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們貴,但沒想到這麼貴!一文看懂AI人才百萬美元年薪因何而來?

微胖發表於2017-10-23

來源 | The New York Times

作者 | Cade Metz

編譯 | 高靜宜、不定項、王藝

如今,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都在進行 AI 專案,它們為了在 AI 時代拔得頭籌,甚至願意為相關人才支付百萬美元的年薪。

相比於科技巨頭,矽谷的初創公司對於人才總是有著獨特的吸引力:與初創公司攜手同行,你將擁有一部分股權。如果公司成功上市,「一夜暴富」的夢想將不難實現。

現在,隨著科技行業競相擁抱人工智慧,這種潛在的人生轉折點可能越來越多——至少對於那些懂 AI 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如此。

從面部解鎖的智慧手機,到提供醫療幫助的對話式機器人,再到自動駕駛汽車,科技巨頭紛紛在AI領域押入鉅額賭注。在這個充滿頂級人才的領域,追逐未來的科技行業對薪水從不吝嗇。

例如一些剛剛畢業的博士生或者從業多年的碩士生,他們每年的薪水都在 30 萬美元至50 萬美元之間,除年薪外,還有公司的股票加成。透露這些資訊的 9 名 AI 從業人員均要求匿名,因為他們不想破壞他們的職業前景。

我知道你們貴,但沒想到這麼貴!一文看懂AI人才百萬美元年薪因何而來?

Luke Zettlemoyer

一些 AI 領域的知名人才,在工作四五年後,薪水和股票升值所帶來的收入已經能夠達到數百萬美元。時機成熟時,他們會像職業運動員一樣,更新或者協商新的合同。

此外,這些 AI 專案的高層人員一般有著豐富的執行和管理經驗,對於這樣的人才來說,回報更是驚人。這在谷歌無人駕駛部門的前任領導者 Anthony Levandowski 的案例中有所體現。從今年的一份法庭檔案中可以看出,Levandowski 從 2007 年開始與谷歌合作,直到 2016 年加入 Uber 之前,他所獲得的激勵回報已經超過1.2億美元。

薪水漲得太快,以至於一些人開玩笑說,科技行業需要效仿美國職業橄欖球聯盟的做法,為候選者設定工資上限。「這會讓事情變得容易一些。」微軟的一位招聘經理說,「不,是輕鬆很多!」

實際上,鉅額薪水是由外部競爭和內部需求等很多因素推動的。從外部因素看來,汽車行業正在與矽谷爭奪自動駕駛領域的人才,所以薪資水漲船高。在內部因素上,像 Facebook 和谷歌這樣的科技巨頭認為 AI 能夠解決一些行業痛點,例如打造智慧手機以及家庭裝置的虛擬助手,或者檢測網路上有攻擊性的內容,所以他們願意為此付出更多。

最重要的是,現在整個行業都在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大公司也在極盡所能解決這一問題。然而,攻克 AI 行業的這一難關並非易事。據位於加拿大蒙特利爾的人工智慧孵化器 Element AI透露,全世界只有不到 10000 人具備足以進行 AI 領域尖端研究的能力。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行業高薪可能並不一定對社會有益,但從大公司的角度出發,這些開高價的行為也是比較合理的。」曾在谷歌任職的卡內基梅隆大學系主任 Andrew Moore 說道,「他們急於確保自己可以爭取到那些可以勝任這項工作的人才。」

報告顯示,2014 年穀歌花費 6.5 億美元收購 AI 初創公司 DeepMind。彼時,DeepMind 只有 50 名左右的員工,這足以說明問題。根據公司釋出的年度財務報告顯示,去年,公司的員工數目擴大到了 400 人,在人員擴張方面的花銷總計 13.8 億美元,平均在每個員工身上投資 34.5 萬美元。

「一般的公司是很難與之競爭的,對小公司來說更是如此。」高科技獵頭公司 CyberCoders 的主管 Jessica Cataneo 如是說。

我知道你們貴,但沒想到這麼貴!一文看懂AI人才百萬美元年薪因何而來?


