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碳目標的落地,中國全社會正式走上綠色變革之路,公眾的生活方式以及各行各業的生產方式都將在未來幾十年內發生巨大轉變,在這期間許多產業迎來了綠色化轉型的視窗期,低碳發展也成為了企業角逐的新賽場;據此,月狐研究院推出《2022 低碳社會洞察報告》,本報告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中國提出雙碳目標的巨集觀背景以及全社會未來低碳生活的發展趨勢,並對公眾的低碳意識與行動力表現進行了深入洞察;報告下篇則將目光放至產業和企業端,以網際網路行業作為例子,分析行業在碳中和領域內的價值、具體碳減排表現以及典型的企業舉措,最後總結了雙碳時代下的行業發展機遇,旨在為各領域企業提供指引。
報告(上篇)核心觀點
- 00 後的環保意識高於 80 後和 90 後,但由於對低碳行為相關的知識儲備不足,低碳行動力低於 80、90 後
- 公眾在不同的低碳行為領域上表現出較大的踐行度差異,如在綠色出行、節約糧食水電等方面踐行度高,在減少一次性使用、垃圾分類等方面踐行度仍相對不足
- 綠色產品消費方面,消費者對於產品在使用過程和丟棄後處理環節上的 “綠色感知度” 更強,而綠色產品在生產、運輸、回收等環節上的碳足跡還需要做更多的市場教育
- 公眾認為建立完善的激勵體系最能調動他們實踐低碳行動的積極性,未來 “碳普惠” 的應用將大有作為
目錄
1.Part1 低碳生活趨勢背景
- 全球碳排放現狀
- 中國碳排放現狀
- 中國碳減排政策梳理
- 低碳生活發展趨勢
2.Part 2 人群低碳生活洞察
- 環保意識與低碳行為認知
- 綠色低碳人群畫像
- 公眾低碳行動力表現
- 低碳生活踐行度提升建議
01、低碳生活趨勢背景
在 “減少碳排放”、“抑制全球變暖” 成為國際共識的背景下, 我國於 2020 年在國際會議上正式提出雙碳目標,2021 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隨即社會開始全面進入低碳發展時代,碳減排相關政策逐步趨嚴,各行各業的單位和企業也紛紛加入碳中和 “戰局” 中,在政企的共同引導下,公眾的綠色意識將逐漸增強、低碳生活普及程度逐步加深。
全球碳排放現狀
疫情後隨全球經濟回暖碳排放指標回升,碳減排行動仍迫在眉睫
- 碳排放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伴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碳排放量也大幅增長,於 2019 年達到最高峰 367 億噸,2020 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 5.2%,但在 2021 年該指標又幾乎回升至 2019 年的水平
- 碳排放增長帶來的全球變暖、生態破壞、極端天氣等氣候問題也隨之受到重視,碳減排已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紛紛採取措施控制碳排放,近年來碳排放增速開始放緩;據 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稱,若要把全球升溫限制在 1.5℃(《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碳排放需在 2025 年前達到峰值,並在 2030 年之前減少 43%,控制全球變暖的行動仍迫在眉睫
中國碳排放現狀
近年來中國碳排放量增速放緩,碳減排已取得階段性進展
- 過去 30 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及居民生活質量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導致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長,目前中國的年度碳排放總量已位居全球第一,但從累計碳排放及人均碳排放量來看,中國均低於主要已開發國家
-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人類的共同責任,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碳排放的問題上充分體現大國擔當,不斷加碼碳減排目標並落實相關行動措施,2012 年以來中國碳排放增速開始快速放緩,2020 年超額完成了在 2009 年首次提出的減排目標,碳減排已取得一定的成就
中國碳減排政策梳理
中國已正式進入 “雙碳” 時代,利好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 2020 年,中國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上正式提出 “3060” 雙碳目標,意味著我國將需要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以及最大的碳排放降幅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 過去三十年,中國在碳減排相關政策體系上不斷進行改革和完善,並取得了階段性的進展,如今正式進入 “雙碳” 時代,我國正面臨著重大的減排壓力,碳達峰與碳中和已作為重點工作寫進 “十四五” 規劃中,未來幾十年碳減排相關政策和監管力度將會持續收緊,同時在政策的驅動下,綠色產業與低碳迴圈經濟也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低碳生活發展趨勢
