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澤平團隊

智聯招聘課題組專家

導讀

我們已連續多年聯合智聯招聘推出人口類報告。人口是一切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隨著人口紅利消逝、人才價值日益凸顯,前期我們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報告,刻畫了總體求職者流動趨勢。本篇報告中,我們聚焦於95後人才,以期探索95後求職者的流動趨勢。

摘要

解密95後求職人才特徵:中國共有約2.6億95後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現為12-26歲),勞動年齡的95後人口約2億人(16-26歲),佔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的22.7%。智聯招聘擁有約2.9億使用者,月均活躍使用者數約4632萬;其中近9成為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在求職人才中,約52%為16-27歲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後人才;在95後人才中,約50%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這一比例較全國總體求職者中跨城求職比例(40%)更高。本文使用智聯招聘統計的總體及95後人才求職行為資料情況進行對比,試圖探究95後求職人才特徵及流動趨勢。

從性別看,95後女性求職佔比相對總體更高,95後異地求職者中,50%為女性,高於全國總體的42%從學歷看,54%的95後流動人才為本科及以上學歷,低於總體的56%;從工資看,95後為職場新人,工資水平低,流動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佔69.3%,遠高於總體的51.9%;從行業看,95後更多分佈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行業佔比為24.0%,高於總體的18.7%,而在地產、製造業合計佔比25.1%,明顯低於總體的33.3%。

榜單概覽:京深滬居前。1)中國最具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京深滬居前。95後年輕人才生長於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生活富足,更傾向工作發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選擇就業城市不僅關注薪資,還關注創新環境和文娛產業發展情況。基於資料可得性,本文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和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作為外部指標,疊加智聯招聘提供的95後人才流入佔比、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95後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95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四個內部指標構建95後人才吸引力指數。從結果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佛山位居前十。2)細分指標解讀:一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高。觀察各分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學歷方面,一線城市及成都、南京、杭州等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滬及長三角區域城市更有優勢;在創新方面,粵蘇兩地城市創新活力較強,深圳創新活力突出;在文娛方面,旅遊城市三亞、拉薩排名靠前,帶動整體指數排名躋身前50名。

人才流動趨勢:95後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分地區看,95後人才向東部集聚更明顯,人才淨流入佔比為17.9%,明顯高於總體求職者的12.9%。分線看,95後更向往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9.1%、3.4%,遠高於總體的5.4%、0.4%。分城市群看,95後更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合計淨流入佔比為14.3%,遠高於總體的10.2%,其中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後人才集聚,成渝和長江中游淨流出。

重點城市:95後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1)一線城市:對95後聚集程度更高,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基本高於總體;95後人才從北京淨流向上海、從廣州淨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戶條件相對寬鬆、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於廣州2)二線城市:南京、蘇州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高出總體0.1、0.2個百分點;95後人才更多在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經濟帶等城市群內部流動,此外由於武漢地處主要經濟帶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來源地豐富,前十大流入城市來自9個不同省級行政單位。

啟示: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二是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三是最佳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佈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

風險提示:樣本偏差;簡歷投遞與實際人才流動存在一定出入。

目錄

1 解密95後求職人才特徵

2 榜單概覽:嚮往發達城市,更傾向長三角、珠三角

2.1 中國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京深滬居前

2.2 細分指標解讀:一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高

2.3 人才流動趨勢:95後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

3 重點城市:95後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

4 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正文

1 解密95後求職人才特徵

中國共有約2.6億95後人口(1995-2009年出生人群,現為13-27歲),勞動年齡的95後人口約2億人(16-27歲),佔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的22.7%。智聯招聘有約2.9億個人註冊使用者,月均活躍使用者數(含登入、有求職行為的使用者)約4632萬,其中,求職人才即當年有簡歷投遞行為的使用者中近9成為專科及以上學歷,遠超全國就業人口總體的22.1%;在求職人才中,約52%為16-27歲人才,即本文所指的95後人才;在95後人才中,約50%為跨城求職者,即現居住城市和簡歷投向城市不同。為突出95後人群特徵,本文使用智聯招聘統計的總體及95後人才求職行為資料進行對比,探究95後求職人才特徵及流動趨勢。

