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開年復工,“線上經濟”在疫情包圍之下顯得尤為重要,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直播、手遊、音視訊等相關產品成為使用者“宅”家必備工具。騰訊科技聯合優質媒體從企業、高管、使用者、行業等多角度探討。本篇為騰訊科技聯合矽谷洞察,解讀美國線上教育的行業發展。

在當前疫情之下,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相繼宣佈延期開學。為做到“停課不停學”,各級各類學校開始探索線上教學,老師們瞬間成為最火“主播”。與此同時,國內線上教育企業迎來意外“大考”。

有人說,這是一次國內線上教育大爆發的機遇。在全球資本市場上,國內線上教育板塊受益企業紛紛強勢上漲。2月以來,A股市場,方直科技、二六三、鵬博士等數十隻個股接連漲停;新東方線上在港股市場上漲近17%;美股市場上,好未來、跟誰學漲幅均超過10%。

國內的線上教育於21世紀初期才開始發展,美國的線上教育行業發展更早,至今已經歷多次發展與迭代。除了傳統教育機構投身線上教育,以可汗學院、Coursera、Udacity、Udemy等為首的一批專注線上教育的科技公司也在矽谷湧現。在頭部企業逐漸顯現的同時,也還有更多的企業在競爭中尋求轉型。

那麼,美國的線上教育當下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什麼?矽谷線上教育科技巨頭的玩法如何?小探來為你一一梳理,希望能夠給處在歷史機遇中的中國線上教育行業一些參考。

美國線上教育行業:發展起步早、行業規模大,增速偏低

早在20世紀末期,美國鳳凰城大學、大峽谷大學就開始探索通過網際網路形式向學生提供學習服務。據市場調查機構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釋出的資料,截止2013年,全美線上教育註冊人數已經超過710萬,約佔全美高校學生總人數的33%,美國幾乎所有頂尖大學就都已經開設了網路學習平臺。

據市場研究機構docebo的研究顯示,2016年,北美市場的線上教育規模就已達到233.74億美元,總量佔世界市場的50%以上,而彼時的整個亞洲市場規模也才在100億美元左右。同時,美國線上教育機構數量眾多,據LinkedIn上的資料顯示,截止2020年2月,全美共有27939個關鍵字為“ e-learning”的公司。

雖然起步早,根據開源電子學習平臺Docebo所釋出的2010-2016年的資料來看,由於體量已經很大,北美線上教育市場的發展增速卻遠不及以中國、印度等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總體來看,美國的線上教育行業呈現出規模大、增速低的態勢。

但Docebo同時也認為,在VR、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新技術的推動下,未來幾年,美國的線上教育市場將迎來新的增長期,從2018年到2025年,CAGR(年複合增長率)將增長至7%左右。而在下一階段的發展中,美國線上教育的未來形態與發展方向也會逐漸發生變化。

線上教育內容:已全面進入細分時代

從美國線上教育的應用型別來看,以K12(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縮寫,指幼兒園和中小學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為主的學術型教育分類仍然佔據最大市場份額。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端的線上教育需求呈現出持續走強的趨勢。

據美國電子資訊產業報的研究顯示,在2001年至2017年間,企業線上學習達到了900%,而通過美國培訓和發展協會2017年對2500家公司的調查發現,為員工提供擁有線上綜合培訓計劃的公司利潤率平均提高了24%。企業端的線上教育,已經成為新的重點發展方向。

而在培訓領域,美國則全面進入了細分時代。各類線上教育企業在資本的助推下“百花齊放”,機器人編碼(Wonder Workshop)、創造力開發(Curious)、課堂學習過程追蹤反饋(Skillshare)、線上攝影學習(Digital-photography-school)、線上音樂學習(ClassDojo)、科技產品DIY(Makezine)、職業內容學習平臺(Digital Tutors)等細分企業層出不窮,給線上教育注入了全新血液。其中,商業和管理課程線上學習內容佔比持續擴大,素質教育課程受眾增加。

(按主題劃分的美國線上課程佔比,資料來自class central ,版權屬於原作者)

技術推動創新:VR課堂、AI聊天機器人、線上高中出現

在技術層面,新興技術也正在與線上教育領域積極結合,並催生出一些有趣的新教育模式。

例如,VR課堂開始進入實踐。截止去年,美國教育科技公司Nearpod VR已經向美國1萬多所學校提供VR課程,展開了基於VR的線上課程實驗。雖然VR教學的成本問題仍還未解決,但谷歌旗下的虛擬現實平臺Cardboard上的教育應用的數量在不斷增長,眾多內容開發商也正在不斷開發新的VR課程,VR線上教育也在蓄勢待發階段。

(田納西Hunters Lane 高中,寫作老師讓學生們在課前用 “體驗”泰坦尼克號沉沒和阿波羅 11 號太空任務等課程)

