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資料分析
01、關於資料分析的問題
很多時候,會被一些剛剛入門或者入門兩三年的同學問:資料分析就是提資料嗎?為什麼我感覺我像個工具人一樣天天寫SQL做報表呢?!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想起來了我入行的那個夏天,每天樂此不疲的跑著SQL。好像自己那會兒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也沒有懷疑過說資料分析師是不是就只幹提資料跑SQL的活兒。
當然,這裡說到這個問題,我其實是非常贊同大家去思考併發出這個疑問的。我在這些年的工作中不斷的總結思考資料分析到底是做什麼的,也非常的不贊同我們一直做這樣的活兒。SQL boy,表哥表姐,資料工具人,資料清道夫。
那反過來問,你如何才能不做這樣的活兒呢?我們不僅要提出問題,還需要養成思考問題答案的習慣。抱怨解決不了問題,不是嗎?
首先我認為,作為一個入門的同學,日常工作偏工具人,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個可接受的節點,是我們還不瞭解業務的時候。當我們瞭解業務之後,就不該再花大量的時間去做這樣重複性高且價值不高的事情了。
這就要求我們,在做這種重複性的提資料的活兒的同時,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業務方需求,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構建自己對業務的認知。我們需要了解到,業務在做什麼,業務要解決什麼問題,業務和業務之間的聯絡是什麼。我們需要構建一個業務大圖,填上不同的業務板塊,填上業務板塊之前的聯絡。當然,我們可以用紙畫出來,也可以在腦海中構建。
在我們瞭解業務,構建了業務大圖,對業務有了清晰認知之後,我們就算是完成了“始於業務的階段”。這時候,我們應該主動去用發現那些業務中可以做的各路分支,就如同一棵樹,有非常多的枝條,每一個業務上可以做的點,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時候,我們又需要結合業務的目標,以及我們的能力和興趣,去找到某個點,分析思考該如何做,這時,我們就到了“高於業務”的階段。最後,我們根據自己的分析思考,給出業務自己的落地建議,並將這個過程,通過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來告訴業務方去實施,我們才算是到了“反哺業務”的階段。
可以看到,資料分析每個人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始於業務,高於業務,反哺業務。
在始於業務的階段,我們確實是會做大量的提資料的工作,但是,要想從中解脫出來,我們還需要邁向下一個步驟。
當然,邁向下一個步驟,我們可能還需要一點點經驗沉澱,以及優化思考的sense。當然這其中需要很多的專案經驗,還依賴於你對於自己經驗的整理,並將這些經驗抽象成可以複用的方法論。網上方法論一搜一大堆,但那些都屬於知識,只有經過長期的練習和不斷的實操,這些知識才能轉化為技能。
但我也想要說明一點,我們的“高於業務”,並不是說我們通過描述統計告訴業務是什麼。就如同去面試一樣,我們簡歷上就有自我介紹,為什麼面試官還要我們自我介紹?!因為他想知道我們的觀點!
這也是業務方看到資料最想知道的,你從這個資料中得出了什麼觀點。這個才是核心中的核心。這個觀點可以不對,但一定要有自己對於資料的觀點。因為隨著這個習慣的養成,以及與業務方的不斷磨合,我們才能提出對的觀點,才能養成良好的資料敏感度。
02、生活中的分析
很多時候,我們在JD中都能發現資料分析的影子,比如招一個產品經理崗位要求會資料分析,招一個運營同學也需要會資料分析。看起來資料分析越發的變成了一種基礎技能,而非一個具體的崗位。但是仍舊會有很多的公司在招資料分析師,增長分析師,戰略分析師。
我與一些身邊的同事朋友交流,有些做運營的朋友猜測資料分析師會慢慢變成資料運營,產品的朋友也越發覺得不需要資料分析師,自己就能做很多報表和分析,要分析師幹什麼?!