在政企的協作下,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將成為公眾主流的選擇
-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釋出的《2020 排放差距報告》,當前全球碳排放總量的三分之二與家庭能源消費有關,出行、居住、飲食等關鍵生活部門分別貢獻了約 20% 的生活碳排放,居民日常生活的 “碳足跡” 成為碳減排任務的重要切入點;因此,除了面向工業、農業等生產過程的綠色化改革之外,政府也在積極促進各消費領域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加快公眾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動經濟發展體系向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
02、人群低碳生活洞察
- 為了解目前公眾的低碳生活踐行情況以及提升未來的低碳生活普及率,我們對公眾的環保意識以及不同生活領域的低碳行為踐行度進行研究,並採用了環保意識與低碳行動力綜合評分模型來對不同社會屬性人群進行對比,發現在低碳生活上達到知行合一的是一群具有 “三高” 特徵的人群
- 此外,從具體的低碳行為上看,公眾在綠色出行、減少資源消耗、迴圈回收、綠色消費、環保公益等不同方面也有不等程度的行動力表現
研究模型介紹
環保意識與低碳行動力評分模型
公眾環保意識
這屆年輕人變得更 “綠” 了,00 後環保意識高於其他代際
- 隨著社會的進步,公眾的環保意識越來越高,尤其是年輕一代的人群更加重視環境與生態問題,並且有著更高的環保支付意願,相對其他代際群體,00 後整體有著更強的環保意識
- 公眾環保意識的提升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如居民自身明顯感受到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媒體渠道的多樣性增加環境生態相關資訊內容的接觸機會,政府多年來的環保宣傳深入人心等
低碳行為認知度
公眾對於能夠幫助減少碳排放的日常低碳行為認知度有待提升
- 儘管年輕一代的公眾已普遍建立起較強的環保意識,但人類的環境友好行為機制是複雜多元的,受到個人社會屬性、價值觀、環境知識、社會約束等多方因素的影響,因此公眾的環保意識與其實際的低碳行動上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根據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釋出的《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 年)》研究結果來看,公眾在一些環保低碳行為上仍存在 “高認知度、低踐行度” 的現象
- 而月狐調研資料顯示,有較大比例的人群不是很明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自身行為來幫助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於實踐低碳行動仍缺乏一定的知識儲備作支撐;其中,由於不同代際人群的閱歷、生活經驗等不盡相同,00 後對於日常低碳行為的認知度低於 80 後和 90 後
綠色低碳人群畫像
高收入、高學歷和高線城市群體是低碳生活 “知行合一” 先鋒
- 對比不同群體的環保意識及低碳行動力表現來看,男性跟女性在整體的低碳行為踐行度上無明顯差異,但女性有著更高的環保意識;其次,在青年群體中,儘管 00 後有著較高的環保意識,但 90 後的低碳行動力稍強於其他代際;而高收入、高學歷、高線城市人群則同時有著相對較高的環保意識以及低碳行動力,是低碳生活普及的潛力先行者
低碳行動力表現:綠色出行
綠色出行已深入人心,成為多數居民日常通勤首選
- 公眾在日常通勤的出行方式選擇跟通勤距離相關,當通勤距離在 6 公里以內時,大多數以步行、騎自行車或電單車、乘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出行方式為主,通勤距離越遠,選擇綠色出行的人群比例越少,而當通勤距離超過 10 公里時,被訪群體中仍有超 50% 的人選擇綠色出行;總體來說,公眾在綠色出行方面的踐行度相對較高
低碳行動力表現:綠色出行
交通基建和共享經濟發展成熟,惠普各級城市居民踐行低碳出行
- 週末休閒場景下公眾對於自駕、網約車等汽車出行方式的使用率較工作日通勤時有所增加;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地鐵和公交車是公眾首選的綠色出行方式,而在二線及以下城市中,電單車較為普及,基本上是人群通勤和週末休閒出行的首選
- 在長途出行時,有近八成的人選擇乘坐高鐵等軌道交通;近年來我國公共交通和高速鐵路基礎建設高速發展,共享單車、電單車等行業運營成熟,為居民在通勤、休閒娛樂和長途差旅中踐行低碳出行提供豐富、便捷的交通工具支援
低碳行動力表現:綠色出行