現階段,AI 研究的前沿技術是一種名為深度神經網路的演算法模型,這些網路可以通過資料分析自己的學習任務。例如,通過觀察幾百萬張小狗圖片的模式,神經網路能夠學習如何識別小狗。神經網路的數學概念可以追溯到 20 世紀 50 年代,不過直到 5 年前,這種方法才在學術界和工業界大範圍興起。

2013 年,谷歌、Facebook 等公司開始招募從事 AI 相關技術的研究人員,這類人才在當時並不多見。目前,神經網路有助於識別上傳到 Facebook 上的照片中的人臉,幫助亞馬遜 Echo 這類智慧助手識別語音指令,也能立即翻譯出微軟 Skype 電話服務中的外語。

基於這樣的方法,研究人員開始著手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醫療服務領域的部署,希望能夠通過掃描醫學影片識別疾病,希望虛擬助手不僅可以識別語音也能理解語音的意思。此外,他們還在研發一些此前人們從未見過的東西,例如股票自動交易系統和可以撿起物體的機器人等。

由於 AI 領域的專家數量非常有限,大型科技企業將目光投向高等院校以及科研機構,開始致力於聘請最優秀的學術界人才。此舉導致了可以教授這一技術的教授數目的銳減。

Uber 在 2015 年從卡耐基梅隆大學挖走了 40 名 AI 領域的科學家,助力其自動駕駛專案的研發。在過去的幾年裡,史丹佛大學中,4 位在學術界最富盛名的 AI 專家均離開或放棄了教授職位。在華盛頓大學,20 位 AI 領域的教授中有 6 位目前處於休假或半休假狀態,併為外部公司工作。 

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負責人 Oren Etzioni 表示,大家對於從學界進入工業界的教授們總會有種不好的印象。其實 Oren 本人在加入艾倫研究所之前,曾是一位華盛頓大學教授。

很多教授正在想方設法進行權衡。比如,來自華盛頓大學的 Luke Zettlemoyer 拒絕了一個谷歌運營的實驗室的邀請,這個實驗室位於西雅圖,當時給他的薪水是現在的三倍(據公開資料顯示,Luke 現在的年薪是 18 萬美金)。他選擇了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因為在這裡他能夠繼續執教。

我知道你們貴,但沒想到這麼貴!一文看懂AI人才百萬美元年薪因何而來?


「很多教員都在做類似的事情,他們在業界與學界都有涉足,只是花費時間的比例不等。」Luke 說,「工業界的薪水相對來說要比學術界高很多,但教員們仍然考慮留一隻腳在學術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還抱有一顆做學者的心。」

為了吸納更多的 AI 工程師,一些公司,例如,li谷歌和 Facebook 會在內部組織培訓,希望讓公司已有的工程師掌握深度學習以及 AI 相關技能。另外,還有像 Fast.ai 這樣的非營利機構以及像由前史丹佛大學教授、谷歌大腦 元老之一吳恩達創辦的 Deeplearning.ai 這樣的公司,提供線上課程。

要掌握深度學習的基本概念並不難,僅需要略高於高中水平的數學知識。但要成為真正的 AI 專家,卻需要極高的數學水準以及對於相關技術的敏銳直覺。並且在例如無人車、機器人以及健康領域,還需要研究者具備特定的領域知識。

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一些規模小一點的公司正在以其他方式搜尋人才。一些公司開始僱傭物理學家以及天文學家,因為這些人也具備相應水平的數學功底。美國的一些初創企業將觸手伸向亞洲、東歐這些人員薪資水平較低的地區。

Skymind 創始人兼 CEO Chris Nicholson 談到,「我無力與谷歌競爭,也不想競爭。」Skymind 是一家位於舊金山的初創公司,他們的員工來自八個國家。「所以我在那些工程師文化相對不那麼值錢的國家招人,並且給候選者很有吸引力的薪資待遇。」

但其實,行業巨頭們也在做這樣的事情。谷歌、Facebook、微軟等公司在多倫多和蒙特利爾均開設了 AI 實驗室,除美國本土之外,這些公司大部分的研究是在這裡進行的。谷歌還開始在中國招人,而中國長久以來是微軟的地盤。

毫無意外地,很多人表示人才市場的緊俏在近年來不會得到緩解。

蒙特利爾大學教授、行業領軍者 Yoshua Bengio 表示,「很明顯,現在的情況是供不應求,而且短時間內這樣的情況還將持續,因為培養一名博士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我知道你們貴,但沒想到這麼貴!一文看懂AI人才百萬美元年薪因何而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