1)從性別看,95後女性求職佔比相對總體更高,今年95後、總體流動人才中女性佔比分別為50%、42%。95後、總體流動人才男女比例分別為50:50,58:42,95後流動人才中女性佔比更高。可見95後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且獨立,求職意願較強。去年95後流動人才男女比例為51:49,今年95後流動人才中女性佔比有所增加,性別比例更加平衡。

2)從學歷看,54%的95後流動人才為本科及以上學歷,低於總體的56%。95後流動人才中高中及以下、大專、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佔比分別為12.9%、33.3%、48.1%、5.7%,本科及以上合計53.8%;總體流動人才各學歷佔比分別為7.1%、37.2%、47.8%、7.8%,本科及以上合計55.7%。

3)從工資看,95後為職場新人,工資水平低,流動人才中月收入6K以下佔69.3%,遠高於總體的51.9%。95後、總體流動人才月收入4K元以下佔比分別為37.1%、25.4%,月收入在8K及以上佔比分別為13.6%、29.6%。95後人才多為職場新人,收入較低,同時低收入會降低工作滿意度和在城市中的歸屬感,從而更傾向跨城求職。去年95後流動人才中月收入4K元及以下、8K元及以上佔比分別為42.3%、10.2%,95後流動人才月收入水平較去年相比明顯提升。

4)從行業看,95後更多分佈在新興行業,其流動人才在IT行業佔比為24.0%,高於總體的18.7%,而在地產、製造業合計佔比25.1%,明顯低於總體的33.3%。95後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房地產|建築業、生產|加工|製造,分別佔比24.0%、14.0%、11.1%,合計佔比49.1%,總體求職人才最多的也是這三個行業,合計佔比52.0%,95後人才行業集中度略低於總體。其中95後在TMT行業佔比為24.0%,高於總體的18.7%,而地產、製造業佔比低於總體,說明年輕人選擇傳統行業傾向明顯降低,而對於網際網路、電子、通訊等新興行業更加青睞。從二級行業看,95後流動人才在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教培、專業諮詢、醫療美容行業佔比分別為10.7%、9.5%、5.9%、3.8%,均高於總體的7.5%、7.3%、4.6%、3.3%,而95後流動人才在地產建築領域佔比為14.0%,低於總體的19.3%。去年95後流動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同樣是IT|通訊|電子|網際網路、房地產|建築業、生產|加工|製造,分別佔比21.0%、15.9%、11.7%,合計佔比48.6%,今年95後人才從事TMT行業的比例較去年相比明顯提高,而從事地產業的比例有所降低。

2 榜單概覽:嚮往發達城市,更傾向長三角、珠三角

2.1 中國95後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強:京深滬居前

從95後人才吸引力指數看,北京、深圳、上海位居前三,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佛山位居前十。此前,我們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2》中定義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佔比、人才淨流入佔比、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淨流入的加權結果。95後年輕人才成長於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生活富足,更傾向工作發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選擇就業城市不僅關注薪資,還關注創新環境和文娛產業發展情況。基於資料可得性,本文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和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作為外部指標,疊加智聯招聘提供的95後人才流入佔比、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95後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95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佔比四個內部指標構建95後人才吸引力指數。

從結果看,作為政治、創新、文化中心的北京近兩年排名均位居榜首;深圳位列第二,相比總體人才,深圳對95後年輕人才的吸引力超過上海。根據我們選取的創新指標,深圳在前20強中排名第一,同時深圳擁有低於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隨著人口承載能力受限,年輕人才在深圳收緊落戶門檻視窗期也將積極搶佔人才高地,創新的產業結構、更低的落戶門檻吸引年輕人到深圳就業;上海、廣州依次為第三、四名;二線城市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佛山躋身前十強,其中蘇州排名相較去年上升了1名,佛山上升了5名,取代鄭州躋身前十,而成都下降了1名。2021年起,佛山市接連出臺《佛山市柔性引才暫行辦法》、《佛山市人才引育扶持工作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等政策,持續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明確人才補貼與獎勵標準,吸引人才前往佛山就業。在前50強中,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分別有37、6、5、2個;一二三四線分別有4、28、15、3個,分別佔一二三四線城市數量的100.0%、80.0%、18.5%、1.7%;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分別有18、7、3、2、3個。

