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一個個都人工智慧了,讓PC怎麼辦?

naojiti發表於2019-05-11

一種軟體技術想要落到大眾使用者手中,硬體顯然是必經的途徑。

人工智慧也不例外。近兩年我們可以看到AI已經兵分三路,在不同的硬體道路上挺進了我們的生活。

第一路是手機,移動AI帶來了從攝像到語音,再到底層軟體和應用開發的系列支撐;第二路是AI與原有硬體結合的AIoT系列,比如AI電視和AI家電;第三路則是依據AI能力誕生的新硬體形態,比如智慧音響和翻譯機。

然而在五花八門的AI硬體面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情況:一種極其重要的硬體好像在AI浪潮中沒什麼動靜——那就是電腦。

你們一個個都人工智慧了,讓PC怎麼辦?

似乎大家很少聽說,有PC新產品以人工智慧能力作為主打賣點。配置、續航和設計,這老三樣好像還是我們們選購PC時的主要考慮。這是不是意味著在被移動終端分走大量利用價值之後,PC將在AI時代迎來進一步的削弱呢?

其實呢,PC在AI洪流面前雖說聲勢沒有手機、音響那麼大,但也還是很努力的。這裡給大家統計幾個目前PC產品加入AI能力的技術解決方案與已有案例。可以說,今天大部分PC廠商和晶片公司都在這三個維度上探索PC與AI的結合。

同時也該正視的是,PC在結合AI上比手機和家用IoT具有天然的劣勢。目前還沒有哪種方案可以完美化解這個問題。

但探索才剛剛開始,說不好哪天,我們會習慣一個叫“AI-PC”的新名詞呢?

微軟代表的對話派

要說人工智慧跟PC一點都沒關係,那其實也挺冤枉的。至少微軟這些年一直努力在Windows里加入AI語音對話能力,這一點PC使用者應該都不陌生。

自2014年開始,微軟推出了小娜和小冰這兩個基於AI技術打造的產品概念。隨後很快,我們就在Windows裡見到了作為語音助手的小娜。

雖然在這幾年的音響大戰中,微軟似乎不敵谷歌和亞馬遜,但至少在PC系統的大本營裡,小娜依舊是大部分PC使用者近乎唯一的選擇。

你們一個個都人工智慧了,讓PC怎麼辦?

當然了,作為系統的一部分,微軟沒有把小娜作為PC硬體產品的主要賣點來出售。但是我們確實看到這些年小娜能夠操控的東西在越來越多。而用語音來搜尋和操控軟體,這個由微軟搞起來的發模式,也在AI火了之後,順勢成為了PC硬體廠商的一個賣點。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像是去年錘子釋出的那款引爆無數流量的TNT工作棧。這款最終下場並不美好的硬體,主要賣點之一就是可以用語音加觸屏來操縱硬體。而語音互動在辦公場景中到底是否成立,也引發了大量口水仗。理解萬歲,我們們不說這個了。

你們一個個都人工智慧了,讓PC怎麼辦?

還有在去年9月,聯想釋出了一系列新的筆記本產品。釋出會上主打“聯想第一代智慧筆記本系列”的概念。其主要“智慧”的地方,也是一些功能可以通過語音來控制。但可能由於聯想一年發的新產品實在有點多,“智慧筆記本”並沒有帶給使用者特別深刻的印象。

似乎有理由相信,在PC市場同質化競爭嚴重的今天,今年還會有更多把硬體中某些能力可以語音互動作為賣點的產品。但是這類產品就像微軟小娜一樣,都有個核心問題:當我操作PC時,真的想說話嗎?

由於PC不是手機,沒有那麼多戶外移動場景需要快速呼叫服務。而且鍵盤滑鼠的互動已經足夠複雜了。觸屏和語音互動再加上來,多少會讓使用者有雞肋之感。

作為系統中的智慧體驗,使用者似乎還是喜聞樂見AI語音能力增強了的。但是如果將之作為銷售賣點,那好像就需要琢磨一下了……

英特爾醞釀的視覺派

有沒有硬核一點的PC+AI流派呢?

