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到阿里的三年

血夜之末發表於2022-01-25

一、背景

三年的時間,可以做些什麼呢?又或者說,可以做成什麼呢?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機遇、揹負、努力。所以這永遠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的只是每個人自己的答案。
而我能做的,就說出自己的故事,給大家一份參考。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那就是極好的了。

關鍵詞:真實、履歷、思考、效率、執行、不足

履歷

先說一下履歷吧。畢竟沒有履歷,可能被人認為是販賣焦慮的軟文。

  • 18.5~18.12:杭州某線上教育公司
    • 崗位:產品+專案+管理+前端+運營
    • 職責:屬於啥都幹,哪裡需要,填哪裡。技術方面只做過H5課件,未涉及後端。
    • 薪資:6k x 12
    • 成長:職場
    • 學習:書、證照考試驅動的學習(培訓)、慕課網與網易雲課堂的各小課程、各類技術白皮書&實時訊息(區塊鏈專案需要)。
    • 證照: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即”軟考“)-系統架構設計師(高階)
  • 19.2~19.12:杭州某物聯網公司
    • 崗位:架構師&技術負責
    • 職責:帶領團隊,0-1搭建工業物聯網。真正後端技術的起點。
    • 薪資:11k x 12
    • 成長:技術
    • 學習:書、證照考試驅動的學習(培訓)、慕課網各小課、網易雲課堂微專業大課_高階開發工程師
    • 證照: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即”軟考“)-系統分析師(高階)
  • 19.12~20.3:某三方外包公司(參與阿里某核心中介軟體團隊開發)
    • 崗位:高階開發工程師~技術專家(外包公司評級)
    • 職責:參與中介軟體平臺非核心繫統開發
    • 薪資:20k x 12
    • 成長:三個月試用期都沒有,成長有限。
  • 20.3~21.10:某二方外包公司(參與阿里巴巴-盒馬開發)
    • 崗位:高階開發工程師
    • 職責:主要負責盒馬門店域數字化作業系統開發(主要是智慧決策&終端作業)
    • 薪資:(25+2)k x (13 + 3)
    • 成長:業務、產研認識
    • 學習:書、證照考試驅動的學習(培訓)、慕課網各小課、慕課網體系大課_Java架構師-十項全能、網易雲課堂微專業大課_大資料工程師、九章演算法大課_演算法班&系統設計課
    • 證照:PMP
  • 21.12~現在:阿里巴巴集團
    • 崗位:保密
    • 職責:參與核心團隊開發
    • 薪資:保密

PS: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我經歷的所謂大小課、培訓。

小結

就職業生涯而言,我的開局並不糟糕,起碼也算是本科畢業了。這已經超過了不少人了。
但相對很多大佬而言,真的很一般的開局。既不是985、211,也不是研究生。相對團隊裡一個個清華研究生、東南大學研究生,那這學歷屬實有點寒磣了。
至於真材實料方面,大學平均成績也很一般,偏科嚴重。
不過,大學生涯還是給我留了點東東的。一方面感興趣的專業課真的學得好,學院前列。另一方面讀的書挺多的,整個大學生涯借了圖書館幾百本書吧。不敢說每本書都深入看過,但起碼每本書都翻過,不少書還做過筆記啥的。

畢業季的時候,想去阿里(當時的杭州大學生都比較嚮往)。然而學校不怎麼出名,阿里根本就沒宣講,當時迷迷糊糊就錯過了。現在想來,當時就算有機會,就我那學歷和成績,也夠嗆。所以,沒有趕上校招的快車道(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三年多時間(只算後端技術,還不到三年)的學習後,經過“超乎常人”的選拔(足足九輪面試,還不是因為自身原因加餐。。。放心,後面會有面經滴),加入到了阿里的核心部門。

總的來說,打分7/10吧。就結果而言,雖然略低於預期計劃,但結果可以接受。就過程而言,由於缺乏經驗&指導,以及自身由於各種原因,浪費了不少時間,導致整個過程的效率沒有達到預期。這造成,我現在還得補前面三年欠的沉澱債務。

