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記】感覺自己進入了消費主義騙局(1729 字)

南国微雪發表於2024-10-18

正文

  昨天跟何老師聊天到了很晚,到了 21:30。從他口中知道了我們市街舞環境惡劣的原因。簡而言之就是零幾年時,本土出了一個很厲害的人,辦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比賽,整個西南地區都有人,甚至還有廣東的隊伍參賽。他拉了十萬塊的幫助。老師跟我說,那時候十萬塊什麼概念,舞臺、燈光、道具、食宿什麼費用全出完,自己還小賺一筆大概還能剩 8 萬多。所以這次比賽獎金設得很高。冠亞季出來了,五哥帶著錢跑了。最後政府找到他,他逼急了,出了兩百多塊錢。後來所有 Dancer 把這事傳出去了,甚至有傳到油管的,法德美不少人都知道了。加上那個時候五哥帶的一些混混 Dancer,後來開了培訓班,也把老百姓的錢騙了跑了。這座城市的政府和人民便再不相信街舞了,尤其是 Breaking。去年四川地區組織的比賽,每個市必須出一支隊伍,市政府也是花錢找的成都的職業舞者。

  我本想說些什麼,最後只哀嘆了一聲。

  “這個地方的街舞事業,起碼未來十年來都不會看到起色。“他吸了一口煙,扔掉了菸頭。

  聊到這個話題,只是因為近期又要辦一場比賽。前天他在等他主辦方朋友的電話,翌日我再去時,他說賽程已經定了。11 月 2 號到 3 號。不要參賽錢。

  “做慈善嗎?一場比賽下來幾萬塊得有吧。”

  “不知道,可能 CHUC 有錢吧,聯合四川文旅廳辦的,也可能他們給錢。”

img

  今天臨下班,極其肉疼地買了一個 450 多塊錢的 BAEA X5 檯燈。看了很多評測,100 塊以下的檯燈大多檢測不合國標新標準。100 塊以上的,有的要麼色溫太低太高,要麼沒有柔光看起來刺眼,要麼鉸鏈太脆耐久度不夠。各方面都合格,接近優秀的產品中,我挑了一個價效比最高最便宜的。不過這真的叫便宜嗎(爆哭。在每個方面都做到合格真的那麼難嗎…… 剩下的合格產品甚至還有幾千的。我:……。聽那些實驗室工作人員說這些貴,是因為便宜的都因為不達標淘汰了。

  買檯燈是因為今天出去透氣,盯著天空看了一會兒,發現自己的飛蚊症又加重了。從昨天開始,右眼就有非常多的血絲。直接從瞳孔開始擴散,有幾條一直延伸到眼角。昨天中午覺,好了 10%,晚上睡覺好了 30%,今天午覺好了 20%。為此今中午午覺還睡過了…… 遲到了得有 20 多分鐘。

  本來因為太貴了不打算買,但想了想近況,而且如果不挑個滿意的,將來還要再次花這些做功課的時間,就咬牙下單了。在比價軟體查了一下,現在也正好處於低價位。

  下單後在工位上肉疼了得有半個小時……

  駱突然跑來問我保險要不要買,我都懵了。他說之前他不知道家人給他買了個保險,現在在催交費了。我問啥保險,他說商業保險。我說人壽、醫療、意外、重症、儲蓄、分紅這些都是商業保險,你說的是哪一種。他說他不知道。我:……

  我讓他要保險合同去了。

  黃花觀裡的小怪都好肉,實在幹不過。我感覺整張盤絲嶺都在跑圖了。時不時還被小怪圍毆。

  兄長已經回家了,明天體檢,真好。

  這週末去開單子,下週末考試,再下週末可能要去比賽。我的體檢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去了。

  待購物品清了一項,剩下的好多大件物品,也只能幹看著了。

  感覺最近生活上的麻煩事情好多。隨身 wifi 還被限速了。

成功日記:

  1. 看了一點《香帥金融學講義》;

  2. 中午睡得很好;

