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斗到Mate 50:星空中的中國式浪漫
中國,距離衛星有多遠?
1957年10月,蘇聯“斯普特尼克一號”人造衛星成功升入太空。幾乎在同一時間,竺可楨、錢學森、趙九章聯名上書,建議開展中國的人造衛星研究。彼時的中國人,才剛剛看到人造衛星的價值。距離真正發射一顆衛星,還有很遠的路要走;距離在衛星領域關鍵技術上實現領先,更是一件不敢設想的事情。
在那之後,1958年中國正式提出了東方紅一號衛星預研計劃。1965年正式啟動研製,最終在1970年4月24日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實現了東方紅升空。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彈一星計劃”關鍵組成部分。
一轉眼,來到了2022年。華為Mate50系列利用北斗三號系統的短報文功能,並在技術體制上進行全面升級,最終實現了衛星通訊能力與智慧手機結合。華為Mate50就此成為全球首款支援北斗衛星訊息的智慧手機,而中國科技也在衛星通訊史上寫下了至關重要的一筆。
這件事,入選了《南方週末》評選的“2022中國十大高燃瞬間”。這一天,中國用“關鍵科技全球領先”的方式,把與衛星之間的距離無限縮短。
從東方紅升空,到歷經二十餘年的北斗建設,再到Mate 50成為全球首款支援北斗衛星訊息的智慧手機。如果給整個故事加個關鍵詞,我能想到的第一個詞是:浪漫。
衛星登天,通訊落地,在這場漫長的探索裡,有太多鮮為人知的關隘和困難。克服這些困難,靠的不是某位天才的靈感,而是一群人又一群人的接力與跋涉,最終才讓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變成現實。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2期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Mate 50系列完成手機衛星通訊背後的故事。就像東方紅、北斗的故事一樣,這段故事裡也充盈著那種心懷星空,腳踏泥土的中國式浪漫。
從兩彈一星元勳,到萬千北斗人,再到華為工程師,衛星的故事,是中國科技人寫給國家,寫給人民,寫給世界的一封無言情書。
這封情書裡寫著:哪怕用數十年時間,哪怕經過千難萬險。任他翻山越嶺,任他時光飛逝,我也要讓星光向你而來。
從東方紅到北斗三號,中國衛星的全球時代
我們在中學時代,都背誦過這樣的知識點: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的東方紅一號衛星,重173千克,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送入近地點441千米、遠地點2368千米。
如果說,東方紅完成了中國人造衛星從無到有的變局。那麼歷經二十餘年發展的北斗體系,則成功將中國衛星事業推進到了全球時代。
2020年6月23日,隨著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一枚“長三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第55顆衛星成功進入軌道。這標誌著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就位,北斗三號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順利完成。
從1994年開始啟動北斗一號工程算起,到北斗三號全面完成共用了二十六年。毫不誇張地說,這其間北斗人克服了千難萬險,經歷了千辛萬苦。按照北斗系統的發展規劃,北斗一號實現服務中國,二號實現服務亞太。而北斗三號的落成,則標準北斗系統具有了服務全球的能力。進入新時代、新階段的北斗,面臨著一個全新問題:全球時代的中國衛星,應該如何縮短與其他具有先發優勢系統的差距,塑造自己的差異化價值?
