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資料隱含的業務資訊(1)——訂單銷售交易類資料分析

發表於2021-03-13

  訂單銷售交易資料,對企業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訂單銷售交易資料交易類資料包含的資訊大概有幾個層面:
  1. 錢:老闆最關心的資訊
  2. 場:什麼渠道最好,渠道的屬性怎麼樣,有什麼特徵
  3. 貨:哪個或哪幾個產品或產品組合最好、哪個服務怎麼樣
  4. 人:那些人最能提供錢,怎麼提供錢
一句話概括就是:what money?where money?how money? can more?

一、訂單基本資訊和資訊解讀

  訂單資訊至少要關聯客戶ID,因為只有人能給企業提供錢,只有知道是那類人,才能想辦法從這類人中賺更多的錢。

  • 訂單號:XXX(訂單流水號)
  • 門店:XXX(銷售渠道)
  • 客戶ID:XXX
  • 交易時間:XXX
  • 產品:數量和金額XXX(是單價還是彙總金額)
  • 優惠券使用:XXX
  • 產生積分:XXX

1.1 訂單號(訂單數)

  訂單流水號,有可能反推出該企業一天客戶量,一天的訂單數。企業一般都會做一些特殊處理(不是簡單順序編號)。

1.2 門店(銷售渠道)

  表示使用者在這個銷售渠道消費,錢從哪裡來的。這裡的渠道,指‘錢’的渠道,而不是網際網路‘流量’的渠道。一個是要‘錢’,一個人是要‘人’;一個是‘人動貨不動’,一個是‘貨動人不動’。當然最後都是為了:‘錢’!
  假如是首單,可以分析出這個渠道是否吸引某類的使用者;假如多平臺(渠道),可以分析使用者的渠道消費習慣,習慣在一個地方消費還是多個地方。是否不同的商品是否更願意在某個平臺(渠道)上買;假若是N單,形成一定規模的訂單資料,可以分析那個渠道更受歡迎,資源分配時該往那個渠道傾斜。使用者有沒有渠道轉換的情況。優良的渠道有什麼特點,是否可以借鑑經驗。
  可以總結為:好還是不好?特點是什麼?能不能借鑑?
tip:
傳統的‘錢’渠道:一般分為銷售大區、線上、線下、旗艦店、加盟店、某個部門、某類銷售員等等
網際網路的‘流量’渠道:資訊流推廣、搜尋引擎推廣、應用市場推廣、自媒體推廣、短時頻推廣、其他推廣(地鐵廣告、牆面廣告)等

1.3 客戶ID

  花錢的人。型別是什麼(ToB客戶、ToC客戶)?
  結合交易時間、金額、優惠券活動等,深挖使用者的一些特徵、共性。對於客戶維度而言,要做的就是‘聚合’,把同種類的客戶聚在一起,因為人力、資源有限,不可能也做不到對每一個客戶做一對一服務,一對一營銷。要對使用者進行分層,找出高價值使用者:
(1)RFM模型
  某時間視窗內,根據R(Recency,近度/最近一次消費)、F(Frequency,消費頻次)、M(Monetary,消費金額)對使用者進行分層。引數的閾值要根據實際業務情況來設定,切莫不要為了資料好看劃分等級。在資源的有限情況下,儘量用小部分的使用者覆蓋大部分的額度。在運營策略上,應結合使用者分層的結果,針對不同的使用者分類使用者制定不同的運營策略:

  • 針對重要價值客戶,應保持好現狀;
  • 針對重要發展客戶,由於其價值高但是頻次低,應採取合適的策略來刺激其消費頻率;
  • 針對重要保持使用者,應採取合適的策略來將其召回,留住該使用者;
  • 針對重要挽留使用者,召回他並刺激其消費;
  • 針對一般價值使用者,可以通過發放大額面值優惠券等方式刺激消費力度;
  • 其餘幾類使用者都要在考慮成本、資源的情況下采取相應的策略召回、刺激消費。

(2)根據消費狀態對使用者分層
  使用者分層的目的在於區分不同價值的使用者,對不同價值的使用者、不同階段的使用者採用精準、細化的運營方案。在實際業務場景中,常常把使用者分為:

