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速第一,自研飛輪效應凸顯,華為儲存逆勢增長絕非偶然

dobigdata發表於2020-07-08

近日,Gartner《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部儲存市場份額報告》和IDC《中國區企業儲存市場2020年第一季度市場跟蹤報告》相繼釋出,在疫情之下,全球企業級儲存市場走向疲軟,但華為儲存表現卻是一枝獨秀,靚麗的市場表現獲得了業界極大關注。

首先看一下Gartner《2020年第一季度的外部儲存市場份額報告》,受疫情影響,全球儲存供應商本季度普遍出現營收下滑,但華為儲存逆勢保持24.7%的高速增長,增長率排名第一。其中,華為全快閃記憶體增長率高達45.1%,連續多個季度遙遙領先其他競爭對手;在全球混合儲存整體營收下滑5.1%的情況下,華為則實現了同比11.9%的增長。

具體到區域市場,中國區第一季度受到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然而華為依然實現了15.4%的增長,市場份額和增長率位居中國區第一;在海外市場方面,華為儲存實現了38.5%的增長率,增長率排海外市場第一。

另外,在中國市場比較關注的IDC《中國區企業儲存市場2020年第一季度市場跟蹤報告》中同樣顯示,在受疫情影響的大背景下,華為銷售收入則保持逆勢增長,增長率10.4%,市場份額從2019年第一季度的20.2%提升到2020年第一季度的24.2%,連續19個季度中國區排名第一,持續引領中國儲存市場。

毫無疑問,這是一份驚豔的答卷。近年來,在全球儲存市場發展整體相對趨緩,尤其多家儲存大廠營收均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下,華為卻連續演逆勢增長。華為儲存是如何做到的呢?讓我們從研發、行業客戶以及理念等方面一探究竟。

自研的“飛輪效應”日漸顯現

企業級儲存市場向來是以技術門檻高、市場準入難著稱,並且因為市場變化快,技術革新頻繁,單獨依靠自研的力量,無法實現市場的快速響應,堅持走自研路線在過去被認為很難行得通。因此,收購被認為是廠商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以及佔據市場份額的高效手段。

但從長期來看,併購來自不同研發體系的產品,整合是日後持續存在的問題。與併購相比,自研並不存在整合的難題,並且擁有巨大的長期效應。就像飛輪效應那樣,一個巨大的飛輪,要想把它轉起來的難度空前,只有每次全力推動、順著同一個方向轉動,剛開始很難、很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每一次努力的積累,一旦動起來,就會越來越快,最終形成飛輪效應。

然而,在全球儲存Top 5級供應商中,華為是唯一自始至終都堅持自研路線的廠商。

在堅持走自研路線的策略下,華為儲存如今在全球佈局了12個研發中心,擁有超過4000名研發工程師、800項儲存專利,主導和參與30+國際產業組織,成為資料儲存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隨著時間推移,產品創新性帶來的優勢逐漸顯露。以華為儲存為例,去年華為儲存分別在高階全快閃記憶體和分散式儲存兩個領域推出了業界具有突破性意義的產品。華為此前釋出的OceanStor儲存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一舉突破高階儲存多年的發展瓶頸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架構層面採用SmartMatrix架構融合了橫向擴充套件和縱向擴充套件架構的優勢,既具有橫向架構出色的擴充套件能力,又具備縱向架構極高的可靠性。OceanStor儲存Dorado系列高階全快閃記憶體單系統最大可擴充套件到32個控制器,大幅提升端到端的高可靠用,支援控制器8壞7,系統可用性高達99.9999%。此外,OceanStor儲存Dorado系列全快閃記憶體在效能上突破了2000萬IOPS,可以保持0.08ms的穩定時延。

今年5月,華為釋出了OceanStor分散式儲存Pacific系列,在單一系統下實現了儲存容量和頻寬的線性擴充套件,相比於傳統儲存,支援3~288節點平滑擴充套件,單目錄140PB大容量,單節點5GB/s極限頻寬能力,可以滿足能源勘探領域不同供需、不同專案、不同業務型別下的效能需求。

類似的產品創新不勝列舉。

隨著華為儲存全球研發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華為儲存研發的平臺化體系日臻成熟,讓各項技術、功能逐步元件化,元件之間互融互通,使得華為儲存研發效率大幅提升,產品更新迭代更加快速,更加快速地響應市場上日漸靈活多變的需求。

深入行業客戶場景

除了堅持自研路線之外,華為儲存在產品、技術、以及解決方案上的創新,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與使用者實際場景的緊密結合。透過不斷與金融、電信、製造、交通、能源等多個行業使用者的深入合作,瞭解使用者真實業務需求與痛點,來打造相應的儲存產品與解決方案。

