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大佬們都說了啥?

AIBigbull2050發表於2020-07-10
2020-07-09 18:05:48

這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大佬們都說了啥?

文 | Donews

今日,第三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WAIC)在上海召開,本次大會以“智聯世界,共同家園”為主題,線下雲端同步進行。

2018年9月,習#近平主席曾致信首屆WAIC大會,談到“新一代人工智慧正在全球範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今這一趨勢正越來越清晰地顯現,並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WAIC大會現已成為世界頂尖的智慧合作交流平臺,並在大會上集聚了來自全球智慧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集中展示人工智慧最前沿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和新理念。

早上9:30,大會開幕式正式開始,開幕式由演講、對話和釋出活動組成,嘉賓中既有我們熟悉的李彥宏、馬化騰、馬雲等國內商業領袖,也有Elon Musk等國外企業家,還有姚期智、Yoshua Bengio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其中許多人已經是第二次,甚至第三次來到WAIC大會的舞臺,而他們對人工智慧觀點的改變和演進,也是人工智慧在學界、產業界發展的客觀折射。

在本次WAIC大會上,「DoNews」整理了開幕式嘉賓的演講以及對話。

這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大佬們都說了啥?

李彥宏: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

AI發展將經歷三個歷史階段

2020年WAIC人工智慧大會今日召開,在主題演講環節,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成為第一位發言的嘉賓。

在2018年首屆WAIC大會上,李彥宏曾提出,未來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宣稱與 AI 無關,AI時代真正的“AI 化公司”是三維一體的:要具備 AI 思維,擁有 AI 能力,還要遵循 AI 方面的倫理。

AI 思維意味著必須基於萬物互聯,來重新思考公司的戰略;AI 能力指的是企業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的能力,而不是發明人工智慧的技術;最後AI倫理意味著公司不止技術,文化也是“AI 化”的。

今年李彥宏的演講題目名為《人工智慧新起點:開放平臺及新型基礎設施》。李彥宏認為,“新基建”是以人工智慧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在交通、能源等領域大大提升效率,推動經濟的增長。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平臺開源開放,越來越多的應用可以很方便地開發出來,惠及經濟社會方方面面。

未來最主要的作業系統軟體將不是基於PC,也不是基於手機,而是基於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框架的作業系統,深度學習框架對上承接各類智慧應用,對下主宰AI晶片設計。

AI發展會經歷三大歷史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技術的智慧化,人工智慧的科學家們主要的努力都集中在概念的匯入、技術的探索,並沒有演變成為一種產業或者經濟現象。

第二階段叫做經濟的智慧化,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雲端計算的發展,加上經濟和社會的普遍數字化和網際網路化所創造的基礎環境,人工智慧終於可以開始在廣泛的經濟領域施展魔力。

這個階段又可以分為上下兩個階段:前半段,人工智慧的發展主要是圍繞通用能力的開發和作為一種資源的AI能力平臺化,以及智慧搜尋和資訊流的智慧推薦這兩個標誌性行業應用;在後半段,人類的人工智慧可以開始全面產業化,就是行業應用和商業化的全面普及。

第三個階段是社會的智慧化,人工智慧將從經濟領域滲透到更加廣泛的社會領域,全社會和全球範圍內智慧協作與制度的創新將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點,最終的協作和變革又會對經濟產生更加深遠的影響,人類終將進入智慧社會。

目前,我們正處在經濟智慧化前半段向後半段過渡時期,經過前半段發展,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出現了少數幾家通用AI平臺和一些專注於某個垂直行業細分的AI平臺,在資訊搜尋、資訊流推薦、無人駕駛幾個垂直行業上,人工智慧已經證明或者初步證明,它對所在行業顛覆和重構的潛能。

李彥宏表示,目前百度大腦已經能夠代表領先通用AI能力,百度智慧雲憑藉AI能力引擎和AI開發平臺兩大核心優勢,也成為產業智慧化的主要推動者之一和雲服務領域的頭部玩家。百度希望作為開放平臺,扮演賦能者的角色,圍繞這個定位百度確立了兩個小目標: 第一,到2030年智慧雲伺服器數量達到500萬臺;第二,在未來5年中為全社會培養超過500萬個AI人才。

“迷霧終將散去,智慧經濟和智慧社會終將成為現實,人類也終將會掌握自己的命運。”李彥宏說。



姚期智: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2000年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

應該在AI理論創新方面有所突破

在首屆WAIC大會上,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曾帶來題為《人工智慧的現在和未來》的演講,他認為在2023年或2024年,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深度學習將達到增長的極限,並思考量子計算將可能與人工智慧結合,透過物理學方法來取得人工智慧上的進展。