  • 新使用者:時間視窗內,首次消費的使用者。
  • 不活躍使用者(流失使用者):時間視窗內,未消費的老客。
  • 活躍使用者:本時間視窗內有消費,上一個時間視窗也有消費的使用者。
  • 迴流使用者:上一個時間視窗中沒有消費,而在當前時間視窗內有過消費的老客。

  使用者分層的方法多種多樣,其核心目的:把使用者‘聚類’——區分‘價值’——資源最大化‘精準營銷’——使‘錢’最大化。不用多複雜方法,在資源緊缺的時候,根據‘帕累託二八分佈’也能找出那20%的使用者。

使用者質量分析
使用者留存、生命週期分析
會員管理

1.4 交易時間(年月日時分秒)

  使用者在那個‘年月日時分秒’的時刻花了錢。一般可以反饋資訊有:使用者的消費行為時間維度下,基礎度量值的描述性統計
  交易時間剛好是某個特定日期,使用者消費某類商品是否與該特定節日有關,能不能指導節日促銷;
  週期性交易;
  客戶生命週期和留存情況;
  回購率和復購率;
  時間趨勢(銷售金額、訂單數、成本、消費人數等等);
  某類使用者對某類商品的消費時間習慣(某時刻),能不能指導個性化推送、活動促銷等;
  購買頻率
  一般先做描述性統計分析,看那個時間視窗出了問題,再對該時間視窗做一些深挖分析。

1.5 產品(品類+數量)

  使用者買了啥,是1類還是多類,是1件還是N件?多類的話,這些類有什麼關聯?多N的話,為啥是N件,不是N+1件?一般反饋的資訊有:品類的關聯性使用的週期性產品維度下,基礎度量值的描述性統計資訊
  產品品類是否可以做購物籃分析、關聯分析,能否指導交叉銷售最大化;
  產品銷售-利潤分佈如何(帕累託分佈),能否指導產品品類優化、生產優化;
  TopN暢銷產品是哪些,能否指導新品研發;
  數量代表使用程度,分析一定數量的使用週期,能否指導某類商品的週期性精準推送;

1.6 金額

  決定使用者的購買力,最直觀體現就是使用者的消費檔次、產品檔次。

1.7 優惠券

  客戶買東西使用優惠券,沒有優惠券就不買了?
  優惠券的目的:衝量或者利潤最大化
  優惠力度=優惠券額度/總消費金額
  怎樣的優惠力度最合適(讓客戶多下單,讓利潤最大化)
  判斷客戶質量,分析促銷敏感性使用者

1.8 積分

  分析會員等級
  挽留客戶,積分兌換

二、首張訂單

  使用者首次付費很重要,特別是免費體驗的產品。首次付費模式可以借鑑,可以反推未付費使用者,可以反推業務付費模式是否合理。為二次消費提供營銷思路。

三、多張訂單對比分析

3.1 補貨週期

  交易時間和數量決定購買時間間隔。精準的補貨週期,可以預防缺貨風險,觸發使用者二次購買。

3.2 增量銷售

  同類客戶是否購買某類產品越來越多。能否指導銷售。增量銷售注意分清囤貨和自然增長,促銷活動儘量避擴音前消費,而應該是以信任度、粘度為前提。

3.3 交叉銷售(購物籃分析-關聯分析)

3.4 購物路徑

  基於時間某類客戶購買A產品,又購買了B產品。比如相機(新手級,專業級)、手機、軟體(demo,企業級)品類等。跟蹤銷售機會。

四、分析思路和維度

維度劃分:

  • 時間維度:時間各種鑽取
  • 銷售渠道維度:傳統渠道和網際網路+渠道
  • 使用者維度:ToB和ToC客戶型別

分析思路:

  1. 先看時間視窗期大盤
  2. 視窗期內那個維度、那個點除了問題

基礎度量值

  • 銷售金額
  • 成本
  • 利潤
  • 訂單數
  • 客單價
  • 折扣
  • 使用者數(總流量)

五、方法

  • 出了問題?假設方法,假設檢驗?
  • 那部分比較好,怎麼做比較好?對比方法,A/B測試?

相關文章