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1周後抗原或核酸檢測可能就會轉陰,但這並不意味著新冠病毒已經被完全清除。越來越多的“陽康”發現,儘管已經轉陰多日,身體似乎依然沒有恢復如初,乏力等症狀仍持續存在。

當疲勞、記憶力減退、腦霧等症狀持續3個月仍未消失,可能就是發生了“長新冠”,也就是新冠後遺症。大約五分之一的感染者會出現“長新冠”,其長期危害目前仍不可知。

近期,頂刊《Nature》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新冠病毒感染人體後會侵入包括大腦在內的全身各處臟器,而且會長達數月依然無法清除!這再次敲響了“長新冠”的警鐘。

doi: 10.1038/s41586-022-05542-y.

為全面剖析新冠病毒在人體的分佈和清除狀況,研究團隊從疫情大流行之初就開始了這項課題,他們一共對44例新冠死亡患者進行了屍檢,根據從感染到死亡的時間間隔將患者分為早期(14天內)、中期(15~30天)和晚期(31天及以上)。

研究物件中女性佔30%,中位年齡是62.5歲,從死亡到屍檢的中位時間間隔是22.2小時。透過對全身器官中新冠病毒載量的檢測發現,除了呼吸道組織,大腦、心臟、小腸、腎上腺、骨骼肌等多處臟器在感染早期就受到了新冠病毒入侵。

需要提及的是,在感染早期,新冠病毒主要位於呼吸道,此時呼吸道組織中的病毒載量是非呼吸道組織的100倍以上。隨後,呼吸道組織中的病毒量隨時間迅速下降,但大腦等非呼吸道組織中的病毒卻持續存在,清除速率明顯更加緩慢。

doi: 10.1038/s41586-022-05542-y.

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還不清楚。研究人員認為,大腦等非呼吸道組織中的病毒可能更加不易被免疫系統發現,對干擾素等免疫活性物質的抵抗性增強,進而導致病毒清除緩慢。

新冠病毒入侵大腦會不會只是特例呢?研究結果提示,90.9%的病例都存在新冠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的現象,83.3%的晚期患者的大腦中含有新冠病毒RNA,最遲在感染後230天仍然存在。

接下來,研究團隊分析了非呼吸道組織中的病毒是否仍具備複製能力。新冠病毒一旦複製就會產生很多小片段RNA,被稱作亞基因組RNA,亞基因組RNA會進一步表達病毒複製所需的蛋白。因此,亞基因組RNA含量可以反映病毒的複製能力。

檢測結果表明,非呼吸道組織樣本中可以檢出亞基因組RNA,並且亞基因組RNA的含量與病毒載量呈正相關。這說明,非呼吸道組織中的病毒依然具有活性。

研究人員進一步觀察了丘腦、心臟、腎上腺等組織中的新冠病毒對Vero E6細胞的感染複製能力。結果再次證實,這些非呼吸道組織中的新冠病毒仍然具有複製功能。

原位雜交技術可以更加直觀地觀察組織中RNA的丰度和分佈。研究團隊在超過35種組織型別的樣本中進行了新冠病毒RNA原位雜交,從而在大腦、甲狀腺、食管、闌尾、脾臟、卵巢、睪丸、子宮內膜等組織中直接觀察到新冠病毒的存在。

不過,儘管在大腦組織中存在數量可觀的新冠病毒,但大腦卻幾乎沒有出現炎症等病理學變化。僅有少數病例的腦組織有充血表現,這可能與感染引起的血流動力學變化有關。

doi: 10.1038/s41586-022-05542-y.

另外,僅有2例腦組織出現了缺氧缺血改變,而且其中1例是癲癇患者,可能死於與病毒感染無關的癲癇併發症。

這項研究重新整理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感染新冠絕不僅僅是一次感冒,也不是一次流感,而是一場全身動員的戰鬥。我們可能需要更加重視這個敵人,不能犯下輕敵的錯誤。

不過,我們也無需對此過度擔憂。其一,這項研究的物件是未接種疫苗的老年個體,並不能代表接種過疫苗、或者年輕群體感染後的狀態。

其次,這項研究的病例來源於疫情大流行之初,當時的毒株與現今主流的奧密克戎毒株存在較大不同,因此研究結果也無法推廣到當前和未來的病毒變種。

另外,雖然“長新冠”看似可以歸咎於病毒感染的永續性,記憶力減退、腦霧等症狀也似乎與病毒入侵大腦有關,但這僅僅是聯想,兩者關聯還沒有得到證實。

並且,大腦組織中並未出現明顯的病理學變化,這也告訴我們,新冠對非呼吸道組織的損傷可能很有限,對此需要重視,但暫且不需過度擔心。

參考文獻:

Sydney R Stein, et al. SARS-CoV-2 infection and persistence in the human body and brain at autopsy. Nature. 2022, 612(7941): 758-763. doi: 10.1038/s41586-022-05542-y.

來自: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