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外部運營環境的不確定性持續增加,企業的研發業務也紛紛開始“向內部要效益”。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成為企業的一致選擇。具體到產品開發環節,企業不僅要提升產品力這個分子,也要花精力提升研發效率以減小分母。如何最大化產品的盈利能力,提高投入產出比?如何縮短產品上市週期,贏得市場與客戶並佔領先機?這些都是當前企業研發所面臨的關鍵挑戰。近期,麥肯錫對中國95家領先企業的研發負責人展開了一項調研。其中,5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研發效率提升已是其所在企業最亟待改善的關鍵問題之一。
本文結合麥肯錫在研發領域服務全球企業的豐富經驗和洞見,圍繞企業研發如何系統性提高產品開發效率、縮短產品上市週期這一話題,總結了四大重要抓手,助力企業透過研發提質增效,以更強大的“內功”抵禦不確定因素。
抓手一:打造技術平臺和CBB,搭建研發貨架
縱觀我們服務過的中國企業,新產品設計過程中複用率低、重複開發導致研發資源浪費、開發週期長是眾多企業研發的通病。
麥肯錫認為,透過規劃、建立並管理技術平臺和CBB(Common Building Block,即共通性建構基礎),將可複用的設計沉澱到產品平臺和模組中形成“貨架式研發”,是對研發提效、縮短上市週期極為有效的關鍵舉措。但對研發組織而言,該舉措的實施是一次研發模式的轉型,需要系統性地推進,並在實施過程中把握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平臺和CBB需以技術規劃和產品戰略規劃為導向,自上而下定義平臺架構和通用模組,確保其前瞻性和競爭力。
平臺和CBB需要明確管理和維護規則,企業需設立具有極強專業技術能力的架構部,負責制定平臺和CBB規劃並組織開發實現,在過程中透過清晰的評審規則,確保平臺架構設計的先進性及通用模組的可複用性,並明確其生命週期和複用範圍,逐步形成高質量的技術“貨架”。
平臺和CBB還需清晰的考核牽引,企業需對平臺和CBB的開發組織、應用組織設立績效考核指標,例如,模組的複用率是評價CBB規劃和開發部門工作的重要依據;對於新產品專案團隊,也需對等設立關鍵模組和元件的複用要求,牽引其高效利用現有資源,而非一切從零開始,從規劃設計和使用兩個角度,持續牽引平臺和CBB的設計質量與成果複用率(見圖1)。
某航空航天公司歷時18個月,匯入了平臺和CBB的建設與管理機制,產品上市週期縮短15%,累計節約5000小時左右的開發工作量,利用可複用產品設計提升了單一物料採購規模,實現成本節降近800萬歐元。
抓手二:基於企業研發業務場景,輕量化管理機制
近年來,國內眾多企業匯入IPD(整合產品開發)研發管理體系,以期最佳化研發管理。麥肯錫近期對國內80家全面實施IPD變革的代表性企業展開了調研,超過半數企業(42家)稱,其變革未見明顯效率提升。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在於,企業往往把IPD當作一套標準答案來生搬硬套,導致其與自身研發業務場景的適配性不足。
傳統意義上的IPD是一套非常“過載”的研發管理體系,儘管其核心理念適用於大多數企業的研發業務,但如果全盤照搬,會令眾多企業深感“貪多嚼不爛”。企業需時刻謹記業務價值驅動這一原則,打造與自身行業和產品特點相匹配的研發管理體系,並努力實現輕量化管理。在匯入IPD時,企業需結合業務實踐和研發活動的創新程度,對整個流程體系進行適配裁剪,如評審點和評審要素裁剪、流程及流程檔案裁剪、團隊運作機制簡化等。
某裝備製造企業根據自身業務特點,有效識別並定義了基礎技術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平臺開發、通用模組開發、定製化產品開發、全新產品開發、工程裝置開發七大研發場景,並針對不同事業部和不同型別的專案,分別定製了更匹配的流程和裁剪規則,僅在推行變革的第一年,其新產品開發專案便實現了重大突破,所有試點的平均週期均縮短20%左右。
抓手三:構建敏捷研發組織,形成高效閉環
我們的觀察發現,研發效率領先的企業均在不同程度推行了敏捷組織轉型。敏捷組織轉型的核心是構建跨職能團隊,在打破職能部門間壁壘的同時,實現研發專案的高效運轉。運作成熟的敏捷團隊一般具備成員固定、目標一致、任務清晰、計劃合理、進度透明五大特質,在此基礎上透過敏捷專案管理,定期回顧團隊運作成熟度,不斷識別改善機會並制定改善舉措,形成閉環。
中國某領先消費電子供應商成功實施了研發組織的敏捷轉型,系統地設計並匯入了敏捷組織架構,以服務硬體產品設計、跨職能的新產品匯入,以及人員的考核、激勵和培養體系。接受了近一年的持續輔導後,企業顯著改進了兩大事業部的工作效率,其6條產品線的平均上市時間均縮短了25%,同時節降20%的研發費用,研發效能顯著提升(見圖2)。
抓手四:引入數字孿生技術,賦能研發提效
在研發專案的端到端管理中,數字化技術和工具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孿生技術作為數字化產品開發的高階形態,整合了現有數字化工具,並嵌入了更多資料來源,它為企業帶來的高階模擬和分析賦能,已成為領先企業的必備利器,能對提升研發效率、節省人力資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為研發提效的長期舉措,企業在引入和部署數字孿生技術時,可從瞭解業內最佳實踐入手,結合不同數字孿生技術的成熟度和自身需求,充分評估部署的複雜性,先選擇試點用例,再逐步推廣實施並釋放全部價值。
某可再生能源公司依託數字孿生技術,大幅提升了水力發電渦輪機的工程設計效率。在設計評估過程中,傳統的計算流體動力學(CFD)分析需耗費幾小時,而機器學習系統幾秒鐘內,便可完成一百多萬次的設計評估,且系統會從理論的角度選取效能最優的幾何學設計,效果遠超傳統最佳化方法。由此,整個端到端設計週期縮減了50%。
全球經濟和政治大環境的不穩定因素有增無減,和時間賽跑的企業唯有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才能保持並強化生存能力,任憑外部環境的風雲變幻,在市場中穩坐一席之地。企業的研發提效絕非易事,既離不開明確戰略和清晰思路的指導,也離不開經過時間檢驗的流程、組織和先進技術的全方位支撐。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企業需瞄準需求,匯入數字孿生等技術工具,裁剪輕量化研發管理體系,並在敏捷組織能力的支撐下,全面打造並充實研發貨架;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研發企業唯有開啟全面變革,牢牢把握四大研發轉型抓手,才能切實賦能研發增效,制勝這效率為王的時代!
來自: 麥肯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