2.2 細分指標解讀:一二線城市吸引高學歷人才、粵蘇創新活力高

觀察各分指標排名靠前的城市,在高學歷人才方面,一線城市及成都、南京等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在收入方面,京滬及長三角區域城市更有優勢;在創新方面,深圳、蘇州創新活力較強;在文娛方面,旅遊城市拉薩、三亞排名靠前,帶動整體指數排名躋身前50名。

在高學歷人才方面,95後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前十是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南京、杭州、廣州、西安、武漢、天津合計佔比50.5%。北上深作為一線城市對高學歷人才集聚效應明顯,合計佔比24.6%,同時成都、南京、杭州等強二線城市對高學歷人才的集聚效應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成都集聚省內50%以上的本科院校,有2所985和5所211學校,大學生數量在西南地區靠前,擁有先天人才優勢,南京的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且“寧聚計劃”實施、落戶政策寬鬆,吸引人才,杭州近年加入“搶人”大戰,浙大系企業的“搶人”風頭強勁。

在收入方面,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上海、北京、蘇州、杭州、廣州、寧波、南京、紹興、深圳、無錫,除一線城市外均位於長三角地區,江浙一帶城市居民富足程度高,尤其是蘇州、杭州超過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位列收入三、四名。

在創新方面,每萬人專利授權數量前十的城市是深圳、蘇州、珠海、中山、廣州、南京、無錫、常州、佛山、杭州,其中5城位於廣東省、4城位於江蘇省,粵蘇兩地創新活力較強。其中深圳每萬人的專利授權數量達126個,蘇州每萬人的專利授權數量達109個,是唯二數量過百的城市。

在文娛方面,每百萬人電影院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是拉薩、三亞、珠海、林芝、佛山、杭州、深圳、無錫、中山、舟山,其中8個位於東部地區、2個位於西部地區。95後年輕人對於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更加看重,豐富的文娛活動更能吸引年輕人,拉薩、三亞等旅遊城市排名靠前,憑藉文娛方面優勢,在此次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中也躋身前50。

2.3 人才流動趨勢:95後更向往發達城市,一二線城市人才集聚、三四線人才流出

1)分地區看,今年95後人才向東部集聚明顯,人才淨流入佔比為17.9%,明顯高於總體求職者的12.9%。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95後流入東部地區佔比為60.4%,略高於總體人才的58.5%;其流出佔比42.4%,低於總體人才的45.6%,東部地區更能留住95後人才;中部地區95後人才流入佔比為18.1%,略低於總體人才的19.4%,流出佔比為26.3%,略高於總體的24.1%,95後人才加快流出中部地區;西部地區95後人才流入流出佔比均高於總體;東北地區95後和總體人才流入佔比分別為3.9%、5.0%,流出佔比分別為7.2%、9.3%,東北地區人才流動性較低。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今年東部地區95後和總體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17.9%、12.9%,95後在東部地區集聚效應更高;中部分別為-8.2%、-4.7%;西部分別為-6.4%、-3.8%;東北分別為-3.3%、-4.4%,中西部95後人才淨流出明顯大於總體,東北地區略低於總體水平。東部地區經濟發達,GDP佔比超過一半,人均產值更高,相對總體,充滿活力和抱負的95後年輕人更傾向經濟活力高、發展潛力大的東部地區。