二、剖析

簡單剖析一下這三年,離不開三個東西:驅動、思考、執行。
首先得有上層驅動力,才可以推動整個事物前進。其次,要把握好方向盤,確定正確方向。最後,將方向落地到執行層面
簡單來說,念頭->方向->執行

1.驅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也算是職場經驗豐富了。畢業三年多,已經經歷了五家公司(算上那個三個月不到的三方外包的話)。
從小公司,到大公司,接觸了許多人。他們給我最大的印象區別,就是自我驅動力。這份自我驅動力,我有時稱之為野心。自我驅動力不同的人,最終表現出來的差十分之大。
近些年比較火的舒適圈理論、還有公司畫餅,其實都與自我驅動力相關。

這時候,我就要舉例子了。我曾經有一位同事的技術態度就是:可以用(他)現有技術棧解決的,堅決不學新技術。不可以用現有技術棧解決的,就反饋這個問題無解。
另外,我剛進一家公司的時候,那位老闆給我畫了個餅:希望公司的小夥伴,以後都可以在杭州買房。。。只能說,真是“好大”一個餅。當時,我就洩了一半的氣。

簡單來說,做人要有夢想,萬一真的實現了呢。
如果真的很佛系,可以去看一下勵志演講,喝喝雞湯。如果嫌雞湯不好喝,去B站看看美國那邊千萬刀的豪宅(國內的房子就算了,那雞湯就不香了),歐洲那邊的廣袤牧場。
不要老想著雞湯有毒。雞湯有毒也許只是一個扭曲的騙局呢?只能說按照博弈的角度來說,創業有成者一定表示,創業者是困難無比,而且一分靠努力,九分靠天命。看懂,掌聲。

有人說,當所有人忘記你,便是你的死亡。我和我朋友開玩笑說,當我徹底不蹦噠了,就是我的第一次死亡。

2.思考

思考的三大輸出體現:

  • 對過去的總結(覆盤等)。
  • 對現狀的辨識(釐清組織結構、人際關係等)。
  • 對未來的規劃(新年夢想、執行清單等)。

技術上有這麼一個準則:
一個需求下來了,如果某人立馬開寫,要麼他做過一樣需求,要麼他是個憨批。
無論需求多小、多簡單,只要麼做過,我們就需要進行分析,再進行設計,最後編碼、測試、上線。
從架構來說,編碼之前需要分析&設計(概要設計&詳細設計)。

人生沒有彩排,但可以提前規劃。每個人對自己的職業都應該有短期、中期、長期的規劃。短期規劃精準,滿足Smart原則,中期規劃富有彈性,可按照需要進行有效轉變。長期規劃,則必須follow自己的長期目標(目標質量很重要)。
短期目標,可以藉助清單進行執行。中期目標可以和親友進行探討,多傾聽不同意見(比如不同行業的)。長期目標,就得問自己了,自我價值實現在哪裡。
很多人可能並沒有自己為之奮鬥終生的自我價值,甚至可以說大部分人進了棺材都沒有。那可以選擇和我一樣,令自己擁有更多的選擇權,直到找到自我價值的那天。

思考是一種習慣,當習慣了它,就經常會有文思泉湧的感覺。

3.執行

執行方面,我比較認同PDCA,但不需要過於形式化。對自己而言,更多是形成這樣的處理模式。

a.計劃

前面有提到,通過在腦海裡的推演,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高效路線。
事前就多思考,執行就矇頭幹。

b.執行

執行沒啥說的。照做就多了。
中途堅持不下來了,就喝喝雞湯,聽聽激昂的音樂(個人方法),就又有幹勁了。
當然,如果真的感覺身體很累,那就去鍛鍊健身吧。我曾經有過半年多的專業健身,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如果真的有一件事無法執行,或者說需要調整計劃,那就問問自己,究竟有沒有偷懶的成分,如果沒有,那就去改變計劃吧。

c.覆盤&調整

對完成的事情,進行復盤總結,找出優點與不足。
比如,我每年都會寫年度總結。平日裡,也經常在白板/平板上,對之前做的事情進行分析。
但不可否認,過去的三年裡,相對於大量的輸入,覆盤還是不足。準確說,其實是知識的內化&沉澱不足。

