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馬是敏捷?(4)——敏捷不能當飯吃

張傳波(Fireball)發表於2013-12-04

摘要:

敏捷不是靈丹妙藥,不能當飯吃!這是本系列文章最後一篇,我們將會談談敏捷對組織架構、團隊文化的要求,特別是對薪金待遇的要求!最後根據我的個人理解,給出我對敏捷的定義。

 

本文大綱:

1)部門設定惹得禍?
2)強矩陣還是弱矩陣?
3)敏捷對團隊文化的要求
4)敏捷對薪金待遇的要求
5)敏捷的本質是什麼?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4篇,如果還沒有看過前面的文章,建議先按順序看看!

第一篇:敏捷的“官方”定義

連結:http://www.cnblogs.com/umlonline/p/3450032.html

第二篇:敏捷流程框架及敏捷實踐一覽

連結:http://www.cnblogs.com/umlonline/p/3450428.html

第三篇:敏捷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連結:http://www.cnblogs.com/umlonline/p/3453930.html

 

 

1)部門設定惹的禍?

下面我將會列舉三個例子,前面兩個是“杯具”,後面一個是“洗具”。

 

案例1:需求設計部 PK 編碼及實施部

先上圖:

圖4.1 部門之間的PK

某軟體公司設立了兩大部門:

需求及設計部:顧名思義,就是負責軟體需求分析及設計工作。(後面簡稱“A部門”)

實施部:負責編碼實現,負責軟體的安裝、部署、上線、培訓客戶等工作。(後面簡稱“B部門”)

公司內部有一個任務管理系統:A部門經過需求分析及軟體設計後,通過該系統分派編碼等任務給B部門,這個任務叫“工單”,而分派任務的工作叫“下單”。B部門需要完成這些任務,並接受A部門的檢查。B部門如果不能按時按質量要求完成任務,B部門的績效考核就會差;而B部門如果認為A部門分派的任務不合理、描述不清,可以拒絕該任務,稱之為“踢單”,“踢單”越多,A部門的績效考核就越差。

沒有這樣的部門設定和考核機制之前,兩個部門的人可以無分彼此地一起商量事情,共同解決問題,而這樣的部門設定及考核機制建立後,兩個部門的人經常為了一個“工單”而扯皮,工作的焦點變成不是如何讓專案成功,而是如何界定兩個部門的工作邊界以及想辦法推卸責任。

這樣的情況,如何敏捷?

 

案例2:客服部 PK 開發部

某網站有大量的使用者訪問,使用者可以向客服部投訴問題,客服部記錄問題後移交個開發部處理。使用者向客服部描述問題的時候,往往是描述不清的,往往只有“大概”的說法,而客服部往往也不能進一步向使用者問清楚情況,往往只能記錄問題而已。於是這樣的問題移交到開發部時,開發部就會說:記錄不清楚,無法定位問題所在,無法重現問題。開發部將問題踢回去,要求客服部進一步瞭解清楚情況。而客服部認為這些問題應該由開發進一步去搞清楚細節,畢竟客服不懂技術,可能無法跟使用者瞭解清楚情況。於是有些使用者提出來的問題因為客服部和開發部的扯皮,一直懸而未解,直到不了了之……

這樣的情況如何處理?又如何敏捷呢?!

 

案例3:服務部與開發部的協作

我曾經在某公司的開發部工作,公司也有服務部等其他部門,我們公司當時銷售產品為主,客戶數量有幾千甚至上萬。客戶使用軟體過程當中,自然會遇到很多問題,就會求助於服務部,服務部能解決很多問題,但有時候遇到一些複雜的問題或者程式出錯可能就無法處理,就會轉給開發部處理。

我負責其中一個產品,我是這個產品的開發者。服務部轉發過來的問題通常也是記錄不清的,有時候服務部的同事會直接將使用者的電話轉過來。我不會厭煩這樣的事情,反而是非常喜歡這樣,我很關注使用者使用我們的產品的感受,我會主動找客戶問清楚細節。有時候服務部有一段時間沒有意見反饋過來,我會主動問服務部同事:是不是出了什麼狀況?因為我相信只要軟體有人在用,就不可能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意味著沒有人用這個軟體。每次處理完問題後,我都會向服務部的同事通報處理的情況,並告知服務部的同事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應該如何跟使用者溝通。開發部不僅僅是我,所有的同事都是這樣的態度工作的,開發部和服務部之間的協作是無縫和良好的。

我能這樣做是因為我人品好、工作態度好嗎?非也,這是因為我有強大的利益驅動,我是按軟體的銷售額拿提成的!終端使用者使用軟體的感受,我當然要關注,我要改善軟體讓軟體更加好賣,我好拿更多提成啊!