此外,線上教育正在擁抱AI。美國著名的語言學習軟體Duolingo,除了利用機器學習和自然語言處理能力幫助自動調整使用者語言學習難度之外,還開發AI聊天機器人與學生進行逼真對話。而專注數學輔導的軟體Carnegie Learning,去年推出了Livelab專案,用AI部分替代老師功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評估。

技術為線上教育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一些新的模式探索也開始湧現,例如線上高中。

史丹佛大學高中、喬治華盛頓大學高中等一批私立學校正在探索獨立的線上高中學位授予模式。這些線上高中以“翻轉課堂”理念(從過去以老師為主導,變成以學生為主導)為引領,採用申請入學制,所有的課程級考核都在網上進行,並授予國家認證的高中學歷,近年來顯現出了良好的教學成效。

其中,史丹佛線上高中的大學入學率達到100%,SAT平均分2144、ACT平均分為32.3(SAT滿分為2400,ACT滿分36),2019年排名全美STEM高中的第四位。

(史丹佛線上高中,圖片來源於網路)

矽谷教育科技巨頭:皆將B端業務作為重點

處在科技發展前沿的矽谷,當然也是美國當前教育科技企業們的聚集地。可汗學院、Coursera、Udacity等逐漸在跑馬圈地的過程中在各自領域裡嶄露頭角。

其中,可汗學院一直堅持非盈利。目前,可汗學院擁有5000多個教學視訊,視訊一般都在10分鐘以內,內容涵蓋數學、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學、美術史及電腦科學等各種學科,擁有來自全世界200多個國家超50萬的註冊教師和上千萬的使用者。在技術層面,可汗學院其實並沒有多領先,以比較傳統的線上視訊教學為主,但它能風靡世界的主要原因,還是它能堅持提供免費、優質的基礎教育內容。

可汗學院一部分收入來源於從YouTube網站獲得廣告分成,另一部分則來源於社會和使用者的捐贈。Google、微軟等基金會都曾向可汗學院捐贈數百萬美元。可以說,可汗學院以公益的理念和優質的內容,在K12賽道上立起了標杆。

而在內容型企業方面,由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教授吳恩達(AndrewNg)和達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在2012年創辦的Couresera備受關注。Coursera以免費的大型公開課的形式(MOOC)向全世界的學子提供世界頂尖大學的系列課程。成立不足一年,便吸引了來自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萬名學生,在全球範圍內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在發展初期,Coursera的商業模式卻並不明朗,MOOC完全是在在教育情懷的推動下誕生的。但是,到了2018年,Coursera的年營業收入已突破1億美元,2019年4月,Coursera還接受了總額為1.03億美元的E輪融資,成為教育科技創企中的“大哥大”。

Coursera通過數年的摸索,已走出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其除了免費課程之外,還發掘了證書計劃(學完一門課程並支付一定的費用獲取課程學習認證證書)、線上學位計劃(通過線上學習獲得學位)和商業合作計劃(企業為員工購買課程)等多種盈利模式。

(Coursera企業端介面)

其中,Coursera 在2016年8月推出的Coursera for Business業務成為了近幾年的發展重點,此項計劃主要是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訓視訊以及公司學習系統,企業可以用來進行員工培訓、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

截至2019年年初,Coursera平臺擁有超過3100門免費線上課程和310多個專業課程,同時與10餘所高校合作設立15個線上碩士學位,與1500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據Coursera研究顯示,全美企業線上培訓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310億美元,具有巨大發展潛力。

(截止2019年初Coursera旗下的產品,圖片來自於class central,版權屬於原作者)

跟Coursera同在MOOC賽道上的Udacity、edX近年來也選擇在更具有盈利空間的職業領域裡發力,相繼推出各自的企業端產品。轉型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MOOC的盈利模式比較單一,且市場上同型別競爭者層出不窮;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傳統學歷教育仍然是市場認可的主流,線上課程、線上學歷取代傳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傳統教育的C位難以撼動,線上教育企業的發展也飽受壓力。就連“MOOC三巨頭”之一的Udacity,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至今也已經經歷了3輪裁員,裁員比例高達30%。向企業端發展,彷彿成為了內容型企業們的新發力點。

從美國線上教育的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以及美國線上教育巨頭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出,新技術、新模式的到來的確讓線上教育方式更加多元,但VR課堂、線上高中的的核心還在於課程本身,可汗學院的快速擴張來源於優質的內容,Coursera能在一眾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也是因為有最頂尖的課程資源。因此,無論是在學歷教育、素質教育還是企業教育,內容的開發始終還是線上教育的“主角”。

此次疫情,確實能給國內線上教育帶來大量的流量湧入,但沒有長期產出的優質內容、長效的模式以及有力的技術支撐,此刻的“繁榮”恐怕也只是曇花一現。從美國的經驗來看,找準賽道磨練內容,並不斷注入新模式、新技術,才能保持行業長期的生命力。不被資本裹挾、耕耘式的發展,才更加貼合教育“知識傳遞”的本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矽谷洞察”(ID:guigudiyixian),作者:Junt,編輯:SV Ins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