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動"城市之腎",視覺化突破海綿城市發展困境

一隻物聯網鯨魚發表於2022-01-27

根據國務院75號檔案的要求,全國2020年要實現年徑流控制率20%的目標.2030年要實現年徑流控制率達到80%。為了整治城市內澇問題,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近些年來海綿城市建設變得如火如荼。

什麼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主打自然生態與城市基建完美配合的一種智慧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在面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時具有良好的彈性並起到緩衝作用,具備:吸水、蓄水、滲水、淨水、水再利用等功能,實現了城市內部的水迴圈和自由遷移,緩解城市內澇和熱島效應。

為什麼要建設海綿城市?

我們從傳統城市說起。首先介紹一下徑流係數概念,也就是多少百分比的雨水會形成地表徑流。其中1是完全流走、0是完全下滲,那麼瀝青路面則是0.9而綠地為0.15。

搏動"城市之腎",視覺化突破海綿城市發展困境

由圖可見。在城市化後,由於不透水鋪裝的滲透率極差,導致形成了高速流動水體,造成圖內藍色(城市化後)流量在短時間內形成高峰,也就是說水流量會迅速集中到城市下水管網路。不僅如此,由於上游地區形成這種勢態,所以匯水的洪峰也迅速在下游疊加擴大,風險也隨之成倍增加。由此可見,傳統城市更容易產生內澇災害。

現階段海綿城市的建設模式

採用因地制宜的設計理念,在原有的城市建設基礎上進行改造。如果從維度方面來講則分為:點、線、面。

  • 點,控制源頭

最常見的做法就是屋頂綠化、雨水收集。以每一棟建築物為基點,將屋頂佈置綠植和雨水收集裝置,通過管道輸送至地下儲水處。完成對雨水的第一步控制。

搏動"城市之腎",視覺化突破海綿城市發展困境

  • 線,減少流量

目前的措施是採用軟化排水溝、路面可透水鋪裝、生物隔離帶等方式。通過加大路面的滲透效率,控制徑流量緩解城市排洪壓力。

搏動"城市之腎",視覺化突破海綿城市發展困境

  • 面,流域管理

在城市中建設雨水花園等生態景觀。日常為休閒公園,當大雨來臨時則承擔儲水吸水的工作。

搏動"城市之腎",視覺化突破海綿城市發展困境

現階段的痛點

雖然擁有完整且立體化的建設模式,但是多年來國內幾個試點城市依舊會出現嚴重內澇。設施相互之間沒有連通性導致現在某些城市的雨水生態收集反而成為了"髒水溝"。面對這種情況,圖撲等國內一系列致力於資料視覺化的公司都在積極的尋找解決辦法。

視覺化重構海綿模式

隨著物聯網和5G技術的成熟,海綿城市似乎找到了新出路。運用資料視覺化完善城市水迴圈資料監控。實時跟蹤接收雨水、洩洪以及水資源再利用等各個環節。所有設施通過物聯網連結成為一個整體,方便統一管理和功能調配。

搏動"城市之腎",視覺化突破海綿城市發展困境

利用採集的資料和地理空間資訊,為使用者提供直觀的、具有互動性的視覺化環境。不間斷的對水流量進行監控,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洩洪任務,做到地表與地下流量資料互聯共通。提供準確的資料,讓決策者輕鬆掌控整個城市的水迴圈,並且能對災害做出準確的預估和判斷。

搏動"城市之腎",視覺化突破海綿城市發展困境

為了加深對智慧海綿城市概念的理解,選擇基於圖撲(hightopo)的輕量視覺化監控平臺案例來讓讀者更好的去了解海綿城市的執行方式。搭建視覺化平臺時,為了讓海綿城市更加智慧,將多型別感測器部署在城市排水管網、河道、蓄水池等地。實時動態採集各類資料,通過分析、關聯和處理,呈現海綿城市的總控制效果和目標,實現城市排水、水環境、用水以及水體監控的智慧化管理。

迎接具有挑戰的征程

海綿城市是兼顧生態效益與城市發展的一種良性建設模式。其中,城市管理的好壞直接決定了技術能否得到充分發揮並實現最大效益。可以說海綿城市建設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螺旋上升的發展過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7639/viewspace-285427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