我們們先拋開這些觀點不看,不管以後有沒有資料分析這個崗位。我們先結合實際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可以利用資料分析的想法。
舉幾個小例子。
為了“偷懶”,我們可以計算從出門到地鐵,需要多少分鐘,匹配一下,地鐵的間隔時長及到站時間點,就可以更精確的到達地鐵站,減少等待時間。
為了“省錢”,我們會在點外賣時拼單,或者分成幾份點。因為這樣,我們可以更多的使用滿減紅包。
為了“適配”,我們在找工作時,會考慮先要不加班,其次離家近,再其次有加班費之類的。
這些我們在生活中經常使用,不論是點外賣,找工作,還是趕地鐵,都會算一算,哪種對自己更有利。但是反過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做?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認為這樣能為我們生活帶來一定的方便,可以得到一些附加利益。計算地鐵間隔時間,我們可以在床上多睡幾分鐘;拼單點外賣,我們可以少花錢;找工作的適配,我們可以儘可能地找到“錢多事少離家近”的輕鬆活兒。而這些,都是實實在在能夠落地的,為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小日常。
如果運用到實際業務中,我們站在使用者角度,如何讓使用者體驗到我們產品的價值呢?比如,為了幫使用者“偷懶”,我們可以簡化使用者註冊流程,做一個新手引導,降低使用者第一次使用產品時的成本。為了讓使用者“省錢”,我們可以給使用者推薦更適合他的內容,節省使用者尋找成本。為了讓使用者“適配”,我們可以將內容標籤化,供使用者選擇他更鐘意的內容。
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從生活中遷移到業務中的小事。但正是這些小事,構成了我們的生活,也構成了使用者每一次使用產品的過程。精細化的理解和服務使用者,才是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的基石。
所以,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後續還會不會有資料分析這個崗位,我認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分析其實並不侷限於某個崗位,侷限於某個特定的工作,分析可以融入生活,融入業務中的方方面面,只要我們去不斷的拆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總能找到可以優化的方向。成就使用者,也成就我們自己。
03、關於分析的思考
上面我們說了,生活中有點點滴滴的分析例子,可以優化的點,業務同樣。但是,上面的這些例子,都是比較皮毛的。我們如果再深入的思考一下,在生活中這些點點滴滴裡,我們如何做的更好,為自己帶來更多的便利呢?
延續上文的例子,如果我們想要在趕地鐵時更節省時間,或者避免由於其他因素導致的問題,我們是不是還可以計算自己的速度,以及根據出門時間與地鐵到達時間的間隔,判斷自己需要走路還是跑步。
如果我們想要更便宜的外賣,是不是可以貨比三家,檢視同樣的食物在每一個店鋪中可能的便宜的金額,從而找到優惠最高的商家。
如果我們想要找到一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圈定一些公司範圍,在這些公司範圍中去篩選,我們可以去哪些公司面試,可以去哪些崗位工作,這樣是不是就比無頭蒼蠅似的、撒網似的投簡歷更高效?!
業務同樣,我們不僅要思考哪些點可以影響使用者,為使用者帶來便利,還需要將這個點拆分為具體可以度量的因素。
比如上文說到的簡化註冊流程,那麼該簡化註冊流程中的哪些步驟;
建立新手引導,那麼新手引導具體由哪些引導構成,告訴使用者的方法是什麼;
將內容標籤化,那標籤可以分為哪些類別,這些類別中由粗到細的粒度分別是什麼,建立了標籤後,如何給使用者使用。
這些,就是拆分的過程,以及拆分後的實際落地。無論是對於業務同學,還是對於分析師來說,拆分和落地都十分重要。不要講那些空泛的統計數字,我們需要理解數字中代表的含義是什麼,以及數字由哪些變數構成,這些變數如何對映到業務中。
只有這樣,拆分數字背後的業務,解讀數字的含義,我們才能發現數字中可以優化的方向,和落地的方向。
總結來說,通過解讀數字,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結論,可以表達出怎樣的觀點,才是數字的意義。因為數字本身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落地到具體的業務場景,數字才具備了意義,業務才被數字所度量。
當然,這些拆分和落地,都需要不斷的學習,沉澱,覆盤。學習可以讓我們瞭解具體的原理,讓我們在做業務時有頭緒;沉澱可以讓我們在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知道該怎麼做;覆盤可以讓我們不斷的總結自己的知識,優化提升抽象出自己的方法論,讓我們對問題有一個通用的解決方案。
前期,我們可以多去學習,嘗試使用一些成熟的方法論,比如5W2H,人貨場,AARRR之類的。先學會用這些方法論,因為方法論結合到業務,也需要一個磨合和理解的過程。
中期,我們可以去學習瞭解一些底層的數學理論,比如一些常用的樸素貝葉斯,全概率公式,馬爾可夫鏈,概率分佈。因為5W2H,人貨場,AARRR,告訴我們的是如何拆分一個業務場景,而這些底層數學原理,告訴了我們如何量化業務,以及如何優化業務。
最後,我們結合在工作中的專案經驗,以及數學理論,拆分方法的落地過程,逐漸理解出自己對業務的理解,對分析的認知。這會兒,我們就可以算作有了一個通用的方法論雛形了。
後續,就是在不斷的落地的過程中,去優化完善自己的方法論,最終達到“一招鮮,吃遍天”的理想狀態(真的就是一個理想狀態)。
就我自己對分析的理解,身邊朋友的一句話我很贊同,“用數學邏輯串聯業務,講一個情景優化的故事”。我們不僅需要理解業務,還需要了解數學邏輯,還需要會講故事。三者缺一不可,當然,這些我們都可以慢慢積累沉澱,有了方向,我們也知道了該往哪個方向學習了,不是嗎?
