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的VR賽道:這次有什麼不一樣?
一場6年後的“文藝復興”
1936年,一個叫做雨果·根斯巴克( Hugo Gernsback)的盧森堡裔美國人突發奇想,想在一副眼鏡上安裝小型電視,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彼時的科技圈還是被“二極體”統治的時代,距離電視普及還要20年;電池技術也不太行,隨時有觸電的危險,這個想法顯然過於超前了。
直到1963年,78歲高齡的他才把原型機制作出來——全重140g,內建兩塊陰極射線管組成的小螢幕,能夠顯示3D畫面。
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款VR眼鏡。
四年後,雨果·根斯巴克辭世。為了紀念他,世界科幻大會設立了“ 年度科幻小說成就獎 ”——而它另一個名字,叫作“雨果獎 ”。
從科幻走入現實,今天VR眼鏡距離誕生已經過去了60年,然而有意思的是,資本真正開始關注這個賽道,卻是6年前的事情。
2015年被稱作中國的VR元年,29個漲停板不僅鑄就了暴風的神話,也讓VR概念成功破圈。
樂觀情緒之下,大量非專業從業者進場,把這項當時還不成熟的技術推向了民用市場,然而過高的估值和糟糕的體驗透支了使用者對VR的信任,也最終刺破了第一次VR泡沫。
經過了6年的蟄伏,當時鍾來到了2021年,藉著元宇宙的風口,VR的熱度開始重新升溫,甚至有了炙手可熱的跡象:
那麼,和上一次相比,這一次究竟有什麼不一樣?
作為「險峰X元宇宙」系列的第二篇,我們請到了VR創業老兵、VeeR創始人葉瀚中(Ayden)分享6年來VR行業的變化和未來發展前景,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和幫助。
一、VR重燃的兩個邏輯:可能性&確定性
在我看來,投資人重新關注VR賽道,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可能性,二是確定性。
首先,VR的體驗正在變得更好,從而提升了VR普及的「可能性」,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今天很多中國使用者對VR的印象還停留在6年前,原因之一是Oculus在中國市場受限,很多人無法體驗新一代VR裝置的能力。
這方面,國外使用者的感受會更直觀一些。
比如前幾個月和一些美國朋友交流,他們都說Horizon Workrooms的使用體驗比想像中的好。
裡面的虛擬人物雖然是卡通風格,但是轉頭、張嘴、注視方向、包括手勢都可以被精確反饋,現階段已經足夠用了。
使用者甚至可以根據位置分辨出不同的講話者:因為左邊的人,聲音是從左邊傳來的,右邊的人,聲音是從右邊傳來的,這與真實世界的體驗已經非常相似了。
(圖:使用者在 Oculus2 上用 Horizon Workrooms 遠端辦公)
如此進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援,事實上這幾年Facebook在VR方面的投入非常大,光研發團隊已經有上萬人,這個數字可能比整個中國VR從業人員的規模還大。
在VR生態方面,Facebook也前後投入了將近一百億美金,超過了此前中國VR行業拿到的所有投資總和。
因此前幾天祖克伯公開表示, Facebook 在接下來的5年裡要變成「元宇宙公司」,對他們來說,VR已經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業務,對營收增長以及生態改造都有很大的影響。
這也牽出了本輪VR熱潮的第二個原因——相比於6年前,今天投資VR的「確定性」已經大大提升了。
蘋果入局就是很明顯的訊號,「後發制人、進場收割」是蘋果的一貫風格。
舉個例子,在2014年之前,全球已經有很多科技公司在做智慧手錶,大家都是基於安卓系統在開發自己的硬體;當時三星是絕對的霸主,一家的出貨量就佔到全行業的71%。
但蘋果一直在默默觀察,直到確認這個市場確實有機會,才直接下場,第一年投入的資金量就超過了競爭對手之和,最終成為智慧手錶的霸主。
(資料來源:Strategy Analytics)
對比來看,今天蘋果在VR/AR領域已經收購了數十家公司,積累了上千項專利——如果未來蘋果不做VR,才是不合理的。所以全球的VR從業者都在期待蘋果明年的釋出會,這可能會是繼iPhone以後,蘋果產品線的一個新的轉折點。
國內方面,最近Pico被頭條重金收購,其實如果用營收去算一下PS倍數,就發現這個估值給得真挺高的,說明頭條也非常看好未來VR的市場前景;這筆交易對中國VR行業很有標杆意義,因為有了錢才才可以大量做研發。
