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萬物智聯的應用框架的思考和探索(中)

HarmonyOS開發者發表於2023-05-05

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i-ddVaC0iBVXq4t12hz6-Q ,點選連結檢視更多技術內容。

應用框架,是作業系統連線開發者生態,實現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基礎設施。其中,開發效率和執行體驗是永恆的訴求,業界也在持續不斷的發展和演進。

本文重點圍繞移動應用框架,梳理其關鍵發展脈絡,並分析其背後的技術演進思路以及目前的侷限;同時,進一步結合萬物智聯的新場景和新生態,圍繞相應的應用框架的設計和演進,分享個人在這個領域的思考,實踐,以及下一步探索。

“預見未來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未來”– 亞伯拉罕 · 林肯

1、面向萬物智聯的應用框架的架構設計思考

1.1 萬物智聯下的新場景,新需求

隨著越來越多裝置的智慧化,新的場景以及新的需求也逐步呈現,主要包括:

a.更多的不同形態的裝置支援。包括各類螢幕(不同解析度,尺寸,縱橫比,摺疊屏的摺疊/展開切換,“劉海屏”等),以及各種互動模式(觸控、鍵盤、滑鼠、遙控器,錶冠,語音,3D手勢等)。

b.更多的不同能力的裝置支援。包括各種晶片規格,各種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規格(百KB級別,MB級別到GB級別),各種系統能力規格等。

c.裝置之間的互動。包括應用在裝置之間流轉,協同等。

除此之外,對應用開發者而言,還有兩類非常重要的需求:

Ⅰ、跨OS(Operating System)平臺能力

由於事實上多個主流OS的存在,如何有效的提升可同時支援不同OS(比如iOS和Android等)的應用開發效率是個重要的需求。目前開發者主要還是依賴三方跨平臺框架。有些應用開發者在某些場景下,因為原生框架所帶來的效果體驗不一致帶來較大的適配成本,甚至在一些關鍵模組不使用原生應用框架的能力,而是重新設計一套具備跨平臺一致性的方案。

Ⅱ、動態化內容部署能力

如何將業務的內容在不違反相關規則的情況下迅速部署到客戶端,以便業務快速觸達客戶,也是大多數應用比較通用的需求。目前主要是應用開發者透過設計相關框架能力來支撐,不用應用採用方案各不相同。

這些對應用框架的設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自適應能力、模組化能力,分散式能力,跨平臺能力,動態內容更新能力等。當然,有些場景需要OS底層本身也要做相應的演進,比如可部署到更輕量的裝置,分散式基礎設施構建等。

1.2 目前應用框架的侷限:

縱觀現有的各類方案,在新興的場景和應用需求下,逐漸呈現出一定的侷限性。

1.2.1 原生應用框架

先說Apple。以Apple的iOS上的應用框架為例,它在面向開發者的簡潔高效,面向消費者的自然流暢,語言、框架、工具的以及軟硬體的緊密結合,生態的管控等方面都是第一|流的。Apple的生態是自閉環的,也是有明確邊界的,這樣的策略在Apple生態是一家獨大時問題不大,但當事實上是多個主流OS生態並存,尤其隨著萬物智聯的生態進一步擴充套件時,Apple的方式呈現出了一定的侷限性:

1)Apple的應用框架僅限於自身OS系列,比如SwiftUI只會關注iOS, iPadOS,macOS等,並沒有考慮如何在其它OS上實現一定的複用能力。

另外,對應用常見的應用內容動態更新的需求,Apple則是嚴格的限制,並沒有在框架層面考慮怎麼在一個合適範圍內提供一定的支援。

2)Apple的應用框架對系統裝置有較高的要求,無法支撐輕量化的智慧裝置(比如M級記憶體的裝置等)。當然,這個也和Apple目前自身的定位相關。

再說Google。以Android為例,目前主推的Kotlin和以及Jetpack Compose基本是Google為了逐步擺脫Java,並對標Apple的Swift以及SwiftUI而研發的產物。Google的整體策略相對開放,在架構上, Jetpack Compose做了分層解耦的設計,提供不同層次的API的開發能力供開發者靈活接入。另外,在跨OS平臺維度,Jetpack Compose也做了一定的考慮,除了Android之外,透過JetBrains的推進, 也可支援PC平臺(Windows/macOS)等。不過,目前Jetpack Compose在成熟度,以及多裝置以及相關配套工具層面能力和Apple的SwfitUI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另外,前面所說的輕量化裝置的支援,以及動態化內容更新的能力,也未涉及。

1.2.2 三方跨平臺應用框架

三方跨平臺框架也在不斷演進。下圖總結了典型的三方框架的關鍵特徵:

undefined

Figure 1 對比原生框架,典型三方跨平臺框架的關鍵特徵

另外,從語言角度,儘管JS/TS具備較強的生態能力,業界也在不斷的演進相應的引擎、工具鏈,但從對標原生語言的效能體驗維度,還是有關鍵的不足,如下圖所示:

undefined

Figure 2 對比原生語言, JS/TS的現狀以及不足

上圖簡要描述了JS/TS從編譯到執行的大致過程。儘管業界在JS引擎方面持續在做最佳化提升,比如注重高效能JIT能力的Google的V8以及Apple的JavaScriptCore, 注重輕量化、高效解析能力的Facebook的Hermes, 個人開發者Fabrice Bellard的QuickJS等,但如果要對標原生語言的執行體驗,還有幾個重點的維度有待進一步突破:

1)結合型別資訊的最佳化,和更精細化型別的引入;

2)結合PGO(Profiling Guide Optimiza-tion)的AOT能力;

3)更高效的並行化機制等。

1.3 如何設計應用框架,實現系統性跨越

如上所述,現有的原生應用框架以及三方跨平臺框架都有自身定位/設計上的侷限。那在萬物智聯的場景下,應該如何設計應用框架,才能較好的滿足相關要求,並實現系統性跨越?