手機衛星通訊的戰略意義,就在這個節點上浮現了出來。在目前階段,手機衛星定位已經成為了通用能力,但衛星的另一項關鍵價值衛星通訊,則還無法與大眾生活、生產進行緊密聯接。另一層面看,空天地一體化的通訊網路,幾乎已經確定是6G時代的發展方向。將北斗納入6G探索,對於中國衛星事業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機會。
但這個機會,也意味著更多的困難。
翻過山峰之後,是另一座山
華為能夠在Mate 50系列這一代就能成功實現手機衛星通訊,其實是遠超產業界早先預期的。
一方面是因為北斗三號剛剛建成兩年,而手機核心技術能力,比如通訊能力的規劃週期,一般要提前兩代左右開始。換句話說,我們倒推一下時間表就會發現,早在北斗三號剛剛建成時,華為就必須馬上開始規劃、探索、實驗如何基於北斗體系完成手機通訊。
所謂手機衛星通訊,本質是將衛星當作通訊的中繼裝置。使用者將透過衛星,完成與地面上其他通訊裝置的聯絡。這項技術聽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實現卻要面對非常嚴峻的問題。在北斗三號翻越山嶺建成之後,華為開始探索基於北斗的手機衛星通訊可能,面對的是另一座技術與工程的高山。
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衛星太高了。
北斗三號系統的衛星執行軌道高度大約在3.6萬公里。而衛星越高,就意味著發射訊號的傳輸損耗越大,地面發射的訊號更加難以被衛星接收。相比來說,我們知道蘋果手機在今年也推出了衛星資訊能力。但蘋果接入的是低軌道衛星。低軌道衛星(LEO)的軌道高度僅是高軌道(GEO)衛星的二十分之一,甚至八十分之一,其通訊傳輸難度也隨之急劇下降。北斗作為衛星網路中的後起之秀,還無法提供大量的中低軌道衛星群。所以如何在北斗特性的基礎上完成通訊訊號的“高空攀登”,就成為擺在華為面前最關鍵的問題。
接下來,第二個問題也隨之展現:硬體功率過低。
高軌衛星傳輸的訊號損耗很高,意味著地面裝置必須以更強的功率進行訊號發射。但手機輕薄的機身決定了其功率發的射器件必須很小。解決手機功率太低,成為第二道必答題。
另外一個難題,在於智慧手機的收發天線,相比專用終端增益低。
衛星電話能夠進行衛星通話的前提,是其內建了結構複雜、體積碩大的手法天線。但手機的天線裝置不可能如此,這就導致天線收發帶來的增益很低。如何解決天線問題,也成了一大挑戰。
以技術,以時間,以跋涉
手機衛星通訊是否有前景?當然有。是否有最快實現的必要?當然有。
在這個答案之下,所有的難關都必定被攻克。在Mate 50成功實現北斗通訊之前,華為首先對一系列手機衛星通訊的關鍵技術進行了攻關。構建了一套能夠滿足手機衛星通訊需求的通訊協議。其中包括全新的通訊體制、協議棧和應用底層協議。可是說是從零開始,完整勾勒出了手機與北斗的聯接方案。
而通訊協議只是第一步。接下來,華為就需要突破那些關鍵的挑戰。
面對硬體功率不足的問題,華為在Mate 50系列中全新設計了高效能硬體。其中包括高功率的PA、低損耗射頻鏈路,以及收發方向圖一致的天線設計。這些硬體能力的疊加下,可以有效提升手機的長距離通訊功率,減少手機與衛星之間通訊的訊號損耗。確保手機衛星通訊的精準、可靠。
在硬體層面的效能提升基礎上,為了進一步解決手機通訊增益不足的問題。華為專門設計了全新的編解碼演算法,引入了高增益的Polar編碼方案。從而可以降低衛星訊號傳輸過程中的干擾和噪聲,提升訊號解位元速率。新的高增益演算法,可以讓訊號更加聚焦,減少在傳輸過程中的發散,最終確保訊號直達北斗。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衛星的執行軌跡是固定的。如果手機天線能夠準確對準衛星,會讓訊號傳輸有更好的效果。為此,華為專門在Mate 50系列中加入了專用的UX設計。透過專有的尋星引導UX,可以讓使用者透過視覺化的操作方式,更準確幫助手機確定衛星的位置,從而建立更準確的衛星聯接。
技術準備之後,還需要大量龐雜、繁瑣的功能性驗證工作。作為一項全新通訊嘗試,沒有人知道能不能手機衛星通訊的邊界在哪裡,其通訊覆蓋能力究竟是怎樣的。尤其重要的是,手機衛星通訊的使用場景往往是極端的天氣、環境條件中。因此功能驗證必須更加極端,更加富有耐心,才能確保手機衛星通訊能夠肩負起它的重任。
為了驗證北斗手機衛星通訊的可用性,華為的工程師們建立起了完整的測試、驗證閉環,構建了系統性的開發和驗證環境。透過尋星引導向模擬衛星發出訊號,利用終端裝置接收訊號,建立起了包括“測試地面北斗衛星訊號發射裝置-北斗衛星訊號接收裝置-地面通訊系統資訊處理”在內的整套通訊流程。這也是全球首個北斗三號端到端星地融合通訊驗證系統。