儘管目前Pico跟Oculus的差距還很明顯,但中國公司的優勢就是能夠快速跟進,短時間內把產品價效比做得更高。
從這個角度來說,隨著Facebook、頭條、蘋果等巨頭的入場,意味著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畢竟這麼多真金白銀已經砸下去了。
另一方面,「確定性」提升的另一個表現,就是VR技術的發展路徑越來越清晰了。
最早的第一代VR叫做「VR手機盒子」,使用者在使用時需要先把手機插進盒子裡,再把盒子戴在頭上,代表產品就是谷歌的Google Cardboad。
(圖:谷歌的Google Cardboad)
在當時,這條技術路線其實並不成熟,但新聞效應卻給普通民眾造成了誤解,很多人認為一場人機互動革命已經到來;大量非專業從業者進場,開始各種仿製,結果就是把這項還不成熟的技術推到了民用市場。
然而到了2017、18年,這條路線就被谷歌完全放棄了——因為太多硬傷無法解決;過高的估值和糟糕的使用者體驗也透支了VR的信用,連帶著做盒子的創業公司消失了一大批,第一波VR熱潮褪去。
之後的19、20年,VR在資本市場上很冷,但技術迭代反而很快,核心原因還是大廠投入了很多資源。
從Oculus Go,到第一代Oculus Quest,再到現在的第二代Oculus Quest,那幾年業內人士都可以明顯感受到VR在硬體、軟體和內容層面的不斷積累,產品體驗也一直在進步。
發展到今天,可以說VR已經不存在技術路徑上的爭論:整個產業鏈分佈清晰,技術的不確定性很低,也沒有什麼“黑科技”或者“彎道超車”的可能。
誇張一點說,現在VR行業每個環節上的廠商只需要各司其職,不斷改進迭代產品體驗即可(這點和AR很不一樣,AR還沒有完整經歷過類似過程)。
(圖:VR產業鏈分佈情況;資料來源:中國產業資訊網)
這樣的結果,就是圈內人甚至可以比較準確地預測出VR技術的進展情況——比如明年的晶片算力會提升多少,後年的市場空間會有多大,眼球追蹤、動態渲染等等核心技術的迭代會在什麼時候出現,這些都已經是很確定的方向,剩下的只要交給時間。
二、內容和開發者生態:VR創業公司的機會
從投資機會來說,硬體和平臺更適合大公司,創業公司的可能性則主要在內容和開發者生態。
前面提到,VR是個很燒錢的賽道,Facebook光收購Oculus就花了20億美金,而且在隨後4年裡又投入了超百億美金——這不是一家初創公司所能夠負擔的。
如果參考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史,其實無論是做出智慧手機的蘋果,還是做出安卓系統的谷歌,他們在此之前就已經是很大的公司,背後都有大資金支援,我覺得VR行業大機率也會遵從這個規律。
其實今天的格局已經比較清晰了——海外主流平臺會以Facebook和蘋果為主,同時Google、三星等廠商也一定會再次進入這個市場。
國內的話,Pico有機會在硬體上跟Oculus競爭,對此我個人還是比較看好的,但也需要位元組持續投入大量的資金去支援他們。此外,騰訊、阿里最近也在佈局VR,華為也明顯加大了對VR的投入,未來小米、OPPO、VIVO大機率也會加入。
這種大環境下,屬於創業公司的機會已經不大了,被大廠收購或許是個比較好的選擇。
相比之下,內容則是一門可以百花齊放的生意,可以有短影片、遊戲、漫畫、電影等多個形態,只要把自己所擅長的賽道做好,形成持續出品優質內容的能力,就可以持續地發展。
在這個邏輯下,創業公司比較有機會。
比如我們選擇的是VR影視內容,既做線上發行也做線下院線,我覺得人對故事體驗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技術來滿足,從最早的小說、音訊,到後來的影視,再到現在的VR。
我們有一部很受歡迎的作品,是講攀登珠峰的紀錄片,人們之所以會對它感興趣,是因為大部人這輩子也不會上一次珠峰,但VR能帶來身臨其境的體驗。
再比如我們也拍了一部愛情片,比較有意思的是,它分為「男生版」和「女生版」:分別從男生的第一視角和女生的第一視角去拍攝,很多粉絲會把兩部都刷一遍——因為同一個故事,用不同性別的角色代入,體驗也會完全不一樣。
想象一下,這種“偶像當面向你表白”的感覺,是傳統電影無法替代的,它更能滿足人們對故事消費的需求,代表著一個全新的增量,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有了內容,還要有院線,VR不能在電影院裡放,所以我們自己研發了一套VR座艙,把單臺成本從幾萬塊降到了幾千;觀眾自助掃碼,片庫自動更新,哪裡有顧客就可以搬到哪裡;因為成本很低,位置好一點的店,基本三四個月就能回本。
