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另一面,是開始理解壞人的不得已

weixin_33830216發表於2018-03-05
4743912-ccfd8998aa58f68d.png

1、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千百年來各有各的說法。

慢慢到了近代,剖析我們人類自己的角度越來也多,進化學、統計學、心理學、腦科學,對於善和惡這麼極端的解釋也慢慢變得越來越少。

畢竟、善和惡,本來就是一個隨著時代和價值觀在變化的概念。

而存在於我們人性中的特質,卻從來不曾變過。

同樣的,我們以前說一個人的性格的時候,經常用內向或者外向來形容一個人。

但是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性格的內向和外向也從來不是絕對的,有時候我們會外向,有時候我們也會安靜而內向,性格更多是一種傾向性。

傾向內向的人,大部分情況下會表現出內向,但是也不排除在特定情況下轉為外向。

而改變我們行為傾向的,恰恰就是那個我們經常忽略的外在環境。

2、

我們常說的人性,其實就是進化帶給我們的行為模式。

這些行為模式,有直接快捷的反應模式,比如面對人群公開演講時候的緊張。

比如面對不確定未知時候的焦慮,比如對於短期利益的追求,比如對於冒險和刺激的追求。

這些都是我們從三葉蟲進化到高階動物的萬萬年來,不斷留存在我們身體裡的基因片段。

這些片段,他們都曾經幫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殘酷環境中生存了下來。

這些片段,就是最客觀最本能的行為模式。

它們有很多,遠遠不是一個外界的粗略價值觀:善和惡可以去定義的。

比如善,它包含著知恩圖報心裡,承諾和內疚機制,利他行為等等各種片段的組合。

比如惡,同樣包含著生存第一的各種利己行為,還有爬行腦裡面關於生物本能的各種冷血機制組合。

而我們性格里面的內向和外向,理性和感性,也一樣是各種細微片段的組合。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類行為心理學,認知腦科學的研究結果被發現,這些片段就會越來越多。

那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溫和善良,而有些人就是冷漠無情呢?

3、

這就要重新回到環境的問題上了。

我們常常會說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甚至會塑造一個人。比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家的娃會打洞。

每一個人從受精卵開始,裡面的基因片段都不會差太多,帶著的人類的大部分遠古的片段也都基本上是一致的。

但是從發育開始,先天和後天的環境就開始對一個人進行塑造。

這裡麵塑造分兩方面,一方面是先天的,比如天生冷血的反社會人格,就是因為大腦中就是缺失那麼一部分。

另一方面就是後天的了,後天不斷的資訊輸入,行為模式的塑造一點點的把基因裡面的各種人性客觀的片段,給改成千差萬別的我們。

在每一個環境裡面,我們都會面臨一個選擇,我們的每一次選擇,反過來塑造我們性格的傾向性。

內向的人不是天生內向,是成長中一次又一次的內向行為反饋,塑造了他長大後性格傾向去內向。

環境除了塑造傾向性,還會改變當下的決定。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就是這個道理。

太多的善惡,從某種方面來說,都是不得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