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2018年大學畢業到現在,已經三年多了。
目前的生活,已經很接近我所理想的樣子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無比接近。
工作方面,能學到東西,同事之間相處也比較融洽,公司氛圍很不錯。
生活方面,跟很要好的朋友一起合租,經常自己在家做飯吃,也能跟朋友在家談天說地緩解各方面的壓力。
最近睡眠質量也有所好轉了,心態好了很多,生活一順心,心態真的就改善多了,也能靜下心來思考很多問題。
以前想做但是沒時間、沒精力去做的事情,在往後的日子裡,也可以一點點去實現了。
這段時間零零散散的也記錄了不少感悟與思考,今天就好好整合一下,寫篇部落格記錄下吧。
關於工作
算上目前所在的這家公司,我一共待過四家公司了,其實當初我是真沒想到自己會換工作換得這麼頻繁(主要是去年還有今年有些特殊情況),但事情就這麼發生了,好在我運氣也還算不錯,目前的這家公司,各方面都讓我比較喜歡,待遇不錯、工作中能學到很多東西以及公司整體氛圍比較好,是一家能讓我認認真真工作、潛心積累一些技術經驗的好公司。
回想起大學時期,雖然自己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學習成績也一直很好,但因為一直找不到自己想從事的專業方向,沒有一門學得較好的技術,且對於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也十分缺乏信心,導致我對於畢業後的就業問題一直憂心忡忡,我害怕自己無法勝任工作中的事情,無法找到一份令自己滿意的工作。在這樣的迷茫與焦慮中,我不停地學這學那,折騰過C++、HTML5、演算法以及Python等等,也儘可能地吸取一些比較厲害的同學的學習經驗與做事技巧。就這樣,在畢業前,我其實也沒有把某樣技術學得多紮實,不過倒是積累了不少良好的做事習慣與思維方式。
畢業後的第一年,我是在學校附近的一家物聯網公司上班。當時跟我同期入職的還有我們學校另外三名畢業生,都是做Java開發的,在剛入職的時候,四個人之中只有我是幾乎沒有Java開發基礎的。剛入職那會兒,雖然公司沒安排多少任務給我們,但每天下班後我都會留在公司學習,週末也會去公司繼續學習,因為我發現在工作中,根據公司的專案需求有針對性地學習技術,比起在學校時期的盲目學習要高效且有意思得多,我很享受那種程式碼順利執行起來之後的收穫感,那會兒真的覺得上班比放假還舒服。也是因為我的工作態度比較好,所以我的部門主管和組長決定讓我參與部門未來一年比較重要的一個專案的開發工作,那也是我做過的第一個真實的網站系統,很簡單,也讓我學到了不少專案開發、上線與運維的相關知識,後來,我也成為了這個專案的主力,直到離職為止。
作為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這份工作中所做的事情放到現在看來真的是非常簡單,不過畢竟也讓我做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專案,並且推廣到公司的工廠進行使用,還是有一定的成就感的。並且,這段經歷也讓我不再那麼懷疑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在這份工作中我所表現出來的定位、解決問題以及總結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部門許多同事的認可。
第二份工作做的是華為外包專案,在去年疫情的背景下,能夠有份工作也不錯了,更何況工資還比上家公司高了不少,也就不管網友們把外包說得多麼不堪了,直接就過去入職了。由於我工作資歷較淺,所以華為那邊有安排導師帶我,導師對我挺好的,我工作上手也比較快,入職兩週內就創造了超額完成開發任務的佳績,登上了專案組的榮譽榜。華為專案的高強度工作,對於我的技術提升也有一定幫助,但我也不想一直做外包,還是想換份更有成長空間一點的工作。當時有一朋友在深圳一家甲方公司(大公司,做房地產發家的)上班,他們公司在招人,而且我也一直想去深圳工作,就果斷聯絡了對方。因為我工作態度比較好、做事上手也快,對方也就很用心地幫我去推薦了,後面也順利拿到了offer。
本來以為第三份工作能夠做比較久、好好積累一些技術經驗了,沒想到待了不到一年,這家大公司資金鍊突然出了問題,先是不發年終獎了,後來又是拖欠公積金社保的,最後連工資都開始拖欠了,不得已,也就只能繼續換工作了。這次重新找工作期間,我把自己過去一年多 工作之餘學習的知識整理成了多篇技術部落格,通過“輸出倒逼輸入”,感覺自己的技術也確實有了一些提升,在面試期間也有底氣多了。之後面了兩三家公司,拿到了兩份offer,並且薪資都比原來高了不少,最終選澤了目前這家公司——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有個很要好的大學朋友在這邊,提前瞭解了情況,感覺比較有發展前景。
到現在,入職新公司三個多月,剛來的時候,因為這邊的工作相比起之前幾份工作要有難度一些,我也有點擔心無法快速上手。還好,在這邊處理問題的邏輯也跟之前的工作是相通的:遇到問題,首先看是前端問題還是後端問題,如果是後端問題,就看網頁調的是哪個後端服務介面,然後去檢視對應後端服務的日誌,根據日誌追程式碼(當天解決不了的,晚上/週末回家繼續想,想著想著 靈感就來了,實在想不出來再請教公司的大佬)。靠著這種處理問題的邏輯以及良好的工作態度,我也很快地熟悉了這邊的工作。有時晚上或者週末在家的時候,組長有些問題需要我臨時處理一下,我也很樂意去做,對於一家為我提供了一個良好學習平臺的公司,我也願意付出更多。在這邊的三個多月,由於前期工作較忙,工作之餘除了偶爾處理一些工作上的問題,自學的時間少了很多,也沒怎麼寫部落格了,也算是休息了一段時間吧,這段時間,又找回學習的熱情了,繼續努力,期望來年在技術上能有新的突破。
關於我所想要的生活方式
畢業之後,我其實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擾,那就是:我到底想要怎樣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在大學期間折騰那麼多東西,到底是為了什麼?