其實這和早期的電影業很像,1910年的時候,美國電影院的數量很少,當時的派拉蒙本來是拍電影的,但不得不自己開電影院,慢慢形成了一種“前店後廠”的商業模式。陰差陽錯間,反而壟斷了整個美國電影業,直到反壟斷法出臺,這種局面才結束。
所以在我看來,在行業還沒有完全成熟之前,創業者找到一個類似的商業閉環還是挺重要的;今天的VR早已不缺故事,缺的是有營收的公司。
總之,VR這條產業鏈非常長,只需要專注做一點,把這一點做透,就可以做出一家很有價值的公司。
三、VR+元宇宙:解決網際網路「最後一公里」問題
最近炒元宇宙的人挺多的,不知道還能夠火多久,不過這概念是沒錯的,也不全是割韭菜。
其實,自從數字化內容被人們消費的那一天起,無數虛擬世界裡就已經誕生了很多不一樣的元宇宙。
比如王者榮耀就是一個元宇宙,它有自己獨立的經濟體系,每天有1億人在裡面互動、遊戲,儘管它的載體是移動端。
從這個角度講,VR只是元宇宙的入口之一,並不是說只有透過VR進入的才是元宇宙。
但是VR對於元宇宙,的確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和以前的入口相比,VR帶來的體驗更沉浸、更真實;因此在未來,它有可能解決「最後一公里」問題。
今天,使用手機已經佔到每個人每天30%的時間,但是,為什麼不能更高?
因為現在很多的東西只能線下交付,比如商業會議,我們總覺得是需要in-person的;又比如看脫口秀,只有線上下,才有演員和觀眾間的互動。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改變環境與機器、以及人與人的互動方式。
因此,VR本質上是對傳統網際網路「最後一公里」的體驗進行了升級,比如遠端協同工作、遠端學習和娛樂,都可以透過VR來解決。
如果這些問題可以被解決,我們在網際網路的時間就可以從原來的30%,上升到80%,甚至更高。
因此,我相信「VR+元宇宙」會是下一代的網際網路的主要形態,隨著VR技術變得越來越成熟,接受元宇宙概念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因為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很無聊的。如果未來VR體驗可以變得更好、更便宜,老鐵們肯定不會整天刷短影片了。
四、遠端辦公&運動健身:那些VR的殺手級應用
前面提到,蘋果進場將是一個重要訊號,因為果粉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以體驗為優先、購買力也更強。
上一波VR沒有真正爆發,不是因為裝置的價格不夠便宜,關鍵是體驗不夠好。
今天回頭去看,如果VR的體驗比現在的好3到5倍,價格也比現在的貴3到5倍,VR一定是會爆發的,就像當年的iPhone比安卓手機貴很多,使用者也依然還是會買單。
而蘋果將是“全球第一家有可能把VR體感拉到足夠高,且能夠進入中國市場”的企業。
這意味著蘋果會成為所有中國VR企業的標杆,中國本土網際網路巨頭也將被迫加入戰局。所以,明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很多developer 和內容公司都有可能開始規模化變現。
(蘋果眼鏡概念圖)
過去一些人不看好VR的原因,一是用遊戲主機來類比VR市場,認為中國潛在的使用者群體不夠大;二是認為VR不是剛需,做不到“人手一個”,所以無法替代智慧手機,我覺得這兩點都是值得商榷的。
智慧手機在剛出來的時候,也是完全無法替代電腦的,但到現在,手機可以滿足大部分以前電腦才有的功能。
其實就算無法完全替代也無所謂,因為對大廠來說,只需要找到一個killer use case(殺手級應用)就足夠了。
舉個例子,Apple Watch現在依然只是個手機的輔助裝置,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IPhone之後蘋果最成功的產品,它找到的殺手級應用就是「心率監測」和「健康輔助」,這是其他智慧硬體無法代替的。
僅靠著這“一招鮮”,Apple Watch全球使用者已經超過1億人,每年出貨量超過所有瑞士品牌手錶的總和。
其實VR也一樣,有很多殺手級應用場景,只不過公眾還沒有足夠深的認知。
比如,「遠端辦公」就是一個剛需。美國在2017年就已有3000萬人在家中遠端辦公,佔到美國工作人口的16%~19%,所以Facebook會選擇從「遠端會議」的場景切入,它的killer user case就是Horizon Workroom,讓那些不玩遊戲的使用者對VR產生需求。