讓我們先回歸本源,審視一下應用框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按遞進關係,個人總結了三個維度的關鍵需求,如下所示:

undefined

Figure 3 應用框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對同一OS平臺而言,應用框架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主要有三類:1.開發效率;2.效能體驗;3.跨裝置能力。

而當事實上有多個主流OS平臺長期並存時,跨平臺的需求,或者更準確的說,如何進一步降低主流平臺上應用適配的成本,就變的非常重要。它包括不同平臺上的開發效率,效能體驗,以及SDK包大小等要素。

除此之外,隨著業務演進,動態化內容更新機制也演變為了非常關鍵的需求。

要構建可對標主流作業系統(e.g. iOS,Android)原生應用框架,並能夠在面向萬物智聯的場景實現進一步跨越的新一代應用框架,個人認為,至少需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性的佈局和設計:語言生態以及效能體驗;宣告式開發框架能力;跨裝置自適應以及彈性部署能力;跨平臺能力。

1.2.3.1 語言生態以及效能體驗

iOS平臺的Swift以及Android平臺的Kotlin已經各自形成了相應的平臺的主導語言,並有相應的公司來主導。對於新的OS平臺而言,創造全新的語言是一種方式,不過語言以及相關生態的發展需要比較長的週期(從正式釋出到一定規模的應用一般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時間)。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則是選取現有的相對中立的並有廣泛應用基礎的語言,並在此基礎上演進。JS/TS即是這樣的語言,它應用生態廣泛,也有相應的業界標準-ECMAScript來持續演進。

以下圖片來源於RedMonk官網:

它顯示了2012-2022這十年來的程式語言的熱度排名情況(綜合考慮Github熱度以及StackOverflow熱度)。如下所示,JS/TS語言持續領先。

undefined

 Figure 4 程式語言排行榜 - RedMonk

如之前分析,要讓JS/TS具備可對標主流平臺原生語言的效能以及開發體驗,需要在語言、編譯器以及執行時實現關鍵的跨越:

1)基於型別資訊的編譯以及執行時最佳化

2)AOT能力,並可根據關鍵執行路徑資訊的反饋實現進一步最佳化

3)高效的並行化機制

4)宣告式語法擴充套件,實現簡潔自然的開發體驗

以這些為基礎,配合相應的最佳化的語言標準庫,更細粒度的型別擴充套件,比如64位/128位等數值型別進一步結合硬體實現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的加速等,就具備了能達成高效的語言執行效能的關鍵能力。另外,在高效開發方面,除了語言層面的宣告式語法擴充套件,還可以進一步針對分散式場景對資料型別做相應擴充套件,提升跨裝置場景下應用開發體驗。

1.2.3.2 宣告式開發框架

宣告式開發框架的核心就是以簡潔自然的方式來描述UI,並透過資料的變化來驅動UI的自動變更。

從UI描述維度,它的關鍵組成如下(簡潔自然是關鍵需求):

a. 一套UI描述機制,包括基礎結構語法,基礎佈局/元件/動效/事件處理/生命週期,以及元件化機制實現UI的積木式組合等

b.一套狀態管理描述機制,包括資料和UI的關聯,資料的共享和傳遞機制等

c.一套自定義擴充套件以及定製化機制,包括可自定義佈局/繪製/動效,可對現有元件根據需要做定製/動態擴充套件等

從執行時維度,它的關鍵要素如下(效能體驗是關鍵需求):

a.高效的UI渲染管線,並可實現元件/屬性按需組合降低記憶體開銷

b.高效的狀態管理/UI更新機制,根據資料變化精準定位重新整理範圍

c.自適應UI能力,以及多型元件能力(同一UI描述在不同裝置可自動實現不同UI效果,自動適配不同的使用者互動模式等)

d.平臺無關的一致性渲染能力

另外,在配套的工具層面,比如IDE,需具備實時預覽能力(包括雙向預覽,多裝置預覽,預覽和除錯融合等)。

1.2.3.3 跨裝置自適應以及彈性部署能力

這裡主要包括針對不同形態的裝置的自適應(包括佈局,控制元件形態等),不同能力的裝置彈性部署(包括裝置的提供API差異,系統所需的資源差異等)。從架構設計而言,則需具備元件解耦,按需載入,以及輕量化等能力。

1.2.3.4 跨平臺

這裡主要包括平臺抽象層設計以及各個主流OS相應的適配實現,相關的工具鏈支援等。這樣就可以基於一套主程式碼,部署到不同的OS平臺上。其中的關鍵要素包括通用的API設計和實現(提升應用程式碼的複用度),元件化機制(降低SDK大小),以及上述提到的平臺一致化渲染能力等。

undefined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09402/viewspace-295014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