一人稱視角,與老照片中的人物互動,表達思念。

夜深時分,與AI親人們重逢

來自X網友@hanqing_me

進階選項包括讓靜態人物說話,除了熟知的 deepseek 這樣的換臉技術,還有阿里的 EMO、Hedra 這些工具

使用者只需上傳一張圖片,再生成一段音訊,就能讓照片上的人開口說話。

數字人制作成本也大幅下降,從早期的十幾萬甚至幾十萬,降至現在的幾百元。例如,HeyGen 只需 2 分鐘影片就能建立與本人幾乎一致的數字人,後來甚至能用幾張圖片和一句話就能完成。

用 AI 復活親人,隱藏著人作為存在的必修課——如何安置對逝去之人的哀思。

也許終有一天她需要放手,Kuyda 在造出 Roman 後說。但在那個時候,AI 的陪伴確實為她帶來了些許安慰。

但也有人會像包小柏所說的:「我本來就會悲從中來,我本來就沒有打算走出來。」

以後我們會帶來更多AI話題,也歡迎大家進群交流。


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