也有大廠正在開發「可以遠端寫程式碼」的VR應用:程式設計師戴上VR眼鏡,眼前就會出現幾塊大螢幕,周邊環境可以設成海邊、山頂,甚至還可以在身邊放一個虛擬的“程式設計師鼓勵師”;在這樣的環境中寫程式碼,工作效率相信會提高不少。
從國內市場來看,2020年中國遠端辦公市場規模為448.5億元,雖然還不算太大,但相比於2017年已經增長了7.5倍。
因此,儘管大部分中國人還沒有體驗過VR辦公,但它代表著未來。
(資料來源:億歐智庫)
VR的另一個殺手級應用,是「運動健身」。
比如,美國的健身鏡公司Tonal,去年一年的銷售額翻了8番,最新的估值已經到了16億美元。它成功的解決了美國使用者在疫情隔離期間的家庭健身問題,但依然無法100%還原真實健身房的體驗。
這和早年間任天堂健身環的問題是一樣:面對一塊2D的螢幕,使用者沒法產生一種特別強烈的參與感。
但VR在運動遊戲中的表現會更好,能更好地解決趣味性、方便性、互動性的問題,帶來更強的體感差異。中國的健身市場規模大概500億美金,每年增長率20%,健身人群遠大於VR人群,未來誰能把VR健身的體驗做好,完全有可能做出一家很大的公司。
(圖:Tonal的家庭健身產品 )
所以,我很認同投資人Chris Dixon的一個說法,叫做“disruptive technology theory”,裡面一個核心觀點就是——“The next big thing will start out looking like a toy”。
“下一代最牛逼的東西,一開始看上去都像一個玩具。”
現在的VR是挺像玩具的,不過這不代表它在3年、5年以後還是這樣。
作為一個經歷過完整週期的老兵,我見證了VR從風口到低潮,最後到回歸正常狀態的全過程,心態已經很平和了。
機會一定是有的,不過需要一點時間,不是說今年投了,明年就能怎麼樣。
所以,我也希望資本能夠更有耐心一些。
作者:葉瀚中(Ayden)
來源:險峰創
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clX7RRYks-Ob1fcRs2WQkw
相關文章
- Defect和Bug有什麼不一樣? -Nikita
- 賽道股指的是什麼?2022賽道股有哪些板塊?
- SAP和其他ERP軟體有什麼不一樣嗎?
- 為什麼選擇linux這條職業賽道Linux
- 根證書和中間證書有什麼不一樣
- VR全景圖在教育行業有什麼樣的應用和前景VR行業
- 什麼是EOS(不一樣的角度看柚子)
- 女生轉行IT和男生要考慮的問題有什麼不一樣?
- 產業發展和產業服務有什麼不一樣產業
- 新進微信小遊戲暢銷榜Top3,這款放置RPG的有什麼不一樣?遊戲
- 手握阿凡達IP,祖龍這次想重鑄FPS+MMO雙賽道榮光?
- 預計2019年釋出的Vue3.0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Vue
- DV證書和OV證書驗證過程有什麼不一樣
- 首日就拿下taptap預約榜第一的《黎明之海》,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APT
- echarts問什麼 tooptip引數值會不一樣?EchartsOOP
- 為什麼單身的人聞起來不一樣?
- 50多個國家的消費者對腳踏車的選擇有什麼不一樣?
- 不靠堆量,只講內容,《代號鳶》闖出了一條不一樣的古風賽道
- 殺入韓國暢銷TOP9,但這次的Habby新作有些不一樣
- 什麼是廢土生存賽道頂流?
- 現在有什麼賽道可以幹到退休?
- 賽博朋克有什麼好?
- [20180410]為什麼2個邏輯讀不一樣.txt
- VR這把烈火註定重現江湖?VR
- 從 Logstash 到 TDengine 資料接入功能,原來有這些“不一樣”
- 佔全球手遊收入8%的這類遊戲,為什麼仍是手游出海的好賽道?遊戲
- 雲伺服器和雲資料庫有什麼區別?兩者性質是不一樣的伺服器資料庫
- 有什麼更優雅的凡是來處理這樣一對陣列!陣列
- python有什麼特性?為什麼這麼火?Python
- 騰訊《代號:三國》首測開啟!這次的三國遊戲有些不一樣遊戲
- vr全景技術是指什麼?什麼是vr全景技術?VR
- 同樣一張圖片為什麼使用 ssim 對比後會不一樣??
- 2019年器械投資潛力巨大,比鄰星創投這樣評估5大賽道重點趨勢創投
- 學了這麼久,vue和微信小程式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Vue微信小程式
- 2020小遊戲賽道最大變數是什麼?遊戲變數
- LoRa閘道器是什麼?有什麼應用場景?
- 有什麼批次採集影片素材的軟體?大佬都是這樣採集素材的
- 重燃火花的復古F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