經歷了18個月的外場測試,踏遍了31個省。進入過無人區,穿越過戈壁沙漠、高山叢林、江海湖泊、草原盆地。最終,華為的工程師們將可靠、可信的手機衛星通訊能力,透過Mate 50獻給了使用者。
在5月的西藏尼瑪縣。華為的研發測試人員要每天早晨迎著大雪,哈著白氣,測試北斗衛星訊息功能。在被稱為人類禁區的可可西里,華為工程師們脫下防曬服,馬上換上羽絨服,依靠間接性吸氧來對抗高原反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持續測試北斗衛星訊息。在烈日當空的秦嶺,測試人員登上3000米的澇峪八里坪秦嶺,在用8元一瓶的礦泉水奢侈地洗了一把臉後,測試北斗衛星訊息功能。他們最終讓手機北斗通訊能力,早於大眾期待成為現實,以技術,以時間,以跋涉。
從2019年12月立項,到2020年4月完成可行性分析,再到2021年2月完成實驗室聯接。歷時15個月,華為工程師成功發出了第一條北斗衛星訊息。上面寫著:星辰大海,縱橫相依。搖搖星光,向你而來。
這時距離1957年中國提出“要有自己的衛星”,已經六十五年過去了。中國科技,終於揭開了全球衛星通訊史上新的大幕,在衛星產業的關鍵創新上世界領先。
這是一個關於與時間賽跑的故事,是一種關於遠大征程的浪漫。
又豈在朝朝暮暮
所有人都能看到,手機衛星通訊絕不是一個小功能、小技術。頻譜資源註定有限,但人類的通訊需求卻是無限擴張的。所有在某個時刻,人類通訊將註定走入太空。
而華為能夠在業界率先實現衛星通訊進入智慧手機,讓手機具備真正意義上的通訊無死角覆蓋。不僅在特殊行業、戶外探險、應急求生等領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價值,更是對未來人類通訊必然性的率先挖掘。每個時代,都需要有科學界、科技企業、工程團隊率先抵達未來。而這一次,前哨站裡是華為與北斗。
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成功,而是一種中國科技特有的長期主義使然。我們願意在一件意義非凡的事情上投入全力,願意數十年如一日地為之奉獻,願意跋山涉來找尋答案。這是中國科技,或許也是北斗,是華為的浪漫主義——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個故事依舊處在進行時。
在太空中,10月31日,長征五號B遙四火箭搭載著“夢天”實驗艙在海南文昌發射場成功發射。與“夢天”實驗艙一起升空的還有北斗短報文通訊子系統。這意味著,北斗短報文通訊首次在空間站上開展驗證,成為航天員與地面通訊鏈路的全新保障。
而在大地上,華為開發者大會2022上,華為宣佈HUAWEI Mate Xs 2北斗衛星訊息功能正式開啟眾測,HUAWEI Mate Xs 2成為全球首款支援衛星訊息的摺疊屏手機。這意味著,北斗衛星訊息必然將在未來更多華為手機中登場,並且不斷成長。同時也意味著摺疊屏與衛星通訊,這兩項頗具未來感的技術開始交織,醞釀新的化學反應。華為不懈創新的精神,正像以往一樣,擴充著手機衛星通訊、摺疊屏,乃至更多技術與產業的邊界。引領手機行業走向星空深處、6G時代的無限可能性,為行業未來的技術升級之路鋪就基石。
北斗三號全面建成時,有記者採訪了時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助理、工程總體室主任的郭樹人。“這十年,您最大的欣慰是什麼?”郭樹人的答案是:“透過不計其數的計算、論證設計出的方案,終於得到肯定,取得統一意見。”
對於手機衛星通訊技術,對於華為的工程師們來說,或許也是一樣的。不計其數的技術嘗試、工程性打磨、效能驗證,最終才能讓不可能成為可能。當訊號穿越三萬米的距離,在星空與北斗三號相遇。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險阻終究可以被翻越,難題終究圍困不住時間。
哪怕天長地久,也要讓他成真;即使千難萬險,也要讓星光向你而來。
從北斗登天,到Mate落地,這是中國式的科技創新,也是中國式的星空浪漫。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92202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嘿!想不想和閃亮的“中國星”來一場浪漫的約會?
