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3 自己做一個輕量級狀態管理,帶跟蹤功能,知道是誰改的,還能定位程式碼。

金色海洋(jyk)發表於2021-08-24

上一篇 https://www.cnblogs.com/jyk/p/14706005.html 介紹了一個自己做的輕量級的狀態管理,好多網友說,狀態最重要的是跟蹤功能,不能跟蹤算啥狀態管理?

因為vue3的狀態都是 reactive 的形式,也就是 proxy,原本以為有自動跟蹤的功能,但是後來發現,好像沒有。

不管他有沒有了,我們自己加上好了。

跟蹤的兩種方式

  • 不記錄呼叫者
    只記錄修改了哪個屬性,和屬性值,還有時間,其他的不管了。這個比較簡單,直接套娃即可。

  • 全套
    不知道是誰(元件)觸發的狀態改變,總覺得這個跟蹤沒啥大用處,所以還是希望要做就做全套,把呼叫者記錄下來才是王道。
    目前沒啥好辦法,還需要元件在使用的時候,多加一行,再設定個引數才能實現。

用 proxy 套娃 reactive,實現跟蹤功能

我們先定義一個函式實現一個 proxy,加上跟蹤功能。

/**
 * 帶跟蹤的reactive。使用 proxy 套娃
 * @param {reactive} _target  要攔截的目標 reactive
 * @param {string} flag 使用狀態者的標記
 * @param {array} log 存放跟蹤記錄的陣列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trackReactive (_target, flag, log) {
  const proxy = new Proxy(_target, {
    get: function (target, key, receiver) {
      log.push({
        caller: flag, // 呼叫者
        type: 'get', // 獲取或者設定
        time: new Date().valueOf(), // 獲取時間
        target: target, // 目標
        key: key, // 讀取的屬性名稱
        value: target[key] // 讀取得到的值
      })
      if (log.length > 300) {
        log.splice(0, 50) // 避免陣列太大
      }
      // 呼叫原型方法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set: function (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log.push({
        caller: flag, // 呼叫者
        type: 'set', // 獲取或者設定
        time: new Date().valueOf(), // 獲取時間
        target: target, // 目標
        key: key, // 設定的屬性名稱
        value: value // 設定的值
      })
      if (log.length > 300) {
        log.splice(0, 50) // 避免陣列太大
      }
      // 呼叫原型方法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target)
    }
  })
  // 返回例項
  return proxy
}

比較簡單的 proxy 的應用,攔截 get 和 set 操作,把需要的資訊寫入log。

使用方式

如果直接使用,無法記錄呼叫者是誰,所以需要用函式的方式獲取。


// 測試全域性狀態
const { state, track, globalLog } = nfStore.useStore()

// 直接獲取,無跟蹤
const user = state.userOnline
// 帶跟蹤的獲取方式
const user2 = track.userOnline('首頁測試')
// 修改測試
setTimeout(() => {
  user2.name = '測試修改。。。'
  console.log(globalLog)
}, 2000)

看看效果

我們來看看執行效果:

跟蹤日誌

我們可以看到確實記錄了狀態的變化,但是這個日誌似乎有點多。我只是簡單的把狀態放在模板裡,居然get了這麼多次。

看來需要做做減法,去掉不需要的記錄。

只記錄關心的。


import { reactive } from 'vue'

/**
 * 帶跟蹤的reactive。使用 proxy 套娃
 * @param {reactive} _target  要攔截的目標 reactive
 * @param {string} flag 使用狀態者的標記
 * @param {array} log 存放跟蹤記錄的陣列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trackReactive (_target, flag, log) {
  const proxy = new Proxy(_target, {
    get: function (target, key, receiver) {
      if (typeof key !== 'symbol') {
        console.log(`getting ${key}!`, target[key])
        switch (key) {
          case '__v_isRef':
          case 'toString':
          case 'toJSON':
            // 不記錄
            break
          default:
            log.push({
              _caller: flag, // 呼叫者
              type: 'get', // 獲取或者設定
              time: new Date().valueOf(), // 獲取時間
              target: target, // 目標
              _key: key, // 讀取的屬性名稱
              _value: target[key] // 讀取得到的值
            })
            if (log.length > 300) {
              log.splice(0, 50) // 避免陣列太大
            }
        }
      }
      // 呼叫原型方法
      return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set: function (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console.log(`setting ${key}:${value}!`)
      console.log('target--', target)
      console.log('receiver--', receiver)
      // console.log(target == receiver)
      log.push({
        _caller: flag, // 呼叫者
        type: 'set', // 獲取或者設定
        time: new Date().valueOf(), // 獲取時間
        target: target, // 目標
        _key: key, // 設定的屬性名稱
        _value: value // 設定的值
      })
      if (log.length > 300) {
        log.splice(0, 50) // 避免陣列太大
      }
      // 呼叫原型方法
      return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target)
    }
  })
  // 返回例項
  return proxy
}

加上下劃線,是列印的時候自動排序好看一點。

再來看看效果

記錄關係的變化

這下就清涼多了,只有三條記錄,第一個是模板獲取狀態,然後是settimeout裡面修改狀態,最後是模板更新狀態的顯示。

  • target 修改了哪個狀態
  • time 修改狀態的時間戳
  • type 是讀取還是設定
  • _caller 呼叫者的flag(需要手動設定)
  • _key 修改/讀取的屬性的名稱
  • _value 修改/讀取的屬性值

基本全套了。

巢狀屬性怎麼辦?

雖然 proxy 可以攔截操作,但是並不能攔截巢狀屬性的操作。也就是說 proxy 其實是淺層的。

可能你會覺得,不對呀,reactive 明明是深層響應的,怎麼就淺層了?

