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約量化策略跟單系統技術開發功能說明

aa111111發表於2023-03-02

區塊鏈的底層架構

區塊鏈基礎架構分為6層,包括資料層、網路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應用層。每層分別完成一項核心功能,各層之間互相配合,實現一個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

1)資料層(Data Layer):主要描述了區塊鏈系統的物理形式,是區塊鏈從創世區塊起始的鏈式結構,包含了區塊資料、隨機數、時間戳和公私鑰等資料,是整個區塊鏈技術中最底層的資料結構。

2)網路層(Network Layer):主要透過P2P技術實現分散式網路的機制,包括P2P組網機制、資料傳播機制和資料驗證機制。

3)共識層(Consensus Layer):包含共識演演算法以及共識機制,能夠讓高度分散的節點在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路中高效地針對區塊資料達成共識,是區塊鏈的關鍵技術之一。

4)激勵層(Actrator Layer):主要包括經濟激勵的發行制度和分配製度,其功能是提供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節點參與區塊鏈中的驗證工作,並將經濟因素納入到區塊鏈技術體系中。

5)合約層(Contract Layer):主要包括各種指令碼、程式碼、演演算法機制和智慧合約,是區塊鏈可程式設計的基礎

一、資料層

資料層主要描述區塊鏈技術的物理形式。區塊鏈系統設計的技術人員們首先建立的一個起始節點是“創世區塊”,之後在同樣規則下建立的規格相同的區塊透過一個鏈式的結構依次相連組成一條主鏈條。隨著執行時間越來越長,新的區塊透過驗證後不斷被新增到主鏈上,主鏈也會不斷地延長。

每個區塊中也包含了許多技術,比如時間戳技術,它可以確保每一個區塊按時間順序相連線;再比如雜湊函式,它能夠確保交易資訊不被篡改。

二、網路層

網路層的主要目的是實現區塊鏈網路中節點之間的資訊交流。區塊鏈網路本質上是一個P2P(點對點)網路。每一個節點既接收資訊,也產生資訊。節點之間透過維護一個共同的區塊鏈來保持通訊。

區塊鏈的網路中,每一個節點都可以創造新的區塊,在新區塊被創造後會以廣播的形式通知其他節點,其他節點會對這個區塊進行驗證,當全區塊鏈網路中超過51%的使用者驗證透過後,這個新區塊就可以被新增到主鏈上了。

三、共識層

共識層能讓高度分散的節點在去中心化的系統中高效地針對區塊資料的有效性達成共識。

區塊鏈中比較常用的共識機制主要有

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股份授權證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

共識、瑞波共識機制、Pool驗證池、實用拜占庭容錯、授權拜占庭容錯、帕克索斯演演算法等。

四、激勵層

激勵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節點參與區塊鏈的安全驗證工作。我們以比特幣為例,它的獎勵機制有兩種。在比特幣總量達到2100萬枚之前,獎勵機制有兩種,新區塊產生後系統獎勵的比特幣和每筆交易扣除的比特幣(手續費)。而當比特幣總量達到2100萬時,新產生的區塊將不再生成比特幣,這時獎勵機制主要是每筆交易扣除的手續費。

五、合約層

合約層主要是指各種指令碼程式碼、演演算法機制以及智慧合約等。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10128/viewspace-293785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