4.小結

總結一下,就一句話。
驅動決定可能,思考決定上限,執行決定下限。

三、方法

前面提到的方向到執行,跨度過大。比如我想學技術、學XXX技術。具體怎麼學呢?
所以,這就涉及到方案層面了,或者說流程方法層面了。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一位p8表示這個財年要做平臺商業化,下面一群p6嗷嗷叫咋做。這就需要幾位p7,配合p8拆分目標。最後幾位p7有了互動邏輯解耦、領域模型抽象等工作,它們就可以將它們細化成具體系統,交給下面的p6。
(準確來說,中間都是在做拆解,並不是一定只有7才有方案/流程方法的考量,粒度不同而已)

俗語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

1.工具

這裡的工具只針對狹義工具。更多是集中於軟體。廣義的工具,是包涵達成目標的多種手段。後面會有一片文章與之相關。

這個時代,不會還有死讀書的吧。
合理利用工具,可以大幅提升學習、工作等效率。就像Mybatis取代JDBC、Spring取代EJB、SpringBoot取代Spring一般。

我這裡簡單提及一些我使用的工具。如果大家感興趣,我後續會寫一篇詳細文件,進行闡述的。
Idea Ultimate、Sublime、MarginNote3、XMind、ProcessOn、GoodNotes5、Notability、印象筆記、印象筆記-剪下外掛等app
裝置方面,隨著今年MacBook max的到手,蘋果全家桶齊全了。

這裡,我提一下我對工具花費的看法。我這邊所有軟體都是正版的,裝置則是按需購買。這些加起來花費不少。但是效率的提升,真的完全賺回來了。

雖然我有marginNote3看pdf文件,但是很多時候還是喜歡看實體書,所以我買了很多實體書。後來甚至為了能夠方便看實體ppt等,我直接買了個支援airprint的印表機。。。不過,確實方便了很多。

按照工具的必要程度、效率提升、價格,再根據腰包進行購買。但,你得先知道有這麼個東東。囧

我認為,思考與工具(廣義上的工具),就是最大的效率提升工具。後面,我會有一篇專門的文件進行這方面的闡述。畢竟也有多個小夥伴問到我效率方面的問題。諸如你這麼多書,看得完嘛?你學那麼多課,學得過來嘛?專案比較大時,你怎麼同時進行專案管理、方案設計,以及核心開發。簡而言之,如何實現有效提升效率。

PS:有關破解的問題,個人認為如果可以,還是付費支援一下的說。大家都經歷過從破解到付費的時代。開發最常見的,就是jetbrains產品了。早兩年,我也是破解,不過後面買得起了,就買了全家桶支援。

2.流程

如果只是單一的工具,那麼整體效率終究有限。尤其單一工具帶來的侷限性,真的令強迫症發狂。
所以,你需要流程,甚至多個流程組成的生態(比如學習生態)。
就學習而言,我目前有兩個縱向閉環流程。一個是依據marginNote3的閱讀-學習-複習模式構建,這是marginNote官方流程,大家可以瞭解一下。另一個是基於印象筆記-剪下外掛、印象筆記構建,但是複習效果還存在不足。

後續也有想過利用Notion建立流程,或者利用對開發很友好的語雀建立流程。具體整個流程體系,我還在優化迭代中,歡迎大家給出意見。

PS:其實,之前出於定製化的需求,我都想自己寫一個知識庫工具了。

3.內化

內化,就是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知識看了、收藏了、下載了,都不一定屬於你的。甚至做了筆記,這個知識可能還是不屬於你的。所以,我們需要有意識地進行知識的內化。