那是因為reactive在get裡面做了“手腳”。

看上面我們寫的程式碼,你也許會覺得奇怪,記錄狀態變化,為啥要攔截get?這個就是為了巢狀屬性做準備。

先測試一下巢狀屬性的操作

// 測試全域性狀態
const { state, track, globalLog } = nfStore.useStore()

// 直接獲取,無跟蹤
const user = state.userOnline
// 帶跟蹤的獲取方式
const user2 = track.userOnline('首頁測試')
user2.aa = {
  aa1: '測試巢狀',
  aa2: '還是'
}
// 修改測試
setTimeout(() => {
  // user2.name = '測試修改。。。'
  user2.aa.aa1 = '測試巢狀屬性的修改。。。'
  console.log(globalLog)
}, 2000)

修改巢狀屬性的執行效果

修改巢狀屬性

只記錄到一開始設定 aa 屬性的操作,後面就都是 get 的操作,沒有 set 的操作。
果然不支援深層操作。

再看看 reactive 內部是如何實現的。

function createGetter(isReadonly = false, shallow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key, receiver) {
        if (key === "__v_isReactive" /* IS_REACTIVE */) {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key === "__v_isReadonly" /* IS_READONLY */) {
            return isReadonly;
        }
        else if (key === "__v_raw" /* RAW */ &&
            receiver ===
                (isReadonly
                    ? shallow
                        ? shallowReadonlyMap
                        : readonlyMap
                    : shallow
                        ? shallowReactiveMap
                        : reactiveMap).get(target)) {
            return target;
        }
        const targetIsArray = isArray(target);
        if (!isReadonly && targetIsArray && hasOwn(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
            return Reflect.get(arrayInstrumentations, key, receiver);
        }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if (isSymbol(key) ? builtInSymbols.has(key) : isNonTrackableKeys(key)) {
            return res;
        }
        if (!isReadonly) {
            track(target, "get" /* GET */, key);
        }
        if (shallow) {
            return res;
        }
        if (isRef(res)) {
            // ref unwrapping - does not apply for Array + integer key.
            const shouldUnwrap = !targetIsArray || !isIntegerKey(key);
            return shouldUnwrap ? res.value : res;
        }
        if (isObject(res)) {
            // Convert returned value into a proxy as well. we do the isObject check
            // here to avoid invalid value warning. Also need to lazy access readonly
            // and reactive here to avoid circular dependency.
            return isReadonly ? readonly(res) : reactive(res);
        }
        return res;
    };
}

簡單的說,先獲取屬性值,然後判斷型別,如果是物件,那麼套上 reactive 再 return。這樣就變成深層響應了。

改進程式碼支援巢狀屬性的修改

我們效仿一下,在 get 裡面繼續套娃:

// 呼叫原型方法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if (isReactive(res)) {
  return trackReactive(res, flag, log)
}
return res

還是要判斷一下型別,只是不用那麼複雜的判斷,只需要判斷是不是 reactive:

  • 是reactive,套個娃再返回。
  • 不是 reactive,那麼大概是基礎型別直接返回就好。

巢狀屬性的跟蹤記錄效果

巢狀屬性的跟蹤記錄

現在可以記錄全套了,巢狀屬性也逃不掉。

能想到的都實現了,如果有啥遺漏的地方,還請大家補充。

one more thing

最後還是沒有摟住,又加了一個小功能,就是修改巢狀屬性的時候,如何根據日誌看出來到底修改的是哪個狀態。

看看上面的日誌,雖然可以得到要修改的屬性的名稱,
但是這個屬性是第幾層的?上一級的屬性名稱是啥?能不能依次找到最上一級的屬性?

各種折騰終於加上這個功能。

設計一個三層的狀態,然後修改cc1看看效果:

// 帶跟蹤的獲取方式
const user2 = track.userOnline('首頁測試')
user2.aa = {
  aa1: '測試巢狀',
  aa2: {
    cc1: '第三層屬性'
  }
}
// 修改測試
setTimeout(() => {
  // user2.name = '測試修改。。。'
  user2.aa.aa1 = '測試巢狀屬性的修改。。。'
  console.log('path - aa1 :', globalLog[globalLog.length - 2].targetPath, globalLog[globalLog.length - 1]._key)
  user2.aa.aa2.cc1 = '屬性3的修改'
  console.log('path - cc1 :', globalLog[globalLog.length - 2].targetPath, globalLog[globalLog.length - 1]._key)
  console.log(globalLog)
}, 2000)

然後我們看看日誌:

往上找

path

跟蹤記錄裡面增加了一個path的功能,可以記錄各級屬性名稱。

  • targetBase: 最上級的狀態
  • targetName: target 對應的屬性名稱
  • target:當前要獲取的屬性
  • _key:當前要獲取的屬性名稱
  • targetPath:從 targetBase 開始的屬性名組成的路徑

加上定位功能

感謝知乎好友的幫助,增加了一個可以直接定位到修改屬性的程式碼的功能。

在 set 裡面 加上 const stack = new Error() ,然後記入 targetPath 即可。
原本 set 的 log 裡沒有記錄這個 path,現在正好用上了。

定位效果

 可以定位

狀態變化日誌

可以遍歷找到 set 的記錄,找到 targetPath 屬性然後 console.log 就可以定位了。
開發階段可以直接定位,生產模式(客戶)可以上傳日誌進行各種分析。

原始碼

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到這來看完整程式碼

https://gitee.com/naturefw/nf-plat-vite2-vue3

https://gitee.com/naturefw/nf-plat-vite2-vue3/tree/master/packages/nf-stat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