  3. 開始做了一些拖了很久的工作。

  南國微雪 Miyuki

  2024 年 10 月 17 日

寫在後面

img

  今天不小心把窗戶把手掰壞了……

  另,既然提到保險了,想起原來在 Telegram 與群友討論過看過的一張商業醫療保險對比圖。特此放在公眾號裡,謹防保險公司話術騙局。

img

img

  找不到原圖,將就著看吧。

  第一種:退保就有損失,從始至終保險合同現金價值都沒有超過保費。

  第二種:相對來講好一些。沒有看出太大的問題。只是壓力給到了需要躉交(一次性繳費),這對普通人來說完全不現實。

  第三種:不給分紅。要領所謂的保險收益,只能退保,退保後,之後的年份那些保險收益就是給人看的。這種合同就和扔在股市裡的錢一樣,全是浮盈浮虧,完全無法兌現。

  第四種:最逆天。35 歲繳費完畢,55 歲開始領年金,中間二十年為真空地帶。二十年,拿去投資什麼不好,二十年之前是什麼物價水平,現在是什麼物價水平。

  所有合同都玩了一個同樣的花招,年化單利以繳費完畢年為基準。這種計算毫無價值。年化複利 2%,無論對哪個保險公司都是巨大的壓力。

  上面四個合同,每一個都在裡面耍了花招,用來規避某些明顯的劣勢。如果考慮通貨膨脹且站在激進的角度,所有的養老類的商業保險,都可以說是合法詐騙。

封面圖

img

實用類文字附加

《香帥金融學講義》

  對沖與套利

  讓你泥足深陷的不是未知,而是你確信的,並非如你所想。

  ——馬克 · 吐溫

  第 038 講衍生品市場:商品和交易的認知革命

  金融江湖裡,如果說股票和債券像刀和劍,是最基礎的武器,那麼金融衍生品則像暗器,無處不在,卻又不易察覺。

  早在 21 世紀初,金融衍生品交易額已經是股票和債券交易量的 10 倍以上。現在金融衍生品覆蓋了幾乎所有你想的到和想不到的標的——股、債、貴金屬、大宗商品、貨幣、利率,甚至颶風、地震、碳排放、水汙染等。

  金融衍生品的出現不僅能鎖定價格波動,實現風險轉移和再分配的功效,而且還使人類在商品和交易認知上不斷升級,促進了金融發展的不斷深化。

  商品不必有形:金融衍生品帶來的第一次認知升級

  從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對沖波動

  衍生品的概念是從有形商品開始的,目的是 “對沖風險”。日本德川幕府(17——19 世紀)時期,大米屬於硬通貨,可以用來交稅。但是米價的季節波動很大,春荒時價格狂飆,秋收時又大跌。不管是米商還是農民都面臨著很大風險。為了鎖定米價的波動,米商和農民事先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間用某個固定價格交易一定數量的大米。比如一包米的市價是 5 兩銀子,米商和農民約定,3 個月以後,米商用每包 5 兩 2 錢銀子的價格從農民手裡收購 10 包大米。這就是一份 “遠期合約”(forwards)。有了這個合同,即使未來幾個月米價像坐了雲霄飛車一樣起伏,農民和米商仍可以按照之前約定的價格來交易。這意味著,透過鎖定價格波動,遠期合同實現了風險的轉移和再分配。

  但遠期合約是根據交易雙方的需求量身定做的,所以一方面違約風險會比較大,另一方面轉手較困難,流動性不好,很難產生二級交易市場。18 世紀,日本大阪堂島的大米交易所發行了一種 “米票”,即標準化的遠期合約。每張米票約定在某個時間用某個價格交易一定數量的大米,大米的等級、包裝、重量、交割的時間和地點都被固定下來,每個購買的人拿到的都是統一的米票。這種標準化的遠期合約,就叫 “期貨”(futures)。從那之後,大阪堂島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期貨市場。

  這些關於大米的遠期合約或期貨,都是大米的衍生品,大米就是這些衍生品的 “基礎資產”。這些衍生品交易可以幫助人們抵禦大米的價格波動。實際上,任何有價格波動的商品,都可以作為衍生品的基礎資產。

  古代社會靠天吃飯,農產品價格波動大,所以早期期貨主要以農產品為主。19 世紀末,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基地,芝加哥也成為全球農產品期貨交易的中心。20 世紀 60 年代,由於價格管制政策,美國農產品的價格低迷,相關期貨交易也非常蕭條,以農產品期貨交易為主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面臨很大生存壓力。為了擴充業務地盤,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領導者,猶太人利奧 · 梅拉梅德(Leo Melamed)開始思考,既然期貨是用來對沖風險的,那風險最多的金融市場就應該是期貨運用最廣的市場,是否能將期貨引入金融領域呢?