- “Mate50系列將攜帶一個很牛的新技術到來
- 華為Mate 50率先支援衛星通訊,抗摔能力還增加了十倍
- 從 SQL Server 到 MySQL(二):線上遷移,空中換髮動機ServerMySql
- 從《中國式家長》到百景圖,椰島遊戲的破圈之路遊戲
- 流水線的浪漫——異星工場(Factorio)玩法分析與討論
- 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2022年國內智慧手機出貨量達2.64億部 約98.5%支援北斗功能
- 從IDA到NFR——NFT的中國化改良嘗試
- 華為李昌竹確認Mate 50會到來 訊息稱將於7月釋出
- 華為官方已經確認新一代旗艦Mate 50系列還會到來嗎?
- BG戰略Marketing所以7月的Mate50系列會很有趣
- 顯示器的未知之海:從電腦視窗到數字世界的Mate級探險
- 全球各國需要工作多久才能買到Mate X——資訊圖
- 從0到1:Teradata在中國創業記創業
- 北斗GPS衛星同步時鐘(NTP時鐘伺服器)在通訊系統中應用伺服器
- 基於GPS北斗衛星的NTP時鐘伺服器應用天文觀測伺服器
- 4.0體驗站|OceanBase 4.0,從分散式到單機,從單機到分散式分散式
- 從繁華現代都市到狂野西部世界——R星
- 從20w到50w測試進階之路
- vivoX50Pro和華為Mate40Pro 哪個好
- 從百度投資開源中國,到中國開源事業的飛馳年代
- 我從Superfish事件中學到的事件
- EventEmitter:從命令式 JavaScript class 到宣告函式式的華麗轉身MITJavaScript函式
- Reviews.org:超50%美國人準備轉向SpaceX星鏈衛星網際網路服務View
- 星環科技:從痛苦的客戶服務中走出來
- 從函式到包的Python程式碼層次函式Python
- 從settTimeout到匿名函式、箭頭函式之() => {}函式
- 從上雲到用雲,中軟國際一“棧”到底
- 北斗導航
- 從Spring中學到的【2】--容器類Spring
- 從空中樓閣到產業彼岸:半年時間裡百度對雲手機都做了什麼?產業
- 衛健委:預計到2022年中國抑鬱症就診率提升50%
- 北斗GPS授時伺服器(衛星母鐘)現代網路資料安全伺服器
- 華為Mate40系列國內釋出 不負“史上最強Mate”之名
- 華為手機鴻蒙4.0系統HarmonyOS 4.0最新版安裝谷歌服務框架GMS谷歌應用商店Google Play谷歌框架華為P60 P50 P40 Mate50 Mate40 Mate30鴻蒙谷歌框架Go
- 5.7(頁面展示紅星照耀中國)
- 從網路到分散式-負載均衡分散式負載
- 工作未來式:從遠端到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