在很多時候,我們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套路你會用了,這OK,沒問題,但是閒下來,希望你也能去思考一下,背後的原理,為什麼這麼做,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大家以後無論做業務還是做分析,都能持續學習,在這條路上深耕並有所成就。我一直相信一句話:當一個流程的轉化率沒有到100%的時候,就還有提升的空間。希望你在做任何的過程中,這句話也能伴你左右,只要沒到極致,就還能提升。
來自 “ 一個資料人的自留地 ”, 原文作者:@sven;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pNra30AUJhdxTkVHQwsthA,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
- 無處不在的時序資料能帶來什麼?
- 祂無處不在 -- 疾病的處理.
- 思科讓資料中心無處不在
- .Net Core中無處不在的Async/Await是如何提升效能的?AI
- 廣播:直播和無處不在
- 為什麼 JavaScript 會無處不在?JavaScript
- 想象一個人工智慧無處不在的世界人工智慧
- JAMA子刊:防癌運動無處不在!
- 盤點:網際網路上無處不在的"殭屍"
- 解碼瓴羊:一群最懂資料的人如何讓AI真正無處不在?AI
- 無處不在的 Kubernetes,難用的問題解決了嗎?
- “無處不在” 的系統核心服務 —— ActivityManagerService 啟動流程解析
- 雲未來、新可能 - 綠色、無處不在、可信的計算
- 資料分析--資料預處理
- 調查發現:SpringBoot和kafka幾乎無處不在!Spring BootKafka
- AI無處不在?零售業中,10個最激動人心的AI實際應用AI
- 雲之變6:讓AI無處不在的雲端訓練師AI
- 為了保護當今的網路,安全必須無處不在
- 為什麼篝火在電子遊戲裡無處不在?遊戲
- 聊一聊日常開發中如何優雅的避免那無處不在的空指標異常指標
- 為什麼不在你的生活中加入更多“精益”?
- 雲原生的新思考,為什麼容器已經無處不在了
- 讓“無處不在的工作空間”成為可能! Ivanti不是說說而已...
- Python語言無處不在,是什麼原因讓它如此火?Python
- 親歷!電信詐騙無處不在 附中招心理面積
- 說說資料分析中的資料建模
- FMEA不止適用工作,生活中處處是FMEA!
- 暴雪總裁:或製作更多手遊 希望暴雪IP無處不在
- 讓 AI 無處不在:滴滴與螞蟻金服開源共建 SQLFlowAISQL
- 解決 git 忽略了不在.gitignore中的檔案的問題,不在.gitignore 中的檔案被忽略了無法提交的的問題Git
- 無處不在的人工神經網路:機器人擁有意識的關鍵神經網路機器人
- 演算法金 | AI 基石,無處不在的樸素貝葉斯演算法演算法AI
- 大資料對我們生活中的影響有哪些?大資料
- 資料分析方法中的杜邦分析法
- Python文字資料分析與處理Python
- 【Python資料分析基礎】: 資料缺失值處理Python
- Python資料分析基礎: 資料缺失值處理Python
- 資料分析-pandas資料處理清洗常用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