  機會在 20 世紀 70 年代初的匯率市場上出現了。

  比如,一位出口商的一筆貨款要在 6 個月後以美元結算。如果出口商擔心 6 個月後美元會大幅貶值,就可以按照約定的價格賣出交割期限為 6 個月的美元期貨。這就相當於提前以固定的價格賣出了美元,鎖定了風險。不管是進行國際貿易,還是從事國際資產管理的機構和個人,這種貨幣期貨對他們都有著巨大的好處。

  之前我們說過,二戰後世界貨幣體系是美元盯住黃金,其他貨幣盯住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但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後,全球各國經濟發展越來越不均衡,固定匯率制度逐漸無法維持。外匯市場經常出現大幅波動,對沖外匯風險的需求大為增加。但市場上缺乏有效的風險對沖工具,尤其是個人和小機構,根本無法有效對沖自己面臨的外匯風險。這期間,梅拉梅德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新聞報導:大名鼎鼎的貨幣專家、芝加哥大學的米爾頓 · 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教授預測英鎊會貶值,想做空英鎊,卻被銀行拒絕了。梅拉梅德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馬上找到弗裡德曼,跟他講述推出貨幣期貨 的必要性,希望弗裡德曼能夠從學術角度對這種創新交易進行支援——弗裡德曼教授是自由主義經濟學派的旗幟,他的很多朋友、同事都在美國財政部、美聯儲等機構居要職,如果弗裡德曼願意支援貨幣期貨這種新的金融工具,那絕對是 “好風憑藉力” 的巨大助力。

  作為固定匯率制度的嚴厲批評者,弗裡德曼教授很快認同了貨幣期貨的理念。他親自撰寫了一篇關於貨幣期貨的文章,引起了學術界和業界的極大關注,為貨幣期貨的推出鋪平了道路。有意思的是,為了彰顯自己是一個 “資本主義者”,弗裡德曼要求梅拉梅德為此付 5000 美元的報酬。不久,在弗裡德曼教授的加持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創立了國際貨幣期貨市場,推出了美元、英鎊、瑞士法郎等幾種貨幣的期貨。

  1971 年,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固定匯率制度正式結束。之後的幾年,全球進入混亂期。首先是石油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導致美元急速下跌;不久以後,英國宣佈英鎊匯率自由浮動。整個世界都面臨著匯率的大幅波動,控制外匯風險成了所有機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貨幣期貨正好滿足了這方面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各國政府也意識到了貨幣期貨在維護外匯市場穩定性方面的重要性。在貨幣貶值時,公眾容易產生恐慌心理、拋售貨幣,加大貨幣貶值的壓力。有了貨幣期貨對沖風險以後,外匯市場上貨幣拋售的壓力減輕了,抑制了外匯市場的波動。趁著這個風口,全球外匯期貨市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僅 1972 年一年,貨幣期貨交易合約就達到 14.5 萬張,2012 年和 2018 年,這個數字分別達到 6000 萬張和 39 億張。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也因此一戰成名,開始了從農產品期貨向金融期貨的全面轉型。後來梅拉梅德回憶說,這是歷史上最划算的投資:一筆 5000 美元的報酬促成了高達數萬億美元市場的出現,也成就了他自己 “期貨教父” 的地位。

  除了對沖風險波動之外,期貨交易的基礎資產從農產品到貨幣的轉變,也使人們意識到,除了農產品和工業品,貨幣本身也可以用來交易,“商品” 的概念向前突破了一大步。

  從貨幣期貨到利率期貨:“商品” 不再有形

  1973 年,美國廢除了利率管制,梅拉梅德很快意識到利率風險和人們的生活更相關,比外匯風險更具有廣泛性。比如,對於有房貸的人,如果利率上漲,還債壓力就會增大,對沖利率風險可以說是全社會的剛需。

  在這個思路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再接再厲,在貨幣期貨的基礎上推出了利率期貨——90 天短期國債合約。這個合約一經推出就在市場上大受歡迎。和外匯期貨一樣,利率期貨能夠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更重要的是,利率期貨交易的是人們關於未來利率的看法。透過交易,市場上各種可能影響利率水平的資訊都進入了期貨合約的價格中,使得期貨合約成為預測利率走向的風向標。芝加哥聯儲副主席理查德 · 桑德爾(Richard Sandor)曾發現,利率期貨對利率水平的預測,僅有 0.1% 的偏差。

  利率期貨很快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期貨品種之一。迄今為止,各種期限的國債期貨交易量差不多佔到整個衍生品交易的 15%,是全球最重要的宏觀指標之一。