在本屆WAIC大會上,姚期智院士帶來題為《.人工智慧理論的新方向》的演講,他認為AI現在面臨的挑戰,都可以透過理論來分析,獲得啟示並找到解決方案。

人工智慧(AI)是一個跨學科的行業,許多巨大成果往往是因為一些看似完全不搭界學科之間的合作,比如人工智慧和隱私,就與密碼學有關。對於大家擔憂的,可能威脅人類的超級人工智慧,我們不清楚它會不會來,但是我們最好做好準備。

在演講的最後,姚期智院士總結道: “現在的應用來自於過去的理論研究,現在做的理論研究,在未來某一天會讓我們獲得巨大的進步。”



這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大佬們都說了啥?

任宇昕:騰訊集團營運長

人工智慧高地和全球電競之都並不孤立存在

在去年WAIC大會上,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發表了題為《迎接可知、可控、可用、可靠的“AI+”時代》的演講。他主要談到了三個趨勢: 首先,通用人工智慧的發展趨勢越發明顯,人工智慧正從“專才”到“通才”,即從“人工+智慧”變成“自主+智慧”,人工智慧的自我學習能力加強,意味著可以在真實世界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AI與各行各業融合發展,帶來了AI+的普惠型社會。 第三,是要強調“科技向善”,讓AI可知、可用、可靠、可控。

本屆WAIC大會馬化騰並未到場,而是將演講的任務轉交給騰訊集團營運長任宇昕。任宇昕以“三個新”分享騰訊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是新增長。經過這次疫情,中國已經沒有純粹的傳統企業,AI技術正在深深嵌入各行各業,變得無所不在,而日益完善的新基建和產業網際網路將為各行各業帶來新增量,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增長。

第二是新博弈。騰訊正在支援上海打造全球電競之都,目前已經建立了英雄聯盟和王者榮耀遠端製播中心,騰訊電競一系列重要職業聯賽將陸續落地上海。遊戲和電競為AI提供最理想的實驗場,任宇昕表示人工智慧高地和全球電競之都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將在未來的上海找到焦點。

第三是新世代。新基建將激發新一代年輕人的聰明才智,產業網際網路註定會成為數字原住民帶來夢想的舞臺。馬化騰先生的“AI向善”提出了四可原則,督促騰訊使用AI不斷思考和解決隱私安全、演算法歧視、數字鴻溝等新問題,努力實現透明、惠普、責任和安全,AI不但改變人和機器關係,也會帶來人與人關係的調整,是產業經濟當中最大的變數,更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未知數。新一代年輕人既要掌握科技力量更要思考文化價值,兩者同等重要。



這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大佬們都說了啥?

馬斯克(Elon Musk):特斯拉公司聯合創始人、執行長

對未來L5級別自動駕駛非常有信心

特斯拉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馬斯克(Elon Musk)透過影片形式參與了本次大會,他在大會上分享了關於自動駕駛以及人工智慧的相關問題。

關於自動駕駛, 馬斯克稱,對於未來L5級別的自動駕駛非常有信心,他認為很快就會實現。

在特斯拉我們已經非常接近5G自動駕駛了,我有信心我們將在今年完成L5級別的基本功能。我認為實現自動駕駛L5級別目前不存在底層根本的挑戰,但是有很多細節的問題。

我們面臨的挑戰就是要解決所有這些小問題,然後整合系統,持續解決這些長尾問題,你會發現可以處理大多數場景的情況,但是又會不時的出現一些奇怪的情況,你必須有一個系統來訓練解決這些奇怪的場景。所以你需要有現實的場景,沒有什麼比現實更復雜,任何模擬的都是現實世界複雜性的子集。

目前我們非常專注於應對五級自動駕駛的細節,我們非常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我們可以利用特斯拉現在的硬體,只需要改進軟體,我們可以實現L5級別的自動駕駛。

在為自動駕駛開發人工智慧晶片時,我們發現市場上沒有成本合理,且低功耗的系統。如果我們使用傳統GPU、CPU或者其他相似的產品,將耗費數百瓦的功率,而且後備箱會被計算機GPU巨大的冷卻系統佔據,而且高耗能。要知道能耗對於電動汽車的里程非常重要,我們開發了特斯拉的專用晶片,該晶片搭載雙系統完全自動駕駛電腦,該晶片具有八位元和加速器用於點選計算,人工智慧包含很多點選運算,如果你知道什麼是點選運算的話,就知道點選運算量巨大意味著我們的電腦必須做很多點選運算。