內化的方式有很多。前面說的看、做筆記都是,只是效率低而已。更高一級,是去做實踐。比如手寫AQS,再比對比對原始碼,做做思考筆記,你就可以吊打大部分面試官(實測)。再高一級,就是去教別人。比如寫部落格、線上/線下教課等。效果還是很不錯的(實測)。

我自己,就會做筆記(印象筆記),寫部落格(部落格園、CSDN),技術分享(群組、團隊、公司等)

5.小結

總結一句話,方案決定整體效率。
需要時常反思自己的流程&工具構建的方案效率,是否可以再提高。平時多留意一些效率方案的文章等。

四、警醒

1.不足之處

那麼回首這三年多,是否有不足呢?那當然是肯定的。
自身的不足,體現在三個方面:收集有餘,沉澱不足;時間浪費;缺乏鍛鍊,身體素質下降

a.收集有餘,沉澱不足

最近三年雖說沒有成為收集癖,大多數資訊也是個人相關的。
但是從課程(大課五個、培訓三個、小課幾十),到文章、再到各類書籍,資訊收集得太多了。好在大課整理進度85+%,部分小課被大課覆蓋內容,就只是隨便看看了。但是後續內化程度不足,水平也是參差不齊。
最近趁著有時間,推進了進度,後續還需要持續推進內化進度。

b.時間浪費

時常回去啥也不想做,就想發呆&看視訊/直播,晃盪一兩個小時,才回過神,開始做事情。個人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白天注意力比較集中,剛回來的時候心思比較活躍,所以注意力難以集中。再就是整體精力不足。

解決無非開源節流:

  • 開源:增強身體鍛鍊,提高個人精力上線。
  • 節流:需要合理安排時間&精力,提高時間“質量”(詳見精英控系列,後續詳述)。

PS:我屬於白天一干活,就可以開心坐一天的那種,除非特殊情況,否則就真的感覺像心流那樣度過一天。但晚上就真的不怎麼想加班,尤其實際沒啥事情。

c.健身時間變少導致身體素質下降

雖然整體來看,還不錯。但是相較於大學時候的身體素質,那確實有所下降。後面需要安排上的說。

2.客觀認識

過去三年多,有很多運氣的成分,這不得不承認。
比如被第一家公司老闆挖到,是因為我那段時間對區塊鏈技術比較關注,被他發現了。。。
比如被第二家公司老闆挖到,是因為我在第一家公司考慮軟考-系統架構設計師,所以在我對後端技術只學習了一兩個月的情況下,被挖過去當技術負責。。。
比如被第三家公司上司挖到,是因為我在第二家公司時,雖然通過了阿里一面,但被我拒絕了後續流程。然後,我的簡歷就一直在阿里人才庫,並且評價還不錯。。。
第四家公司原因同上。。。

再比如我遇到上司與同事,大多都挺不錯的,簡直是職場最大lucky。

如果刨除這些運氣,今天的我又會是什麼樣呢?

五、總結

如果工作的信念只剩一個,我希望是自我驅動。
如果人生的核心只剩一個,我希望是思考。

至於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分享呢?大學的時候,我學到一句話,我很有感觸。這個社會讓你知道的,是它想讓你知道的。
博弈使得每一位成功者成功後,都會選擇包裝自己,使得自己的成功更為順理成章。而我能做的,只有從一開始就展示自己的一點一滴,沒有包裝的真實。那麼如果最終我可以獲得一些成就,說明我的道路是正確可行、可持續的。
過去中國幾十年的階級越遷已經越來越難見,那麼我們看到的道路真的還是正確的嗎?結果與過程真的相匹配嘛?這裡無法如數學那樣可以明確推理的答案,所以需要我們這些人去探尋。而我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經歷去驗證自己的想法。再將這份經歷真實地展現出來,供大家參考

歡迎大家就文章中的一些問題,如職場生存、職業規劃、效率提升、面試經驗等,與我進行交流。

最後,願與諸君共進步。

這次總結更像是對過去三年多的一種粗粒度總結。不過,後續會有面經、工具、工作經驗等方面的詳細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