  交易不必交割:金融衍生品帶來的第二次認知升級

  金融衍生品的出現帶來人類對 “商品” 認知的兩次飛躍,一次是從具象的實物發展到抽象的匯率、利率,另一次則是“不必實物交割”。

  期貨是如何交割的

  所謂交割(settle),就是我們平時說的 “錢貨兩訖”。期貨交易也類似,只是要求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以約定的數量和價格完成錢貨兩訖。一個開紡織廠的工廠主,擔心明年棉花價格上漲。為了防範這個風險,他在鄭州期貨交易所交一定的保證金,買一個明年 1 月的棉花期貨合約。到了明年 1 月,他將剩餘的貨款打入鄭州期貨交易所的賬戶,合約對方則將棉花送進交易所指定的倉庫,買賣雙方分別從交易所取得貨款和棉花後,錢貨兩訖,完成交割,同時商品所有權完成轉換。

  保證金是為了避免交易雙方違約,按照合約價值一定比例而繳納的一筆資金。當價格產生對交易者不利的變動時,交易者賬戶的資產總額下降,就會導致保證金比例下降,這時候交易所為了防止違約,就會要求交易者 “追交保證金”,以保證交易能持續生效。以股指期貨為例:假設你今天買一手下個月滬深 300 股指期貨合約,現在價格 2500 點,按照每點 300 元、保證金比例 12% 計算,購買一手期貨合約,初始保證金應為 90000(2500×300×12%)元。假設當天該期貨合約收市時,價格下跌到 2450 點,你的賬面損失是 15000(–50×300)元,即你賬戶上只剩 75000 元。而按 12% 的保證金比例算,當前你應該維持的額度是 88200(2450×300×12%)元。為了維護你這一手期貨合約交易能夠繼續進行,你就需要補足保證金,繳納 13200(88200–75000)元。

  除了實物交割,期貨交易還有現金交割的方式。現金交割不涉及所有權的轉移。在期貨交易所買了期貨合約之後,合約價格每天波動。在合約到期之前,交易所會每天對你的賬戶盈虧進行現金結算:賺錢了,收益馬上到賬;如果虧損了,交易所就會要求你補充保證金 。這種交割方式為投機者提供了特別好的金融工具,用少量的資金即可對市場的趨勢下賭注,一旦賭贏了,收益會相當可觀。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傳統期貨交易商甚至將是否以實物交割作為區分期貨交易是 “合法投資避險” 還是 “非法投機套利” 的試金石。直到 1982 年,非實物的現金交割在美國期貨交易中還被認為是違法的。

  從實物交割到現金交割:股指期貨的誕生

  1982 年,股指期貨的出現徹底打破了 “必須以實物交割” 的認知。

  股指期貨就是以股票指數作為基礎資產的金融衍生品。像滬深 300 股指期貨,就是一個以滬深 300 指數為交易物件的金融合約,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個時點,按照一個約定的指數點位進行交易。按照現在中國股指期貨每點 300 元的定價,假設買一張交割點位為 3000 點的合約,這個合約的價值就是 90 萬元。

  在期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波動”越大的領域,用衍生品進行風險對沖的應用範圍越大。道瓊斯指數是美國金融市場中 30 家有代表性的公司股價的平均值,其波動基本能代表美國股市的市場風險。所以,推出股票指數類的期貨一直是期貨界人士的夢想,它也被視作期貨的終極合約。尤其到 20 世紀 70 年代後,隨著指數型基金的推廣和發展,金融行業中 “對沖整體市場風險” 的需求更加迫切。

  但在期貨 “必須實物交割” 的約束下,股指期貨沒法推出,因為股指代表的是整個金融市場股票價格的總趨勢及漲跌幅度,是一個概念而不是實體,人們無法完成概念的所有權轉換。

  在業界的努力遊說下,美國金融監管機構在 1982 年決定廢除期貨實物交割的要求,所有金融期貨合約都可以採用現金交割的方式。這個法令為股指期貨的推出徹底鋪平了道路。不久之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推出了標普指數的期貨合約。

  股指期貨的推出對全球資產管理機構具有重大意義。股票指數代表的是系統性的市場風險,這種風險無法透過資產組合的方式分散。而股指期貨的推出,使這種不可分散的風險能夠被對沖和轉移。資產管理行業的風險管理能力有了一次飛躍。繼美國之後,其他國家的成熟金融市場也幾乎都推出了股指期貨,以對沖本國市場上的系統性風險。

  從貨幣期貨、股指期貨開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開創了金融衍生品時代,期權、互換等各種衍生工具紛紛推出。從此,“風險對沖” 本身也成了一門生意。

  思考題

  什麼樣的商品適合衍生品市場?玉石類適合嗎?

