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亞洲部分地區接連遭遇極端天氣的襲擊。9月15日7時30分前後,今年第13號颱風“貝碧嘉”以強颱風級登陸上海浦東臨港新城沿海,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上海的最強颱風。在登陸上海之前,“貝碧嘉”於13日18時先進入了菲律賓預警責任區。9月17日,菲律賓國家減災委通報稱,“貝碧嘉”已致菲律賓10死11傷,逾20萬人受災。

上週,“摩羯”以超強颱風級別三次登陸了中國海南文昌、廣東徐聞沿海和越南沿海,成為1949年以來登陸中國的最強秋颱風,並重創越南。央視新聞援引越南農業和農村發展部稱,截至9月16日晚,颱風“摩羯”已在越南造成291人死亡、38人失蹤。

與此同時,在大西洋,美國氣象部門稱,今年6月至11月之間可能會出現“異常”颶風季節,9月將達到高峰。許多地區的海水溫度目前都非常高,這可能會使風暴更加猛烈。

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氣候科學家、世界氣象歸因倡議(WWA)的聯合領導人基爾特·範·奧爾登伯格(Geert Jan van Oldenborgh)曾經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由於地球變暖,極端天氣與氣候變化的聯絡正變得越來越緊密。

除了極端天氣之外,氣候變化還將給人類帶來更多深遠影響。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在9月17日釋出的第八份年度《目標守衛者報告》中預計,從2040年到2050年,氣候變化意味著將新增4000萬兒童發育遲緩。

氣候變化影響糧食安全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今年7月接受《中國氣象報社》採訪時曾提出氣候變化與糧食安全之間的關聯:氣候變化導致災害增多,糧食產量波動更大,農業風險加大,最終導致糧食供應減少和糧食價格上漲,威脅到人類的糧食安全、營養和生計。

《目標守衛者報告》顯示,世界糧食計劃署在2022年的報告中提到,到2050年,全球農作物產量預計將下降30%;而糧食產量則需要增加60%才能養活預計將超過90億的全球人口。

兒童受此影響尤甚。《目標守衛者報告》提到,預計到2050年,全球蛋白質供應量減少19.5%,鐵減少13.6%,鋅減少14.6%。這些都是兒童茁壯成長所需的關鍵營養素,它們的供應量減少將剝奪兒童大腦和身體發育所需的營養。

在此影響下,從2040年到2050年,氣候變化意味著將新增4000萬兒童發育遲緩,以及2800萬兒童消瘦。這些都是最嚴重的急性和慢性營養不良的表現。

營養不良削弱了人們的身體機能和認知能力,進而對國家經濟發展構成挑戰,《目標守衛者報告》的資料顯示,由此造成的全球每年生產力損失將達到3萬億美元。世界銀行2023報告中指出,在低收入國家,這一損失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至16%(甚至更多),這相當於每年都在經歷一場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的永久性全球衰退。

目前超過一半的兒童死亡仍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每14名兒童中就有1人在五歲前死亡,比高收入國家兒童的死亡風險高出15倍,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後 20 多年。但與現實挑戰形成反差的是,提供給非洲的對外援助總額佔比卻從2010年的40%降至目前的25%,為20年來的最低水平。

有效應對兒童營養不良

為了應對這場危機,蓋茨呼籲保持對全球健康的投資,並透過支援新成立的一個協調營養捐贈資金的平臺——兒童營養基金(Child Nutrition Fund)來立即應對日益嚴峻的兒童營養不良危機。蓋茨還呼籲各國政府為那些已被證實每年可以有效保護數百萬生命的機構提供充足資金,比如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和抗擊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全球基金。這兩家機構都將於2025年進行下一輪籌資。

蓋茨寫道:“如果能做好這三件事,我們不僅可以迎來全球健康的新一輪大繁榮、挽救數百萬生命,還將證明人類依然有能力、有勇氣面對最嚴峻的挑戰。”

報告還重點介紹了多種有助於解決營養不良問題行之有效的工具:新的農業技術可使牛奶產量增加兩到三倍,到2050年可以防止上億兒童發育遲緩;推廣營養強化食鹽和調味包等日常食品攝入的新方法,可以減少數百萬貧血病例,並避免因神經管缺陷導致的死亡;為孕婦提供優質產前維生素,到2040年將挽救近50萬生命,改善2500萬新生兒的出生狀況。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兒童營養與發展部主任維克·阿瓜約博士(Dr. Víctor Aguayo)寫道:“兒童營養基金可能是一個具有顛覆性的舉措。它有潛力解決兒童營養不良的危機,並改變母嬰營養領域的慈善工作。”

“目標守衛者”行動由蓋茨基金會發起,旨在推動全球加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又稱全球目標)。透過釋出年度報告來分享這些目標背後的資料和故事,希望以此激勵新一代的領袖,也就是目標守衛者們,幫助大眾增強對進展的認識、號召各國領導人承擔責任,並促使更多人採取行動實現這些目標。

自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