英特爾就在醞釀這樣一件事。我們知道,智慧語音和機器視覺,是今天AI技術的左右護法。其中語音對硬體的要求較低,主要是演算法創新,但機器視覺卻是十分吃重硬體的。加入AI識別能力的手機,需要在晶片端搭載專用AI處理模組,就是這個原因。

那麼這個模組手機裡有了,電腦裡怎麼辦?當然,英偉達顯然會認為GPU能搞定一切。但在英特爾看來,PC想要加入更多AI能力,是需要有專門計算硬體的。

從2016年收購了著名的邊緣技術廠商Movidius 之後,英特爾開始大規模向邊端側的AI計算進軍。而在去年6月,英特爾釋出了Movidius VPU晶片,根據英特爾的官方說法,其主要作用場景就是PC。

你們一個個都人工智慧了,讓PC怎麼辦?

這款晶片,是專門用來高效能低功耗處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等任務的。在PC端,目前VPU就像一塊U盤,即插即用。插入這款晶片之後,PC將可以更好地處理人臉識別、物體識別等演算法。這也就讓PC搭載的攝像頭重新有了用武之地。

在4G網路普及、大家習慣用手機視訊通話之後,PC上的攝像頭似乎存在感越來越稀薄。幾乎除了人臉識別解鎖之外,再難有其他用途。而在VPU的幫助下,PC攝像頭希望能夠撿起自身長時間對著使用者這一優勢。在AI+健康、教育、時尚穿搭等領域重新啟用PC的價值。

比如說,在教育場景裡,AI將可以通過PC攝像頭來識別使用者的脣語,觀看使用者的表情,從而解決遠端教育存在的某些問題。

你們一個個都人工智慧了,讓PC怎麼辦?

目前,英特爾已經推出了PC人工智慧開發者計劃(AI on PC Developer Program),為開發者提供各種工具和培訓,包括OpenVINO工具包和Windows ML等。華碩也推出了搭載VPU的概念產品Project Precog。

當然了,視覺派目前還沒有真正走入市場。我們還無法判斷其是否真的可以俘虜使用者的心。顯而易見的一點是,AI開發者必將在PC產品+機器視覺這條路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華為推動的AIoT+PC整合流

還有一個AI與PC結合的可能性,是不把PC作為獨立的硬體看待,而是將其看作個人硬體互動群落中的一員。然後個人硬體之間的連線服務智慧化,引入AI的價值。

這個做法的邏輯在於,在PC上單純引入語音互動,很大程度上無法解決使用者任何痛點,畢竟我們無法證明有什麼體驗是必須要跟電腦說話才能達成的。而假如我們要管理的是PC、手機,以及家庭裝置、個人健康裝置等等硬體叢集,那麼使用者將面對的操作將變得複雜,資料可能會非常繁複。這個時候再引入AI對資料的智慧理解,以及語音互動模式,似乎就有一定合理性了。

比如說手機、電腦、平板三者間的互動經常令人尷尬。如果想要在PPT上放一張手機裡的舊圖片,那可能要經歷手機找圖片-微信發電腦-下載圖片-放到PPT,一共四個步驟。而如果可以通過語音說直接調取手機裡的在某地拍的某種圖,那互動成本將極大降低。

而如果我們要管理一系列硬體,在手機和PC之外,音響、家電、穿戴裝置都將產生資料和互動,那麼AI語音互動將變得更加具有合理性。再一個是在多屏聯動的情況下,語音可能也會變得更加重要。與此同時,AI還可以主動識別使用者儲存的資料,包括語義理解和圖片識別,讓個人IoT矩陣的整體效率提升。

把PC放置在IoT序列裡,進行整合式+AI,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手機、PC雙硬體廠商的特長。比如華為就在推動類似能力。不久前華為釋出的Huawei Share一碰傳技術,可以讓手機和電腦不需要連線聯網就能傳輸檔案。如果類似互動未來越來越多,那麼AI的加入就將變得具備必要性。

你們一個個都人工智慧了,讓PC怎麼辦?

當然,這一流派也僅是剛剛開始。對於IoT+PC的未來趨勢,更多還停留在設想階段。

從這三個流派中,不難看出想要AI在電腦市場裡坐C位,目前還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有很多玩家開始了積極的嘗試,但是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甚至說AI能不能帶給電腦,像帶給手機一樣大的變化,也還是個未知數。

但是前景其實還是樂觀的。因為個人電腦在發生變化,並不僅僅是AI一種技術在推動。IoT時代移動端和PC的新互動規則、摺疊屏帶來的多屏想象、微軟等公司正在努力打造的VRAR辦公體驗,等等令人驚奇的瞬間,都在影響著未來的PC走勢。

好在,無論PC怎麼變。只要變化發生,那麼AI就是一種用得著的技術。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4398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