好的人品和好的工作態度,當然會幫助工作做得更好更主動,但如果有不合理的部門設定和績效考核辦法,就會逐步將這些“好東西”磨掉,甚至讓好的員工忍受不了選擇離職!合理的部門設定和績效考核辦法,能釋放大家的工作積極性,讓“懶人”變得更加勤勞和主動,同時淘汰掉不合適的員工。

 

上述三個例子說明了什麼呢?你是屬於哪種情況呢?很明顯,能不能敏捷與公司的某些機制有關係,下面繼續詳解……

 

2)強矩陣還是弱矩陣?

請看圖:

 

圖4.2 矩陣式管理

軟體公司一般會分為若干部門,比方說:行政部、財務部、研發部、質量部、銷售部等等。公司越大,有可能部門分得越細,研發類直接相關的部門還可能細分為:專案管理部、需求部、開發部、測試部等。通常部門的劃分標準是根據按工作性質,細分部門的目的是希望術業有專攻,公司老闆希望各部門能越做越專業,各部門各司其職,共同地完成公司的運作。軟體專案需要各類專業人才,包括以下方面的專業人才:需求分析、軟體設計、專案管理、程式設計師、測試工程師、實施工程師、配置管理員、QA等等,這些角色在專案中各司其職,發揮各自的作用,這些角色可能來自不同的部門。對於某位專案成員來說,他又雙重領導,分別是他所在部門的部門經理,還有就是專案中的專案經理。

上述部門及專案架構,就是矩陣式架構,基本上大部分公司都是這樣運作的,但又會分為弱矩陣和強矩陣。

弱矩陣:各人以部門職責為主,各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各人主要對部門經理負責。

強矩陣:各人以專案利益為主,不僅僅完成本崗位的工作,還需要跨職能地工作,只要對專案成功有意義的事情,都鼓勵專案組成員去完成,各人對專案成敗直接負責。

如果你們在開展專案工作中需要經常協調各部門,但經常要浪費很多時間和成本,要求其他部門配合就好像求“阿爺”做事情一樣;如果你們專案工作中某部門的文件輸出是另外一個部門工作的輸入,而這個文件經常成為扯皮的載體;如果專案出了問題領導要問責,各部門引用各自部門職責來相互推卸責任,最後可能會變成流程的錯、過程的錯…… 如果你們有上述情況之一或者是有類似的情況,那麼恭喜你,你們是“弱矩陣”!

如果專案小組成員能在專案經理的帶領下,無論是來自哪個部門,都能為專案的成功出力,都能自覺地做到“跨職能”地工作;如果專案出了問題,我們會認為這是我們的錯,而不是具體某個人或某個部門的錯…… 恭喜你,你們是“強矩陣”!

看上去似乎“強矩陣”比“弱矩陣”更好,其實兩種模式各有特點和適應面:

弱矩陣:

1)流水線生產,適用於穩定的專案或產品。
2)每個人完成自己的工作職責,對崗位負責。

強矩陣:

1)適用於高難度、高挑戰的專案或產品。
2)每個人都對專案成敗負責。
3)每個人除了完成本職工作,還需要跨職能地工作。

很多公司規模比較小的時候,一個人需要完成很多種工作,自然而然就是“強矩陣”;公司慢慢做大後會細分部門,但管理者沒有用某種考核方式來捆綁各部門的利益,就逐步會變成“弱矩陣”。經歷過由小到大的老闆可能都會感嘆,為什麼公司越大效率越低,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前文的案例1、2,明顯就是按“弱矩陣”的思路來管理企業,結果出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不是部門職責不清的問題,而是體制出了問題;案例3雖然也劃分了部門,但一個有效的績效考核辦法將大家的利益捆綁。

我們的軟體專案通常都是“高難度”和“高挑戰”,基本上不太可能流水線生產,所以我們更加需要“強矩陣”的管理模式,如果要實踐敏捷,“強矩陣”的管理模式是必須的。不過我也見過有人分享“弱矩陣”下的敏捷實踐,具體我還沒有研究過,我覺得“弱矩陣”下部門內可以部分敏捷,但如果專案需要各部門協調時,“弱矩陣”可能真的無法敏捷。

 


3)敏捷對團隊文化的要求

下面分享兩個跟團隊文化有關的案例。

案例1:皇帝急太監就是不急!

某專案經理為了專案心急如焚(皇帝急),而其他專案成員表示淡定(太監不急):你安排任務給我就行了,老子的工作就是完成任務。專案經理很鬱悶,為什麼大家不能主動一點、多承擔一點呢?為什麼只有我急,大家不急?