線上會議成為 90 後打工人替代高碳長途出行的新選擇
- 近年來遠端會議工具的發展也為商務人群的差旅出行提供了 “可替代” 的選擇;整體有 11.4% 的人表示會選擇通過遠端會議來儘量減少出差,其中 90 後對於遠端會議替代長途差旅的偏好度更高;由於創業者或者是企業和事業單位的 “基層員工” 本身對於出差的需求比較高,因此相對其他職業人群來說也更偏好於選擇遠端會議來替代差旅出行
- 分城市線來看,一線城市人群對於遠端會議替代長途差旅的偏好度最強,有意思的是低線城市人群對此的偏好度也高於新一線及二線城市
低碳行動力表現:減少資源消耗
公眾節約糧食水電綠色習慣漸養成,但減少一次性用品方面待改善
- 在減少資源消耗方面,公眾對於 “節約糧食”、“節約水電” 及“線上無紙化”等方面踐行度較高,這主要得益於政府和環保機構長期的公益宣傳,同時也因為這些綠色低碳行為與公眾的個人效益方面(更省錢、不會對生活造成不便等)相掛鉤;而在 “減少一次性”、“能源綠色化” 、“素食公益” 等方面,公眾的踐行度相對較低
低碳行動力表現:減少資源消耗
省錢又環保,臨期食品成為年輕人的消費新寵
- 近兩年來,臨期食品消費的普及程度不斷加深,尤其受到年輕人群的青睞,他們熱衷於購買臨期食品並不是因為 “消費降級”(調研資料顯示收入更高的人群反而對臨期食品有著更高的購買意願),而是年輕人群有著理智、追求價效比的消費觀念,在味道、口感跟常規食品差異不大的基礎上,臨期食品是更經濟實惠同時還有利於環境的一種新消費選擇
低碳行動力表現:迴圈回收
公眾擅長廢舊物品二次利用,快遞包裝回收踐行度有待提升
- 在資源的迴圈回收方面,公眾在對廢舊或閒置物品、包裝袋等自己進行重複利用的踐行度較高,其它依次為垃圾分類、產品以舊換新、閒置用品二手交易等,相較之下,公眾在快遞包裹回收方面的綠色習慣尚未形成普及
低碳行動力表現:綠色消費
當 “買買買” 成為戒不掉的癮,年輕人更願意避免衝動性消費
- 調研資料顯示,當代年輕消費者的購物頻次較高,分別有 31.9% 的 90 後及 40.5% 的 00 後每週都會進行非生活必需品消費
- 但從消費觀念上看,大多數年輕人屬於理性消費派,通常會在有明確需求且仔細考量使用率之後才會決定購買商品
低碳行動力表現:綠色消費
對於綠色產品,消費者更關注節能、環保包裝、環保材料等方面的因素
- 在產品全生命週期的碳足跡上,消費者對於產品使用過程以及丟棄後處理環節上的 “綠色感知度” 更強,因此在決定購買不同型別產品時,消費者會相對更加關注產品是否 “有效節能”、是否“包裝簡化” 及“使用環保材料”等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由於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生產製造、運輸、迴圈回收等環節上的碳足跡感知度以及關注度較低,因此在這些方面企業和品牌還需要做更多的市場教育
低碳行動力表現:環保公益
植樹造林公益普及程度加深,90 後更熱衷參與
- 得益於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 的開展,近幾十年來我國的植樹造林取得顯著成效,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此外,近年來支付寶螞蟻森林的發展也降低了廣大人群參與植樹造林的門檻,並能夠將這項公益活動融入到日常生活場景當中;調研資料顯示,有近 70% 的人表示經常參與植樹造林活動,其中,90 後中有更大比例的人群經常參與植樹造林
如何提升公眾綠色生活踐行度
公眾多方面低碳生活踐行仍需加強引導,激勵手段將成為關鍵
- 總體來說,公眾在不同的低碳行為領域上表現出較大的踐行度差異,如在綠色出行、節約糧食 / 水電等減少資源消耗、植樹造林環保公益等方面踐行度較高,而在減少一次性使用、垃圾分類、二手交易、綠色消費等多方面的踐行度仍相對不足,還需要政府、相關機構和企業做更多的引導
- 對於提升公眾踐行低碳生活的積極性,激勵政策是最直接、高效的方法,其次還需要配合完善的迴圈回收基礎設施鋪設、規範和量化的綠色產品標識設計、低碳科普知識推廣等手段
如何提升公眾綠色生活踐行度
各地政府正積極推廣個人碳賬戶使用,未來碳普惠應用場景有待擴充
- “碳普惠” 是主要由政府引導的、為小微企業和公眾的低碳行為進行具體量化並賦予對應價值的一種激勵機制,屬於碳金融的創新模式,旨在通過直觀的資料和直接的經濟效益來激發使用者積極實踐低碳行為
- 目前全國多地的碳普惠平臺仍處於先行先試階段,在平臺的功能和使用體驗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未來隨著碳普惠平臺和個人碳賬戶逐漸發展成熟,將為推動全社會踐行綠色低碳生活奠定基礎
如何提升公眾綠色生活踐行度
政企宣傳時,可強化低碳生活在公眾 “個人層面” 上的價值
- 調研結果顯示,低碳行動力較高的人群普遍認為保持綠色低碳的生活習慣並不意味著生活品質的下降,相反越是低碳環保的人可能越開心自在、越健康,同時具有較高的精神獲得感
- 因此,政府和企業在進行低碳生活有關宣傳時,可將公眾的低碳價值觀進行 “升級”,除了強調“社會責任感”,也要強化踐行低碳生活給公眾所帶來的“個人層面” 上的利益,將低碳與 “高品質”、“健康”、“時尚”、“愉悅”、“美好” 等概念進行繫結,將低碳塑造成一種新潮的生活方式,增強群眾的踐行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