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的未知之海:從電腦視窗到數字世界的Mate級探險

naojiti發表於2021-05-21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個奇妙的想象,這兩年消費硬體廠商們要麼開始造車,要麼跟耳機眼鏡尋物標籤等裝置纏鬥,能夠帶動市場熱潮的產品創新,似乎越來越罕見?

但是,如果我們將目光從移動終端中抽離出來,會發現變化其實並沒有停滯。顯示器,居然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一匹“黑馬”。

IDC報告顯示,遊戲顯示器在2020年達到了新的高度,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77%以上,出貨量達到1430萬臺,預計五年複合年增長率10.5%,遠超膝上型電腦和桌面機。

對於絕大多數工作黨及遊戲玩家來說,我們的眼睛不是粘在顯示器上,就是粘在智慧手機上。科技領域的普遍規律,每10-15年會出現一輪大的硬體創新,在過去幾十年中,PC、手機等許多產品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卑微如個人電腦顯示器,卻像是個無名英雄,變化屈指可數。

有什麼辦法讓創新力注入顯示器呢?智慧手機廠商跨界“送溫暖”,或許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最近,華為釋出兩款顯示器新品,為沉寂很久的顯示器領域帶來了諸多創新,其中包括史上最大Mate。

華為會不會成為行業鯰魚,引發顯示器品類變革?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回到顯示器的進化史,從它的基本產業邏輯中尋找答案。

有形卻似無形:顯示器簡史

回顧上世紀五十年代,工程師們只能從控制皮膚上的燈光來判斷電腦內部發生了什麼,因為那時還沒有顯示器,能夠幫助他們看到計算機的“靈魂”。

直到1960年左右,顯示器首次出現,使用 CRT 陰極射線管來顯示無色向量圖形。上世紀八十年代,能夠顯示彩色文字和圖形的CTR螢幕,跟隨IBM個人電腦一起進入了辦公、家庭和學校等。

直到90年代,顯示技術的迭代才又一次發生,液晶顯示器(LCD)出現,帶來了更薄的輪廓,支援生動多彩的高質量影像,並催生了“高畫質HD”這一概念。當然,早期的LCD顯示器價格昂貴,還存在效能問題,直到2007年,LCD顯示器的銷量才超過CRT顯示器。

隨後,LED(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到來,以比 LCD 螢幕更節能、更纖薄,具有更高的重新整理速度,成為主流,承擔起了3A遊戲大作、4K影片等顯示任務。

對於部分專業人士如程式設計師、電影剪輯師等來說,螢幕還要能夠支援多工處理,一次開啟多個頁面,所以,往往會選擇雙屏甚至多屏來延伸視野,提高工作效率。

不難發現,顯示器的功能在過去幾十年間快速形成了標準化,是由顯示技術的進步來驅動,產品創新目光並沒有頻繁在顯示器身上停駐。

費舍定理告訴我們,一個生物體越適應當前環境,就越難適應未來未知環境。而更多未知,已經向螢幕市場襲來。

未知之一,是個性化需求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筆記本使用者會選擇獨立顯示器來擴大視域,產生了更加細分需求,比如內容創作、程式開發、電競等等。傳統顯示器產業在外觀和效能的同質化競爭,無法帶來驚喜感。

未知之二,是新功能的變遷。智慧型辦公、線上教育為顯示器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也催生了手機、平板等智慧裝置與顯示器連線場景的變化,但傳統廠商依然聚焦在螢幕尺寸、高解析度、色彩等基礎配置上,多元互動的發展腳步很慢,協同方式萬年不變。

未知之三,是消費者的預期。以往人們對顯示器的期待就是看得全、看得清,現在作為通往電腦靈魂的窗戶,顯示器還應該帶來愉悅和美感,讓使用者在遊戲或辦公時感受到審美的享受。而以顯示技術見長的主流廠商,跨越式更新和審美訴求又是短板。

消費硬體市場的成長性,歸根結底來自於終端的創新與成長。在智慧手機的血與火洗禮中拼殺出來的華為,此時躬身入局,所帶來的變化自然也令人期待。

Mate協奏曲:華為與顯示器的適配度

要讓產品創新與使用者需求相適配,首先必須回答:消費者需要的下一代顯示器應該從怎樣的土壤中生長出來?

顯示器的穩定性、可靠性十分重要,舉個例子,觸控技術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存在,但在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普及之後,裝有觸控式螢幕的顯示器才開始普遍出現。

所以,華為進入顯示器領域,也有備而來,選擇了將HUAWEI Mate系列中沉澱下來的精神、工藝、技術、體驗等等,注入到顯示器這一傳統品類當中,“HUAWEI MateView” 應運而生。

這次釋出兩款顯示器,一款是面向商務辦公場景的MateView,一款是面向遊戲娛的樂場景的MateView GT。

具體來說,華為Mate品牌基因,與顯示器這一品類的適配度,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智慧手機領域的精品思維,與高需求人群極致效能的需求相適配。

我們都聽說過“身臨其境”這個詞,但它之於顯示器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意味著你的感官被包圍,外面的世界被封鎖。這就需要更大更清晰,體驗更真實的螢幕。