2)分線看,95後更向往一、二線城市,一二線城市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9.1%、3.4%,遠高於總體的5.4%、0.4%。從人才流入流出佔比看,今年,一線城市95後流入佔比為21.2%,高於總體的19.0%,人才流出佔比為12.1%,低於總體的13.6%;二線城市95後人才流入佔比為47.0%,高於總體的44.9%,人才流出佔比為43.6%,低於總體的44.5%;說明相對於總體人才來說,95後更願意留在一、二線城市。而95後人才流入三、四線城市佔比均低於總體人才,流出佔比均高於總體人才,說明相對於總體人才來說,95後人才更傾向流出三四線城市。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今年,一線城市95後和總體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9.1%、5.4%,二線城市佔比分別為3.4%、0.4%,95後在一二線城市集聚效應明顯高於總體人才;三線城市分別為-3.3%、-1.0%;四線城市分別為-9.1%、-4.8%,三四線城市95後人才淨流出明顯大於總體。工作機會多、收入高、經濟活力充足的一線城市仍吸引年輕95後,同時年輕人也向發展潛力和生活價效比更高的二線城市集聚。但去年,一、二線城市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10.2%、8.2%,三、四線城市人才淨流入佔比為-6.1%、-12.4%,今年一二線城市對95後人才的吸引力較去年有所下降,而三、四線城市的人才流出趨勢有所減慢。

3)分城市群看,95後更傾向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95後人才集聚,成渝和長江中游淨流出,其中五大城市群合計淨流入佔比為14.3%,遠高於總體的10.2%。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對95後人才的集聚效應強於總體,淨流入佔比分別為8.5%、5.0%、3.2%,高於總體人才的7.4%、4.1%、-0.4%;95後人才在成渝、長江中游淨流入佔比分別為-0.7%、-1.7%,佔比高於總體的-0.3%、-0.6%。95後和總體淨流入五大城市群佔比為14.3%、10.2%,95後更傾向往五大城市群集聚。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最佳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它們以11%的土地聚集42%人口,創造53.5%的GDP,其中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是經濟最活躍地區,經濟佔比合計達23.6%,95後年輕人更傾向有經濟活力的地區。

3 重點城市:95後在一線城市之間、城市群內流動為主流

我們選取95後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佛山)作為觀察物件,根據一、二線城市對其劃分。

1)北京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總體3個百分點,主因北京出臺畢業生人才引進新政等;95後人才從北京淨流向上海、從廣州淨流向深圳,主因上海落戶條件相對寬鬆、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於廣州。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一線城市北深上廣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4.0%、1.9%、2.3%、0.9%,其中北深上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均高於總體的1.0%、1.4%、2.1%,廣州略低於總體的1.0%,95後人才向一線城市聚集程度基本高於總體;北京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高出總體3個百分點,2021年7月北京出臺《北京市引進畢業生管理辦法》,降低畢業生引進的學歷與年齡門檻,同時實施“計劃單列”政策,清北復交等國內7所名校畢業生都有機會直接在北京落戶,有助於北京引進一批高學歷人才,最佳化人才結構。

從來源和去向地看,流出北京的95後人才中7.7%流向上海,流出上海的9.8%流向北京,北京和上海互為人才外流目標城市第一位;其中,北京流向上海與上海流向北京的95後人才比值為1.19,這表明95後人才從北京淨流向上海,即95後從北京流向上海的人才多於上海流向北京的人才。2021年上海放寬了高學歷和留學生人才落戶條件,碩士學位人才在滬工作年限從5年降至1年、留學生落戶取消第一份工作限制,2022年上海人才落戶條件再次放寬,高層次人才、重點機構急需人才、高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專業人才和其他特殊人才等5類人才可直接落戶上海,申辦公示期由15天減少至5天,相對北京來說落戶政策更寬鬆、流程更簡化,更能吸引年輕優秀人才來滬就業。95後人才從深圳流出的前十大城市合計佔比53.0%,高於流入城市合計的39.2%,流出深圳的城市更加集中;其中深圳流入人才中有11.4%來自廣州,廣州流入人才中有9.8%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來源城市第一位,其中,深圳流向廣州與廣州流向深圳的95後人才比值為0.77,這表明95後人才從廣州淨流入深圳,即從廣州流向深圳的人才多於深圳流向廣州的人才。一方面,廣州、深圳地理位置較近,文化相近,人才流動方便;另一方面,深圳經濟發展潛力和創新動力高於廣州,2022年上半年深圳GDP達1.5萬億,同比增長3%,同期廣州GDP和同比增長率均低於深圳,分別為1.3萬億和1%,且深圳每百萬人專利授權數量為12616個,遠高於廣州的8316個。