案例2:“木頭人”團隊

某專案經理和某專案成員一起外出吃午飯,專案經理苦口婆心地跟他說:溝通很重要啊,一個專案的溝通很重要啊,很重要啊…… 如此這般說了很多溝通很重要的大道理,某專案成員一致不吭聲,最多隻是偶爾“嗯”一下,或者點一點頭。專案經理還是私人出錢請專案成員吃飯的呢,他這樣做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在實際專案中經常問大家有沒有問題,大家要麼不吭聲要麼就說沒有問題,然後後面專案問題超級多。救命啊,他受不了了,為什麼大家都藏著掖著,不溝通不說話呢!於是他才想出請吃飯這招,但你可以看到請吃飯的溝通效果是怎樣的?

前文提到中國軟體研發人員的幾個特點,如:一塊木頭、機械工人,如果沒有合適的管理方式,特別如果是“弱矩陣”的管理模式,那麼就會放大這些特點,結果就變成上述兩個案例的情況。

敏捷對團隊文化是有要求的,就是:我們要在一條船上!

如果只有專案經理在船上,其他人在其他船上或者是腳踏幾條船,專案情況跟我無關,出問題我就跳船或者換船!這如何敏捷呢?

 

 

4)敏捷對薪金待遇的要求

現在到了本文最高潮的部分了,因為我需要你回到幾個“尖銳”的問題,請你根據滿意程度用1-10分對以下三個問題打分:

1)你喜歡這份工作嗎?
2)你的薪金多少?你滿意嗎?
3)你滿意你的老闆嗎?

這三個尖銳的問題,我上現場課程的時候也會問大家,但我不需要大家現場打分,大家給個眼神給我就行了。因為學員們身邊就是他的同事甚至是老闆,他們是不方便當面打分的。但這三個題目,我在網路課程中問出來時,大家打分超級踴躍(因為大家都見不到面,互相不知道是誰),不僅僅是打分,各種抱怨都來了!

歡迎你評論本文時對這三個問題打打分,我想看看三個尖銳問題會不會炸了鍋!

有一次我分享一篇關於敏捷團隊建設的文章中提到“能力更高的人更有責任去推動水平低的同事進步”,結果網路上馬上有人說:憑什麼能力高的要多幹活啊!如果你對這份工作不滿,一直想跳槽只是暫時實施不了;如果你對薪金不滿;如果你對你的老闆不滿(這裡的老闆泛指你的上司及上司的上司,不一定是公司老闆)…… 你會對知識分享感興趣嗎?你會對敏捷感興趣嗎?

如果你是公司管理層,你想實施敏捷,請先用著三個題目自測一下,看看你們員工估計是怎樣的打分(當然你不可能真的讓員工去打分的),如果分數很低,你需要檢討問題在哪裡,強推敏捷並不能提升分數,反而會讓員工更加厭惡公司。

敏捷更多是一種精神層面上的要求,是一種精神文明,但精神文明是建立在一定物質文明的基礎上的。員工得不到尊重,員工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溫飽不解決,你跟我談敏捷,就是扯淡!

有機會你可以問問國外實踐敏捷很成功的大師們,能成功實施敏捷的團隊,他們的薪金是怎樣的?一般都是高於業界平均水平的。

但這是在中國啊,我們還有很多中小型企業,薪金可能低於業界平均水平,我們豈不是不能玩敏捷呢?

員工對公司的滿意度,除了來自於薪金,還來自於對公司對每位員工的成長關懷。如果不能讓我們的薪資水平在行業前列,那麼我們就更加應該創造一個可以加速員工成長的工作環境,讓員工可以學到更多賺錢本領,讓員工可以爭取到更高的薪酬。

 


5)敏捷的本質是什麼?

本系列文章最開始的時候給出了敏捷的“官方”定義,經過幾篇文章鋪墊後,現在可以用簡單的說話小結一下我對敏捷的理解了。

敏捷的核心基礎:我們在一條船上!包括:

1)專案組所有人在一條船上。
2)員工和公司在一條船上。

敏捷的幾個重要特徵
1)所有人對專案成功負責。
2)所有人直接需求驅動地工作。
3)所有人都需要跨領域地工作。
4)持續交付、迭代前進。
5)小步前進,持續改進。
6)有效、簡單!  

 

 

 

本文是系列文章的第4篇,如果你錯過了前面的文章,現在可以補救:

第一篇:敏捷的“官方”定義

連結:http://www.cnblogs.com/umlonline/p/3450032.html

第二篇:敏捷流程框架及敏捷實踐一覽

連結:http://www.cnblogs.com/umlonline/p/3450428.html

第三篇:敏捷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連結:http://www.cnblogs.com/umlonline/p/3453930.html

 

本系列文章已經全部結束,對敏捷感興趣的朋友,請留意其他敏捷文章,謝謝!

 

 

作者:張傳波

創新工場創業課堂(敏捷課程)講師

軟體研發管理資深顧問

CMMI首席專家

《火球——UML大戰需求分析》作者

軟體知識原創基地創辦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