以此次面向遊戲群體打造的MateView GT,就將沉浸式的感官體驗引入了硬體設計,透過34英寸大屏的曲面遊戲顯示器,21 : 9 的超寬視野,配合1500R 曲率,視野所到之處均被螢幕包圍環繞,能夠帶來普通螢幕所不具備的3D效果,實現身臨其境般的沉浸式巨幕體驗。

視野更寬廣的螢幕,也意味著在進行多工辦公時更加簡單輕鬆,比如剪輯影片的時候,可以在時間軌上顯示更長的進度條,無需反覆拖拉;製作PPT的同時可以進行影像處理,程式設計師只用一塊螢幕就能完成程式設計、測試、工作交流等多種任務。

另外,針對商務辦公對色彩顯示的高要求,在引數規格上達到了高水準。具體來說,MateView的三檔色域模式,配合10bit色深,可以達到最好的色彩表現。一般情況下,ΔE值在1.6到之間3.2,人眼就基本分辨不出色彩差異,而MateView出廠逐臺校準後,能夠在DCI-P3色域下,色準平均△E<2;在sRGB色域下,色準平均△E<1,讓顯示效果滿足專業內容生產、高階辦公等需求。

二是獨家首創設計與AI能力,與更具感染力的聲音世界相適配。

傳統顯示器往往會將揚聲器放置於螢幕背部,在使用過程中,聲音從背部發出遇到牆壁反射等障礙物,必然會對聲音能量造成損耗。音畫體驗水平各異,會讓玩家的遊戲體驗大打折扣。

所以MateView GT選擇了一體式SoundBar 設計,將雙揚聲器置於SoundBar正面,與底座的融合不僅讓外形更簡潔,正面出聲也最大程度地規避了聲音損耗,讓真實飽滿的聲音抵達玩家耳膜,感受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沉浸。

另外,創新性地將智慧演算法引入,增加演算法調節模組,為顯示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降噪、音量調節、場景音效等能力。相比傳統顯示器直接輸出的設計,智慧演算法可以根據器件特性,進行頻響及音色調節。華為的音訊工程師們還針對不同的場景,設定並調優演算法,使得音效與場景完美融合。

三是華為Mate系列在設計、品質、功能等的綜合素質,與年輕群體對顯示器的期待相適配。

在顏值上,重視消費者對美感的追求,延續了每一代Mate的藝術設計理念,HUAWEI MateView GT採用極簡幾何設計語言,背部純淨整潔,在連線處則傳承了Mate系列的中軸對稱設計, 加入冰霜銀星環,打造出濃濃的未來科技感。

在互動上,最顛覆我對螢幕期待的是MateView的Desktop Mode桌面模式,透過華為自研Cast+投屏協議,可以和華為手機、電腦、平板等終端實現低延遲投屏,讓手機和電腦瞬間收穫PC大屏顯示效果,檔案及資料傳輸也可以一碰完成,打通智慧終端之間的協作壁壘,讓辦公效率指數級上升,真正改變了螢幕的互動體驗。

當然,華為對螢幕產品的互動改變不侷限於軟體層,還體現在硬體設計上的人機互動。藉由華為在智慧手機與平板領域積累的產品研發和製造經驗,MateView GT透過精心設計的OSD選單和五向搖桿的按鍵,解決了傳統顯示器互動複雜的問題;觸控式調音燈條,透過手指觸控調節音量,燈條的長度就能顯示當前音量,酷炫又實用。USB-C的全功能介面,一根線纜就能讓筆記本完整對映在MateView GT上,實現影片、音訊和資料同步傳輸。

在品質上,也如同打磨手機一樣對每一臺MateView及MateView GT嚴格把關,出廠前需要完成開關機、息屏喚醒、OSD觸控等多次高強度測試,7x24小時無故障執行穩定性測試,達到100%透過率,才交付到消費者手中。

可以說,華為“Mate”系列高階、旗艦品牌印象,正在顯示器這一品類身上得到完美延續。

從視窗到世界:被全場景包裹的智慧生活

點亮顯示器這個品類座標之後,接下來,華為的終端版圖將發生哪些變化,又將觸發怎樣的產業變局?按照邏輯推演,會發現:

首先,華為為沉寂很久的顯示器領域帶來了大幅度創新,按照10-15年大迭代的硬體發展規律來看,毫無疑問將掀起下一代顯示器的創新熱潮。如同鯰魚一般,啟用死氣沉沉的顯示器市場創新氛圍,最終受益的將是廣大使用者。

另外,作為人類進入數字世界的視窗,顯示器是消費端臺式電腦的重要元件,作為終端互聯互通的一部分,與手機、筆記本、平板等帶來的全場景連線變革,打造更符合美好智慧生活期待的互動體驗。

此外,顛覆性的視聽體驗也將吸引更多使用者投身到高品質遊戲、VR、4K/8K影片創作等,推動消費娛樂的發展與繁榮,豐富大眾的娛樂享受。

從這個角度看,史上最大的Mate,正在讓你我與更精彩的數字世界,變得更加Mat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7343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