  第 039 講天使魔鬼兩張臉:股指期貨、期權和互換

  美聯儲前主席艾倫 · 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諾獎得主莫頓 · 米勒(Merton Miller)都曾說過,金融衍生品不僅為金融業提供了風險管理的工具、促進了市場的價格發現,而且提高了整個市場的效率。但我們平時在新聞媒體裡看到的衍生品卻像個 “壞孩子”:不管是在 20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時,還是 2015 年夏天中國 A 股市場的波動中,各種金融衍生產品都曾被拎出來示眾,股指期貨更是被當“元兇” 遭到批評甚至限制。

  看起來,金融衍生品有張 “半是天使,半是魔鬼” 的面孔。

  股指期貨:A 股市場上的溫度計

  自 2011 年被引入 A 股市場後,股指期貨發展很快。和其他衍生品一樣,股指期貨可以用來套期保值、規避風險,也可以用來加槓桿、放大損益。

  和其他股指類產品相比,股指期貨交易有兩個不同。第一,允許賣空。看空者可以在股指下跌中贏利。第二,實施保證金制度,可以加高槓杆。按照 12% 的保證金率,90 萬元的合約,付 10.8 萬元就可以進行操作了,相當於 8.3 倍的槓桿率。所以,只要你看對了大盤波動的方向,收益就會放大 8.3 倍。當然,如果你看錯方向,損失也同樣放大 8.3 倍。這類合約採取的是現金交割的方式,一旦合約價格變動,賬戶內的保證金額度低於 12%,交易所就會要求交易者補充保證金,否則就會被強行平倉。

  套期保值和槓桿投機

  2015 年 5 月,上證指數已經達到 4698 的高點。當時,A、B 兩位投資者都買了滬深 300 的股指期貨,但他們採取的策略不同。

  套期保值是指在擁有現貨的情況下,建立一個與現貨大小相同,但方向相反的期貨頭寸,鎖定價格風險。

  A 是金融圈 “老鳥”,經歷過 2007 年的股災,對風險暴露非常敏感。2015 年 5 月,當 A 股熱得發燙時,A 擔心自己股票持倉量過大而決定在股指期貨上進行 “套期保值” ,大量賣空了下個月的股指期貨合約。如果股價繼續上漲,他在現貨市場上會賺錢;如果股價下跌,股指期貨就會賺錢,以彌補現貨的虧損。透過這個操作,A 無論漲跌都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上。

  B 看著不斷上漲的股市,決定用股指期貨來加槓桿。因為流動資金不多,他左思右想,孤注一擲把房子賣了 500 萬元——這筆賬很簡單,如果股市再翻 1 倍,按我們前面說的約 8 倍的槓桿率計算,500 萬元就會變成 4000 多萬元,他就基本實現財務自由了。

  結果 6 月中旬以後,隨著監管層對場外融資市場的急剎車,股市慘烈下跌。A 果斷地在現貨市場割肉,同時因為在股指期貨上做空賺了一筆,兩相抵銷,他 2014 年以來在股市中的收益保住了一大半,基本實現了全身而退。而 B 卻陷入了大麻煩,因為高槓杆,股指下跌 10%,他的財富就少了 80%。最開始股市下跌時,B 賭國家會救市,所以咬著牙四處借錢補倉,而且當時借的大部分是利率在 20% 以上的高息貸款。但沒想到的是,股指一路下行,再沒有給他翻身的機會。一個月之內,他從一個有房的高階白領變成了負債幾百萬元的人。

  這不是杜撰的小說,而是 2015 年中國股市浮世繪中的一個真實案例。類似的情節其實常在全世界金融市場上演——同一市場,同一金融產品,同一時間,不同使用方法造成迥異的結果。所以說,真正決定 “輸贏” 的,不是金融工具,而是誰,以及如何使用金融工具。

  流動性螺旋

  股指期貨的基礎資產是整個市場。這意味著,股指期貨交易的是一個市場的系統性風險。所以當市場下跌時,利用股指期貨可以將市場整體波動數倍放大,引發更嚴重的市場下挫,甚至引發流動性危機。