事實上,幾個月前我們才審慎啟動了晶片第二套系統,充分利用特斯拉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可能還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

我們還開發了特斯拉訓練系統,以改善對人工智慧系統的訓練。這個系統像FP16訓練系統,主要受晶片發熱量和通訊限制,我們正在開發新的匯流排和散熱冷卻系統,用於開發更高效的計算機從而能更有效處理影片資料。

特斯拉上海工廠進展很順利,我對特斯拉團隊感到無比自豪,期待儘快訪問上海超級工廠。他們出色的工作確實讓我深感欣慰,我不知道如何表達,真的非常感謝特斯拉中國團隊。預計未來我們工廠當中會運用更多人工智慧和更智慧化的軟體,我認為在工廠真正有效使用人工智慧還需要花一些時間。可以將工廠看成複雜的控制論結合體,事實上所有公司都是如此。

在分享了對自動駕駛相關問題後,馬斯克接著就人工智慧相關問題進行了分享。

馬斯克認為,在感知層面的識別物體上,目前技術實現了巨大的進展。問題實質在於需要多強的計算力、多少實踐來訓練計算機,還有圖象訓練系統效率如何。說到圖象識別或者聲音識別,任何訊號對於任何給定的位元組流,人工智慧系統是否能夠準確的來識別呢?

另外,認知可能是人工智慧最薄弱的領域。人工智慧是不是能理解概念?是不是能夠有效的推理?是不是能夠進行創造?現在有很多非常先進創意的AI,但是它們沒有辦法很好地控制它們的創造活動,會覺得好像做得不太好。不過未來它會表現得好一點,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遊戲,在任何有著明確規則的遊戲當中,AI會比人好很多。只要有明確的遊戲規則,在任何遊戲當中人工智慧肯定都會玩得比人類要好。

我們如何看待人工智慧演算法的發展呢?我不確定這是不是最好的理解方式。神經網路主要是從現實中獲取大量資訊,很多來自無光源方面並建立向量空間,本質上將大量光子壓縮為向量空間。人類是否能夠進入大腦中的向量空間呢?我們通常以類比的方式將現實視為理所當然,我認為你可以進入你大腦的向量空間,理解你的大腦如何處理所有外部資訊的,事實上它在做的是基於儘可能少的資訊,獲取並過濾大量資訊只保留相關的部分。人們是如何在大腦中建立一個向量空間呢?它的資訊僅佔原始資料很小一部分,卻可以根據這個向量空間的表達做決策,這就類似一個大規模的壓縮和解壓縮的過程,有點像物理學。因為物理學公式本質是對現實的壓縮演算法,這就是物理學的作用。

很明顯物理公式是現實的壓縮演算法,簡而言之,人類就是物理學作用的證據。如果你對宇宙做一個真正物理學意義上的模擬,就是要大量計算。如果有充足時間,最終會產生覺知,人類便是最佳證明。如果你相信物理學和宇宙的演化史,便知道宇宙一開始便是夸克電子,很長一段時間是氫元素,之後出現氦和理元素,中位素在數十億年之後形成,其中一些學會了表達,人類本質是由氫元素進化而來,將氫元素放一段時間他們會慢慢變成我們。大家可能不太贊成這一點,有人會問我們知覺的作用從哪裡來?整個宇宙是特殊的覺知,或者在氫元素轉變為人類過程當中何時產生知覺?



這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大佬們都說了啥?

馬雲:聯合國數字合作高階別小組聯合主席

我想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在去年的WAIC大會上,有關自我完善還是星際移#民,馬雲和馬斯克有著不同的看法,馬斯克認為人類需要更好地理解宇宙的本質,確保可以去不同的行星生活,確保生命可以成為跨越星球的存在。而馬雲認為,將人類送上火星固然很好,但他更關注地球上的70多億人,以及讓世界變得更加可持續。經歷了上半年的疫情,馬雲更加深了這一看法。

馬雲稱,這是一次非常特殊的大會,可能也是歷史性的。第一屆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我們在上海聚在一起的時候,誰都不會想到今年我們會以這樣的方式繼續探討。

我記得去年我們當中還有人在擔心、在爭論,機器會不會取代人?就業怎麼辦?現在最著急的是怎樣才能讓機器儘快取代人類的很多工作,比如在病毒傳播的區域,我們千方百計要讓機器去解決問題,而不是讓人衝在最前面。世界真的是這樣,我們擔心的都沒有發生,但是我們沒擔心的卻在接二連三地發生。