經過這三年的思考,結合自身的經歷,我發現我也並沒有多麼遠大的理想,我其實只是想“以一種自己比較熟悉、且能讓自己感到舒服的方式工作賺錢,過上充實且愜意的生活”。大學期間折騰的C++、HTML5、演算法以及Python等等,都是因為我聽一些人說走那條路比一般人能賺更多錢,而我那時候就迷迷糊糊的,別人說啥我就信啥,沒什麼自己的想法。折騰來折騰去,我最後還是選擇了崗位需求最多的Java開發,不再去糾結所謂的Java開發市場早已飽和的說法,想清楚要做什麼,然後一以貫之,就足夠了。仔細回想一下,我其實並不缺乏學習的幹勁,只是一直沒想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麼,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所以才走了許多彎路。
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真的很重要。
關於讀書
上大學前,我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大學期間,除了專業課相關書籍以外,要看完一百本“無用之書”(歷史/文學/小說/傳記之類的)。
可惜的是,到大學畢業為止,我也就只看了六十多本。大學畢業前兩年也沒怎麼看書,今年還好一點,看了有十來本。
我其實並沒有特別喜歡的那類書或者是某位作者,從大學到現在讀了七十多本雜書,這七十多本書裡面有世界名著、有國內名著、有得到講師的一些書籍、也有一些不知名的小眾書籍,但除了那些名著以及東野圭吾的小說,大部分書籍我都已經想不太起來名字了。
說起來,每次跟人聊天聊到讀過的書時,我都會提到東野圭吾,因為我看書雖然沒有什麼偏好,但東野圭吾的作品我看的最多,而且都還記得名字:《白夜行》、《幻夜》、《放學後》、《嫌疑人x的獻身》、《祈念守護人》...
但我從來沒有發自內心的覺得東野圭吾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我認為我不算是特別愛看書的人,我也不像有些人一樣會十分崇拜某位作家。
我讀書,只是因為我相信 那些讀過的書、或多或少 會有一部分成為我骨血的一部分,會在我遇到一些難以抉擇的事情時給予我一些靈感,會讓我擁有一些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許多書都是作者一輩子的經歷的智慧結晶,花幾十塊錢看完它,哪怕只得到萬分之一的啟發,都是賺到的。
關於職業規劃
成為一名“架構師”是我大學期間就十分憧憬的目標,最初只是因為覺得“架構師”這個名字聽起來很帥,並且很厲害的樣子。到後來是覺得,我所走的路線,再結合我自身的性格特點,似乎也比較適合走“架構師”路線。
關於架構師,雖然這兩年我在程式設計這一塊的知識面拓寬了一些,但對於架構師,我尚且無法準確地說出它的定義,雖然這是我很早之前就定下的職業目標。
可能我天生就不擅長描述這些概念性的東西,所以我一直都很欣賞一位大學舍友,他總能把那些晦澀難懂的概念給人描述得特別清楚。
除了講不清楚它的概念,我也沒有一個所謂明確可行的計劃,這幾年的經歷告訴我,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的。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夠在工作中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工作之餘花點時間在學習上,一點點積累,或許就已經是我能夠做到的極致了。
盡力做好當下力所能及之事,一點點積累,等時機到了,該懂的東西 自然也就懂了,該來的東西 自然也就來了。
關於寫作
慢慢地接受了一個事實,我不擅長講故事,所以我很難把自己想表達的一些想法以我最理想的方式給表達出來,每當我嘗試那樣做時,總會覺得十分茫然,無從下手。
相反,直接把自己最簡單粗糙的經歷和最直觀的感受給寫出來,反而最適合我。其實這樣也好,至少,能把話給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