  在 2015 年的 A 股股災中,股指期貨交易就曾加重過市場的流動性問題。7 月初的時候,市場 “空頭” 情緒已經非常嚴重。所以很多機構投資者紛紛賣空股指期貨,希望從市場的下跌中賺錢。而大量做空造成市場的進一步下跌,而市場越下跌,做空就越賺錢,再加上數倍的槓桿,幾乎每個跌停都可以導致賣空者財富翻倍。於是,很多投機客更加兇猛地加槓桿做空,有人甚至故意在現貨市場上拋售股票,製造股指下跌,以圖在期貨市場上賺錢。這種“量價齊跌”(數量和價格一齊下跌)的局面讓更多投資者陷入恐慌,大家都想出逃,市場上只有賣單,沒有買單。7 月初的那幾天,市場上出現天量的空單,差不多一半股票被逼停牌,整個市場流動性枯竭,對市場形成了更大的下跌壓力。這種價格下跌和流動性枯竭同時發生的現象,就是“流動性螺旋”。

  也正因為如此,用於做空的股指期貨一時間成為千夫所指的 “妖精”,輿論和監管層一邊倒地將這種情況歸咎於股指期貨。最後,交易所只能以限制賣空,限制交易數量,提高保證金率和交易手續費率,嚴格審查投資人期貨、現貨的配比情況等方式來求得自保。幾番下來,中國股指期貨市場基本上就奄奄一息了。

  這樣的事情並不是孤例。在美國 1987 年的 “黑色星期一” 事件、日本 1990 年的股災中,輿論都曾經對股指期貨大加鞭笞,日本更是停止了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導致大量需要做套期保值的投資者只能尋求其他市場,最後導致新加坡成為新的亞洲金融中心。

  後來很多實證研究都表明,股指期貨並不是市場波動的元兇。我們團隊的研究就曾發現,2015 年 7——9 月股指期貨的交易規則修改,將保證金提高到 30%,日內開倉限制在 10 手內,也沒有大幅改善市場的流性。實際上股指期貨就像溫度計。市場沒有發燒,溫度計是不會顯示異常的,市場下挫就停掉股指期貨,就像發高燒時把溫度計扔掉一樣,並沒起到 “降溫” 的作用。

  而且,全面停掉股指期貨還會造成另外一種後果。當市場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有人願意抄底,也就是市場上會出現買入的意願,但願意買入的人也會擔心市場還有進一步下跌的壓力,如果能用股指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就能對沖買入的風險。暫停了股指期貨,沒有了賣空的權利,自然也就沒有買入的意願了。一個沒有賣空工具的市場,就像跛足的人,註定會走得高低不平。

  股指期貨和流動性螺旋的關係提醒我們,金融市場是非穩態的,一有衝擊就容易偏離均衡。所以,高效合理的監管是極其重要的。不管是放任自流,還是因噎廢食,都可能造成事與願違的結果。

  期權:你的 “選擇權” 也是一種金融產品

  期權是一種比較有趣的衍生品,“期” 是指未來,“權” 是選擇權,期權交易的就是 “未來的選擇權”。

  期權與定金

  從某種意義上說,期權和商品定金頗有幾分類似,都是用一小筆資金來鎖定未來某個商品所有權轉移的權利。比如,你想用這個月的獎金買即將上市的蘋果手機,但又不確定獎金是否能到手,就和商家簽訂合約,向商家支付一筆定金,約定月底來買手機,如果月底沒發獎金或者不想買了,合約就自動作廢,定金歸商家所有。這個合約,其實就包含著 “期權” 的概念,定金就是你為購買 “權利” 付出的價格。

  但除此之外,期權還有自己的特徵。第一,期權包含的權利更多樣。定金一般是單向的,即繳納後獲得商品的購買權,但期權是雙向的:既有賦予你買入權利的 “看漲期權”(call option),比如在約定時間以一定的價格買入某隻股票的權利;也有賦予你賣出權利的 “看跌期權”(put option),比如在約定時間以一定價格賣出一定數量某隻股票的權利。第二,期權具有流動性。定金一般不適宜轉手交易,而期權是標準化的合約,會規定商品的品種、品質、買入和賣出的價格、到期日等條款,易於轉讓和交易。

  要注意的是,一般能衍生出期權的是標準化的、量產的、價格波動頻繁的商品。高度專屬性的獨特產品,比如凡 · 高或者齊白石的畫作,很難形成標準化的合約,就不適於期權市場。

本文由部落格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釋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