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昨天做的決定造成的,但是我們很難改變昨天,甚至對今天往往也無能為力,未來怎麼樣是我們今天可以決定的。疫情對世界帶來的改變我們不妨把它當做一種來自大自然和未來的訊號。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幾天我的三點思考。

第一、人類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卻可以離開人類。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有能力向外看,登上了月球,建設了太空站,試著在太空生存,很多傑出的人包括馬斯克開始對地球以外的世界有了偉大的探索。而數字革命讓人類有能力向內探索,真正瞭解自身、真正瞭解地球。相比之下,人類對自身的探索顯得更難,也更加重要。

今天人類對自身的瞭解仍非常有限,最厲害的腦科學家也只瞭解人類大腦不到10%。這次疫情讓我們看到人類對自己的陌生,對地球的陌生。因為我們不瞭解自己、不瞭解自己生存的世界,不珍惜和保護這個地球,所以製造了很多麻煩和災難。

我想人類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地球的問題,不然無論我們移居到哪個地方,無論我們去哪個星球,都會依然面臨這樣的麻煩和災難。目前人類還離不開地球,但是地球離開我們可能會更好。

最近看到幾個新聞。由於遊客數量減少,日本奈良鹿少吃了很多零食,腸胃恢復了健康;義大利威尼斯封城之後水更清澈了,我們還可以看到水裡的魚……如果地球是一家公司,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老闆,人類只是大自然優選的管理者而已。人類權力很大,但是大自然卻可以隨時讓我們下崗。很多事情對於人類來說沒有錯,但是對大自然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錯誤。如果人類一直給大自然災難,大自然一定會回報給人類以災難。人類一定要學會和大自然共存,人類只有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在地球上生存下去。

第二、經濟增長可以放慢,但是人類必須要成長。疫情讓我們明白,世界的生態系統是由微生物決定的,不是由最高等級動物決定的。人類千萬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AI應該翻譯成為機器智慧,翻譯成人工智慧是人類把自己看得過大過高,很多事情對人類來講很難,但是對機器來說卻非常容易。動物有的是本能,機器有的是智慧,而我們人類擁有的應該是智慧。幾千年來,人類的只是數量在快速增長,技術在發展,但是人類的智慧並沒有成長。

今天我們擁有的資源和財富前所未有,我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術能力也是前所未有,當然我們面臨的麻煩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人類知識的積累、資訊處理的能力和抗風險的能力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但是很遺憾,我們缺乏了智慧。我們有時候並沒有把這些資源、能力和知識用來加強溝通和合作,有時間還製造了很多隔閡甚至擴大了分歧。人類從來不缺災難,但是災難之後的我們一定要成長,否則我相信未來毀掉人類文明的不是病毒,而是人類自己。

人和人,國家和國家沒有一個是一樣的,而且永遠會不同下去。也因為我們的不同,世界才豐富多彩。今天世界的很多問題,就是因為不尊重彼此之間的不同和分歧。看到了不同,依然能夠放下分歧,學會尊重和欣賞各自的不同,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第三、如果過去數字技術是讓生活變好,那麼今後數字技術是讓人類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疫情沒有改變技術變革的趨勢,但是疫情加速了數字技術的變革,因為災難在逼迫我們創新。

一位醫學專家用肉眼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片子需要15-20分鐘,中國技術人員在很短時間開發出新冠CT影像演算法, 機器判斷一個片子只需要20秒,效率是專家肉眼判斷的60倍。

我也聽說,疫情期間有銀行透過衛星遙感技術進行貸款放批。農民用手機小程式在地圖上劃定自家水稻田,衛星透過遙感識別稻田作物生長情況,結合氣候、行業等情況機器預估產量和價值,決定貸款多少錢給農民。

疫情期間用網際網路技術讓自己活下去、讓別人活下去的創新無處不在。我們上學、開會、買東西、看病維持生活的運轉都必須依靠數字技術,為活下去而做的創新才是真正最強大和不可阻擋的動力。

數字技術的大趨勢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本來需要三五十年完成的數字化,可能會提速到十年、二十年內就能完成。這是鉅變以後的鉅變。技術變革提前並且加速需要我們做好準備,這也是今天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和去年大會所面臨的完全不同的局面。

相隔一年,世界已經發生了鉅變, 今天的我們已經沒有時間擔憂,與其擔憂不如擔當。因為病毒沒有邊界、不分國家,技術也不應該有邊界、不分你我。今天的災難是巨大的,今天的災難也許才剛剛開始,我們沒有其他選擇,大家早一點開始合作、團結抱團,我們就會早一天勝利。再次謝謝大家。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46223/viewspace-270370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