2)二線城市中,南京、蘇州對95後人才集聚程度更高,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高出總體0.1、0.2個百分點;95後人才更多在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經濟帶等城市群內部流動,此外由於武漢地處主要經濟帶中心、九省通衢,其人才來源地豐富,前十大流入城市來自9個不同省級行政單位。

從人才淨流入佔比看,前十強二線城市杭州、南京、蘇州、成都、武漢、佛山的95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為1.5%、1.0%、1.1%、0.1%、0.4%、0.7%,基本與總體持平。

從來源和去向地看,杭州、南京流入流出城市前三均含北京、上海,且流入流出合計佔比均接近8.0%、16.6%,說明兩地發展所需人才主要在一線城市中,同時也具有從一線城市搶奪人才的能力;蘇州流入流出城市前二均為上海、南京,合計佔比分別為10.0%、17.2%,其中上海對蘇州虹吸效應明顯,從蘇州流向上海95後人才佔比為10.1%;此外,依託於經濟增長強動力和地理位置優勢,長三角地區人才互動頻繁,杭州、南京、蘇州流出城市均有6個位於長三角城市群,分別輻射北部的合肥、南通和南部的寧波、嘉興等城市。成都則得益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大力建設,加速與重慶、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間的人才交流,成都流入流出城市前二為重慶、北京,合計佔比分別達15.8%、17.4%。武漢地處長江與京廣鐵路大動脈的十字交匯點,有“九省通衢”之稱,95後人才來源地遍佈各地,前十流入流出城市均屬於9個不同的省級行政單位,流出武漢的城市相對集中,其中流出前四大城市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均為一線城市,合計佔比27.8%。佛山今年躋身95後人才吸引力第十位,與珠三角城市群人才交流頻繁,流入城市有5城位於珠三角城市群,合計佔比達38.3%,流出城市有8城位於珠三角城市群,合計佔比達58.6%,流出城市相對集中;其中,佛山流向廣州和廣州流向佛山的95後人才比值為0.74,這表明95後人才從廣州淨流入佛山,即95後從廣州流向佛山的人才多於佛山流向廣州的人才。一方面,佛山毗鄰廣州,兩地經濟文化交流便利,政策正在積極推進“廣佛同城化”;另一方面,佛山自身製造業和對外貿易發達,經濟增長活力更足,對人才有一定吸引力。2022年上半年佛山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2.6%,而同期廣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5.7%。

4 啟示:充分尊重人口流動的客觀規律,推動公共服務的均等化

人口是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人才更是第一資源,在老齡化、少子化背景下,多數城市面臨年輕人口萎縮、人口快速老化問題,近年來各城市紛紛加入“搶人大戰”,搶人才也是搶年輕人口。95後人才多數是職場新人,年輕且有活力,其流動對社會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此前我們推出的《中國人口大遷移:2021》報告中分析了人口遷移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人口流入可以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增加人才供給、促進創新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擴大消費需求。人口流出會加重老齡化,加重養老負擔,嚴重拖累財政、制約經濟活力。

一是充分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區域集聚和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立足各地比較優勢順勢而為。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促進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決不能是追求各地區經濟總量均衡,也不可能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2月在《求是》發表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指出,要尊重人口和產業向優勢地區集聚的客觀規律,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近年中國城鎮發展戰略逐漸調整為“以中心城市為引領,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都市圈建設為突破口,對中小城市分類施策”,但任重道遠,共識還未形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託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二是進一步深化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人口自由遷徙的枷鎖。2014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城區500萬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規模。2016年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除極少數超大城市外,全面放開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等落戶限制。2022年7月,國家發改委釋出《“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具體涉及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I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制等內容。

三是最佳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推動完善產業結構和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佈局,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一方面最佳化產業結構佈局,合理規劃和引導緊湊連續的多中心城市產業佈局,加快現有園區轉型,因地制宜,完善城市功能。另一方面要最佳化公共服務、交通設施等佈局,加快規劃調整,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按照常住人口總量和結構,分割槽分級佈局公共服務。進一步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推進軌道交通系統制式多元化發展,改善出行效率。未來的城市規劃要尊重人口流動規律,不能車多了限號,人多了往外攆人。規劃編制應以人為本,完善市民參與機制,充分了解市民對城市發展的期待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