以金融為例,隨著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加速,對於核心業務的數字化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針對海量高併發交易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承載核心業務的儲存系統在可靠性、穩定性、效能、可管理性上要求越來越高。

比如,某大型國有銀行連續多年採用華為儲存來保障618、雙11這種高併發、海量交易業務場景。在部署OceanStor儲存之後,該行雙十一期間承載的交易量相比以前提升了20%,而交易時延下降30%。並且,從部件級、架構級、產品級到方案級、雲級五個層面的端到端可靠性架構,滿足金融機構核心業務對於可靠性極致需求。

2019年,華為儲存在中國金融市場份額佔比超過30%,已經成為中國金融市場名副其實的儲存第一品牌。其中,包括6大國有商業銀行、多家城商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都選擇了華為OceanStor儲存,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將其核心業務部署在華為OceanStor全快閃記憶體之上。

同樣,隨著各個行業資料量迅速增加、資料型別快速豐富,像運營商、金融、政務、電力、大企業、能源等行業的海量資料場景也同樣面臨著諸多挑戰:資料存不下、資料管不好、資料用不起來。而華為OceanStor分散式儲存可以完美支撐起像金融行業網際網路渠道接入雲和開發測試雲、運營商BOM域業務雲化、智慧城市數字化底座、政務雲、能源勘探等多個行業的海量資料應用場景。

例如,在能源勘探領域,通常會每天會產生TB級生產資料,年度產生PB級生產資料,還會產生10-20倍的中間資料,海量資料需要頻繁的分析與操作,這就給能源勘探領域的儲存系統提出高可擴充套件性、超大頻寬與低時延以及易管理的要求。

當前,華為OceanStor分散式儲存已經應用於全球60個國家及地區,服務於2000多家客戶,包括金融、運營商、大企業、能源等多個行業,成為使用者數字化轉型和打造海量多樣性資料底座的首選合作伙伴。

此外,隨著5G商業的正式提速,邊緣場景未來會越來越豐富。根據Gartner預測,未來有75%的資料將來自於邊緣和終端,50%的資料需要在邊緣處理,針對資料儲存、管理和應用的要求也將進一步提升。為此,華為針對智慧交通、能源、園區、化工等邊緣應用場景也打造出FusionCube相關產品與解決方案。

異工同智就在與華為共同打造的面向化工行業的聯合解決方案就是其中之一。在本地化部署方案中,利用華為FusionCube邊緣一體機來滿足響應度高的場景需求,給化學品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提供全棧一體化的邊緣基礎設施,從而實現了包括安全帽佩戴、抽菸、工服穿戴、區域入侵、洩油區、不安全行為等各類檢測及其他人工智慧應用,為化工行業的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使命感是長期驅動力

任正非在2019年底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表示:“疏導巨大資訊洪流將是華為未來二、三十年的戰略定位。疏導分發、儲存與處理資料流量,就是華為的戰略方向,也是長期的奮鬥方向。”

眾所周知,全球數字經濟規模越來越大。根據華為GIV2025報告預測,2025年全球產業數字化規模將達到23萬億美元,5G+AI+大資料+雲端計算+IoT等數字化技術正在驅動著所有行業走向數字化、智慧化,資料正在成為所有行業中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

但目前全球依然只有不到2%的資料被儲存,在儲存的資料中也僅僅只有10%被分析與應用。未來,企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料,把握數字化所帶來的機遇。要想真正讓資料用起來、發揮價值,新型基礎設施可謂是至關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今年以來,無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行業使用者,都對於新基建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了巨大的關注。

事實上,華為具有先見之明,近年來提出了資料基礎設施戰略,這與新基建和新型基礎設施可謂是不謀而合。所謂資料基礎設施即是傳統IT基礎設施的延伸,核心是以資料為中心,服務資料,讓資料價值最大化。資料基礎設施戰略最核心目的就是幫助千行百業構建起全方位的資料體系和開放的資料生態環境,真正讓資料存得下、流得動、用得好,使之具備資料“採、存、算、管、用”全生命週期的能力。

在資料基礎設施中,儲存可謂是基石,肩負著資料的儲存、處理、分析等重要任務。華為資料儲存與機器視覺產品線總裁周躍峰博士多次提出,華為OceanStor儲存致力於驅動資料創新,幫助使用者實現“資料全生命週期內,讓資料每位元成本最優、每位元價值最大”。

總體來看,華為儲存近年來厚積薄發,乘風破浪,開始超越多個市場競爭對手的好戲。歸根結底,在於華為經過十八年的不斷積累與實踐,其打造出來極致的產品、契合場景的解決方案、先進的資料理念正在打動越來越多的全球使用者,獲得全球使用者認可和信任。因此,華為儲存屢次上演逆勢增長,乃實至名歸。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65091/viewspace-270311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